唐·崔护《题都城南庄》。人面:指姑娘的面容。笑春风:桃花盛开,如在春风里欢笑。这两句大意是:姑娘不知道哪里去了,桃花依旧在春风中含笑开放。据孟綮《本事诗·情感》记载:崔护年轻时赴长安应试不第,独自到城南郊野踏青,因酒渴求饮,遇到一位姑娘,她热情地给他水喝,并在盛开的桃花下含情脉脉地注目于他。第二年春天,崔护旧地重游,姑娘已不知去向,只有姑娘所倚的桃花树依旧盛开。诗人满怀感伤地写道:“去年今日此门中,人面桃花相映红。~。”后两句反映了作者访人不遇的惆怅心情。《本事诗》所载的故事未必可信,但这首诗写出了这样一种人生体验:人们偶然遇到某种美好事物,当有意去追求时,却再也不可复得。在这个意义上,此名句至今仍保持着艺术生命力。
唐代诗人 崔护 《题都城南庄》唐·白居易《杨柳枝词》。这两句大意是:春风吹拂,千丝万缕的柳枝随风起舞,那新绽出的细叶嫩芽比金色还娇嫩,比丝缕还轻软。此二句极言柳树的美丽。“一树春风”句写柳树的繁茂和垂柳在春风中婆娑起舞的英姿;“嫩于金色”句写垂柳一片嫩黄,秀色迷人;尤其是“软于丝”一词,更将垂柳轻盈袅娜的娇态描写得十分生动。因为此词是咏永丰柳的,据说此词问世后,永丰柳名声大噪,以至皇帝下诏取两枝植于禁苑,可见词句写得多么感人。
唐代诗人 白居易 《杨柳枝词》唐·白居易《琵琶行》。等闲:随随便便,不以为意。这两句大意是:年轻时一年年欢笑接着欢笑,随随便便地把良辰美景度过。这两句是年已老大的琵琶女自述身世的话,可用来描写只知玩乐而虚度时光的行为。
唐代诗人 白居易 《琵琶行》宋·赵师侠《鹧鸪天》(春风解绿)。解;理解,懂得。绿;这里用作动词.吹绿。这两旬大意是:春风知道把江南的树木吹绿,卸不会给人们染黑白胡须。选两句把春风人格化.视为有知觉、有能力的人物.可是他能力有限.只船吹绿树木,不能吹黑胡须。作者用这种拟人化手法表现了岁月不返,青春不再的主旨。可用来抒写年华虚度的感慨,也可用来作为催人及时奋起的劝告。
宋代文人 赵师侠 《鹧鸪天》宋·杨万里《又和绝句》。剪剪:形容轻风削面,多指料峭的春风。红声:飘落飞花的风声。这两句大意是:料峭的春风说轻不轻,它带着寒意,吹舞着花片,发出了红色的风声。“红声”大概是杨万里独创的词汇。声音带色看似无理,却把吹着红瓣、带着春寒的料峭风声传神地表达出来。它使读者不仅听到风声,看到花色,而且感到了寒意,把听觉、视觉、触觉诸感官都调动起来了。体物之深、用词之妙及作者的创造精神,都值得学习。
南宋诗人 杨万里 《又和绝句》宋·晏殊《踏莎行》[细草愁烟]。垂杨:即垂柳。这两句大意是:低垂的柳丝只知道牵惹春风,何曾系住过行人的脚步!这是一首怀人之词。主人公凭栏遥望,面对双飞的海燕,面对依依的垂柳,更增添了心中的离愁。尽管“柳”、“留”同音,古往今来无数离人希望它能把行人留住,可是它只会以婀娜的身姿招惹春风,何能留住行人的脚步!作者在这里写的是物性,寄托的是人情;埋怨的是垂杨,表达的是离恨。这种托物寄意的写法深婉细腻,可作借鉴。
北宋词人 晏殊 《踏莎行》宋·晏殊《踏莎行》(小径红稀]。杨花:指柳絮。这两句大意是:春风不懂得应该约束到处飞舞的柳絮,使它乱纷纷地向行人脸上扑来。柳絮飞舞,暗示已至暮春时节。词人以拟人手法,抱怨春风不能管束柳絮乱扑行人面,实际是以委婉的方式抒写自己撩乱的伤春意绪。“蒙蒙”而又“乱扑”,便使作者笔下的杨花富有动态感。可用来描写暮春景色。
北宋词人 晏殊 《踏莎行》宋·辛弃疾《鹧鸪天》[壮岁旌旗]。追:追念,回想。髭(zī姿):嘴上边的胡须。这几句大意是:回忆青年时代叱咤风云的往事,感叹现在一事无成的自己;春风可以染绿大地,却再也不能染黑我的白胡须。这是辛弃疾晚年的作品,辛弃疾有卓越的文才武略,青年时代就拥军上万,驰骋敌后,以抗金复国为己任;南归后虽做了二十多年地方官,却远离前线。而且受到朝廷猜忌,常被弹劾,后罢官落职,闲居江西二十来年。对此,作者愤愤不平,常在词中吐露悲愤的心曲。这几句诃是他与客人谈到功名时发出的慨叹,概括了一个落魄英雄的毕生遭遇,意境悲凉,感慨深沉。“春风不染白髭须”之句,以形象化的语言反映了一个普遍的哲理,可以抒写怅恨,也可以催人奋进。
