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名人名言 > 春风的名言

春风名言

16.春风一曲鹧鸪吟,花落莺啼满城绿。

元·萨都刺《过嘉兴》。这两句大意是:春风中传来鹧鸪鸟的一曲吟唱,这正是江南花落莺啼,绿荫满城的暮春季节。在不少诗文里,鹧鸪的叫声总令人悲愁断肠,而这里的鹧鸪啼鸣却成了季节交替,春去夏来的报时声,作为陪衬的景色也写得生机勃勃。如此歌咏鹧鸪还不多见,故显得颇为新颖。

元代诗人,画家,书法家 萨都剌 《过嘉兴》
17.会得离人无限意,千丝万絮惹春风。

唐·郑谷《柳》。会得:领会,理会。惹:挑逗。这两句大意是:垂柳仿佛也领会了离人无限凄切的心情,所以才摇曳着枝条,吐着白絮,似乎在惹逗着春风。《柳》原诗为:“半烟半雨江桥畔,映杏映桃山路中。~”。春风吹得柳枝摇摆,吹得柳絮飘舞,在诗人看来,这是柳树理会离人的情意,为了表示对离人的同情,才故意去招惹春风,引人注目的。一个“惹”字,化被动为主动,充满了感情色彩。

唐代诗人 郑谷 《柳》
18.春风贺喜无言语,排比花枝满杏园。

唐·赵嘏《喜张讽及第》。排比:排列比连。这两句大意是:就连春风也赶来贺喜,它不是用语言,而是用催开满园红杏的方式,让一桂枝、一簇簇怒放的鲜花,表示贺忱。这是庆贺友人春闱告捷,进士及第的诗,这两句以拟人化的手法,用眼前的景物渲染吉庆的气氛,表达自己的祝贺之情,构恩十分新颖。可以借用来表现人们喜迎新春归来或其它发生在春季的喜庆事件。

唐代文学家 赵嘏 《喜张讽及第》
19.春风堪赏还堪恨,才见开花又落花。

唐·雍陶《过南邻花园》。这两句大意是:春风有讨人喜爱之处也有令人怨恨之处;因为它才吹开了春花,又匆匆吹落了春花。《过南邻花园》原诗为“莫怪频过有酒家,多情长是惜年华。~。”诗作抒发了诗人珍惜春光、珍惜年华的思想。在诗人看来,吹风吹绿了大江南北,吹红了桃李,但转瞬间又将百花吹落,有功有过,确是“堪赏还堪恨”。“才见开花又落花”以春光短促隐喻人生短暂。可以此二句抒发惜春之情,抒发“譬如朝露,去日苦多”的情思。

唐代诗人 雍陶 《过南邻花园》
20.南园桃李花落尽,春风寂寞摇空枝。

唐·杨凌《句》。这两句大意是:南边园里的桃李花已经凋落净尽,春风还在寂寞地摇动着空空的花枝。这两句可用于描写春意阑珊,或抒写伤春的淡淡哀愁。

唐代官员 杨凌 《句》
21.二月杨花轻复微,春风摇荡惹人衣。

唐·薛涛《柳絮》。杨花:即柳絮。惹:沾。这两句大意是:二月里的杨花又轻又小,随着春风飘来飘去,沾在人们的衣服上。咏杨花的作品往往带贬义,此诗亦然。这两句写柳絮又轻又微,随风飘荡,没有一点主心骨;时而沾在人们的衣服上,让人厌烦。诗的后两句进一步指出:“他家本是无情物,一向南飞又北飞”,更容易使人联想起那些随风转舵、朝秦暮楚的人物,可用来形容柳絮,也可用来讽刺那些没有主见、见异思迁的人。

唐代女诗人 薛涛 《柳絮》
22.羌笛何须怨杨柳,春风不度玉门关。

唐·王之涣《凉州词》。羌笛:传自我国西方羌族的一种竹制乐器。杨柳:指《折杨柳》曲词。玉门关:在今甘肃省敦煌西,是古时通向西域的要道。《后汉书·班超传》云:“不敢望到酒泉郡,但愿生入玉门关。”这两句大意是:羌笛何必吹奏《折杨柳》的曲调埋怨柳色不青呢?要知道春风从来吹不到玉门关外来。《凉州词》是唐时就已广为传唱的名篇。全诗是:“黄河远上白云间,一片孤城万仞山。~。”前二句写边塞荒寒,后二句以春风杨柳寓征人归思,暗藏一个“怨”字。其中第三句故作宽解语一笔宕开,为末句托出“怨”情蓄势。这是写作上的顿挫擒纵之笔。此诗虽极写戍边者不得还乡的怨情,但写得委婉蕴藉,悲中有壮。即使多愁难禁,也能自作宽慰,表现出盛唐诗人的广阔心怀,所以此诗也成“唐音”的典型代表。

唐代诗人 王之涣 《凉州词》
23.春风得意马蹄疾,一日看尽长安花。

唐·孟郊《登科后》。这两句大意是:春风得意马蹄也显得格外轻快,一日之间看尽了长安城的春花。穷书生孟郊两次京试落第,直到四十六岁那年才金榜题名,诗人喜不自禁,仿佛从苦海中一下子超度出来,登上了欢乐的峰顶。他写道:“昔日龌龊不足夸,今朝放荡思无崖。~”,诗人情与景会,意到笔随,把自已心花怒放难以按奈的欣喜之情,和神采飞扬策马奔驰于春花灿漫的长安道上的神态,淋漓尽致地描绘出来。~两句轻快畅达,艺术容量很大,成为千古称颂的名句。“春风得意”,“走马看花”也成为人们熟知的成语了,

唐代诗人 孟郊 《登科后》
24.高楼晓见一花开,便觉春光四面来。

唐·令孤楚《游春词》。这两句大意是:清早登上高楼,看到一朵绽开的鲜花,虽然只是一朵,也觉得春光已经从四面八方回到了人间。原诗为:“~。暖日晴云知次第,东风不用更相催。”此二句写诗人登楼远望,一朵早开的鲜花忽然飞入眼帘;刹那间,诗人觉得春光从四面八方涌来,宇宙天地都充满了盎然春意。诗作通过联想和夸张表现出一种青春活力,给人以蓬勃向上之感。可用于抒发对春光的赞美及对春归的喜悦之情。

唐代诗人 令孤楚 《游春词》
25.人世死前惟有别,春风争拟惜长条。

唐·李商隐《离亭赋得折杨柳》。争拟:这垦是“不拟”的意思。争,怎。这两句大意是:人生最大的痛苦是离别,多情的春风为使人们从折柳赠别中得到一点慰藉,怎能爱惜那长长的柳条!这两句和李白的名句“春风知别苦,不遣柳条青”(《劳劳亭》)在立意上是相同的,都是用拟人手法,赋“春风”以人的感情,两篇中的春风都深知人生离别的痛苦,都知道人们有折柳送别的习惯,但在构思和写法上却有不同。李商隐设想:春风催柳,使其生出长条,任人攀折,让人们从折柳相赠中得到安慰;李白设想:柳眼抱青要靠春风,春风故意不吹拂柳条,使其永不发青,人们无条可折,就不会有离别的痛苦场面了。二者异曲同工,相映成趣,可见同一题材从不同角度、用不同手法都可以写出好的作品来,对于我们写作是很好的启示。

唐代诗人 李商隐 《离亭赋得折杨柳》
26.草不谢荣于春风,木不怨落于秋天。

唐·李白《日出入行》。这两句大意是:春天一派欣欣向荣,草木不必感谢春风;秋天一片萧瑟景象,草本也不必怨恨秋风。草木的繁荣与凋零,是自然规律的表现。春天草木复苏.秋天草木凋零,既不用感谢、怨恨什么,也没有人能改变这一切。诗歌对仗工整,富有哲理,可用以说明客观规律不以人们的主观意志为转移的道理。

唐代诗人 李白 《日出入行》
27.云想衣裳花想容,春风拂槛露华浓。

唐·李白《清平调词三首》其一。唐玄宗和杨贵妃某日在宫中观赏牡丹花,因命当时供奉翰林的李白写了《清平调词三首》。槛:长廊旁的栏杆。这两句大意是:衣裳像彩云,容貌像牡丹;春风拂槛云裳飘,浓露滋润花更艳。这两句写杨贵妃的美丽容貌。“想”字有正反两面的理解,可以说是见云而想到杨贵妃的衣裳,见花而想到杨贵妃的容貌;也可以说把杨贵妃的衣裳想象为彩云,把杨贵妃的容貌想象为鲜花。接着又以“露华浓”来点染花容,写美丽的牡丹花在晶莹的露水中显得更加冶艳;同时,风露也可以暗喻君王的恩泽,使花容人面倍见精神。可用来描写女子的美丽容貌。

唐代诗人 李白 《清平调词三首》
28.不知细叶谁裁出,二月春风似剪刀。

唐·贺知章《咏柳》。这两句大意是:不知那细细的柳叶是谁剪裁出来的?二月的春风真像剪刀一样锋利啊!诗人将二月春风比作为灵巧的剪刀,给柳枝剪出尖尖细叶,想象丰富,比喻巧妙,极富诗意。它给后来的作者许多启迪,像杜甫的“剪取吴凇半江水”,李贺的“欲剪湘中一尺天”,陆游的“剪得秋光入卷来”,恐怕都受到贺知章春风剪柳的影响吧。

唐代诗人 贺知章 《咏柳》
29.唯有门前镜湖水,春风不改旧时波。

唐·贺知章《回乡偶书二首》其二。镜湖:在今浙江绍兴。这两句大意是:只有门前的镜湖水,在春风的吹拂下依然是波光粼粼,如旧时一样。本诗原作为:“离别家乡岁月多,近来人事半消磨。~。”诗人阔别镜湖已有数十个年头,现在返回故里,一切都感到新鲜、陌生。唯有四围春色中镜湖的水波却一如既往,使诗人感到亲近、热悉。言外之意,除了湖波之外,昔日的人事被岁月消磨,已经变化净尽。以此二句抒发旧地重游、物是人非的感慨,十分恰切。

唐代诗人 贺知章 《回乡偶书二首》
30.侵陵雪色还萱草,漏泄春光有柳条。

唐·杜甫《腊日》。腊日:农历十二月会祭众神的日子。侵陵:侵逼欺凌。萱(xuān宣)草:一种古人认为可以使人忘忧的草,故又名“忘忧草”。漏泄:透露。这两句大意是:忘忧草还受着雪色寒气的侵袭欺凌,可是柳树的枝条已经吐绿,透露出春光来临的消息。杜甫原是借写景抒情,借以表述平定安史叛军的形势有所好转,心情喜悦。现在可以用来描写早春风光,衬托喜悦之情。

唐代诗人 杜甫 《腊日》

收藏

1

2

3

4

下一页

上一篇: 关于歌的名言

下一篇: 王安石经典语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