南宋爱国词人 辛弃疾 《鹧鸪天》宋·王安石《悟真院》。这两句大意是:春风天天吹拂着泛香的春草,那蓬蓬勃勃的香草把山南山北的小路都快遮掩得无影无踪了。从春草生长的茂盛写春风育物的力量,富有意趣。
北宋政治家、文学家 王安石 《悟真院》宋·王安石《泊船瓜洲》。绿:用作动词,吹绿。本句大意是:春风又吹绿了江南的河岸。据宋人洪迈《容斋续笔》记载:吴中一带有人藏有王安石写此诗时的原稿,开始写成“又到江南岸”,在一旁往曰:“不好”,圈去“到”字,改为“过”,又圈去“过”改为“入”,又改为“满”,这样一共反复更改十几次,才改定用“绿”。最后定稿的“绿“字十分恰切,一字警立全诗,境界全出,将江南早春和风吹拂,遍地生机的蓬勃气象传神地表现出来了。可用以描写江南早春景色,讲炼字炼句时也常引此为例。
北宋政治家、文学家 王安石 《泊船瓜洲》宋·欧阳修《戏答元珍》。天涯:天边,这里指夷陵。这两句大意是:真怀疑春风不到我们这边远的山城来,已经到了二月,还未见到花开。这是欧阳修因主张政治改革贬为湖北峡州夷陵县令时,写给峡州判官丁宝臣(字元珍)的一首诗。这两句写地区节候的差别。我国地域辽阔,同是初春,气候和物象却大不相同。两句诗写出了夷陵山城的荒僻和冷落,在写法上先提出疑问,以引起读者注意,这就给人以突出的印象。倘若两句倒过来,先说二月山城未见花,再说怀疑春风不到天涯,就显得平庸了。
北宋文学家,史学家 欧阳修 《戏答元珍》宋·黄庭坚《寄黄几复》。黄几复;黄庭坚少年时的朋友,写这首诗时,两人已经阔别十年。两句大意是:想当年我们曾在桃李芬芳的春天举杯共坎,如今飘泊江湖,在夜雨中挑灯相思,已经度过了十年光阴。这两句诗在当时就很有名,被张耒评为“奇语”,其中文字均属常见,奇在意境。前一句追叙京城相聚的欢乐,后一句抒写别后思念的深沉。“桃李春风”,景物何其美好,在这阳春季节临风举杯,谈心论文,展望前程,何等痛快!其中的“春风”还暗喻年轻人春风得意的神情,“一杯”又包含了欢聚时间短暂的意思。“江湖夜雨”,景物何其凄清,在飘泊江湖之际,夜雨声声之中挑灯思旧,何等怅恨!其中的“江湖”寄托了仕途不遇之慨,十年又喻示了流转江湖之时久,相互思忆之情长。这两句诗对仗工整,对比鲜明,不著一个动词,纯用景物表情达意,而情长意深,余味无穷,这正是其“奇”之所在。
北宋诗人、词人、书法家 黄庭坚 《寄黄几复》宋·黄庭坚《次元明韵寄子由》。经眼;过眼。这两句大意是:春风春雨,春花转眼即逝;江南江北,春水上涨,浪涛拍天。春风春雨春花,是早春的象征,虽然美好,但很短暂;转眼之间,就到了春水滔滔,上拍青天的晚春时光。原诗是借这两句表示时光易逝,接着感叹功业未就。今天我们可以用这两句描写暮春风光。
北宋诗人、词人、书法家 黄庭坚 《次元明韵寄子由》宋·韩琦《维扬好》[二十四桥]。珠帘:珍珠缀成的帘子,极言其华贵。这两句大意是:扬州城内,二十四桥飞架水上,到处是青翠的烟柳,十里长街春风吹拂,楼阁门户上的珠帘随风飘舞。诗句以白描手法,勾画出扬州一片春光明媚的动人景象。次句的“上”字用得极精当,将风摇珠帘的动态写活了,耐人体味。可化用以描写春风和煦、杨柳含烟的春光。
北宋政治家、名将 韩琦 《维扬好》宋·高观国《菩萨蛮》[云娇雪嫩]。凌波:形容女子步履轻盈,曹植《洛神赋》有“凌波微步,罗袜生尘”的句子,这里指在水面上。酌(zhuó):斟酒。这两句大意是:水仙如轻云一般娇,似白雪一样嫩,羞答答地相互依偎着,她们在水面上共饮美酒,醉得个个双颊鲜红,满面春风。水仙花以“仙”为名,名字本身即已富于想象性,使人联想到美丽的仙子。作者以拟人手法描绘水仙花,也就显得自然天成。此花习性喜水,名为“水仙”,所以作者又把朵朵水仙与曹植笔下的洛水之神联系起来,想象水仙花是仙子“凌波”,共饮美酒,醉红双颊,奇思妙想,联翩而生,拟人手法和丰富的想象,值得借鉴。可用来描写水仙花。
南宋词人 高观国 《菩萨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