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文人薄命,才女亦然。《论再生缘》
2.独立精神和自由意志是必须争的,且须以生死力争。《陈寅恪对科学院的答复》
3.好鸟难同命,芳莲寡并头。生憎绿沉管,玉指镇双钩。《柳如是别传》
4.律令性质本极近似,不过一偏于消极方面,一偏于积极方面而已。《隋唐制度渊源略论稿》
5.早岁偷窥禁锢编,白头重读倍凄然。夕阳芳草要离家,东海南山下巽田。《柳如是别传》
6.唯此独立之精神,自由之思想,历千万祀与天壤而日久,共三光而永光。《陈寅恪对科学院的答复》
7.盖古者兵法起于井田,自周衰,王制坏而不复。至于府兵,始一寓之于农。《隋唐制度渊源略论稿》
8.压帽花开香雪痕,一林轻素隔重门。抛残歌舞种愁根。 遥夜微茫凝月影,浑身清浅剩梅魂。溶溶院落共黄昏。《柳如是别传》
9.唐之初期其乐之承隋亦犹礼之因隋,其系统渊源,盖无不同也。若其后之改创及直接从西域输入者则事在本章主旨范围之外,故置不论。《隋唐制度渊源略论稿》
10.思想而不自由,毋宁死耳。斯古今仁贤所同殉之精义,其岂庸鄙之敢望。一切都是小事,唯此是大事。碑文中所持之宗旨,至今并未改易。 《陈寅恪对科学院的答复》
11.东山葱岭意悠悠,谁访甘陵第一流。送客筵前花中酒,迎春湖上柳同舟。纵回杨爱千金笑,终剩归庄万古愁。灰劫昆明红豆在,相思廿载待今酬。《柳如是别传》
12.旧籍于礼仪特重,记述甚繁,由今日观之,其制度大抵仅为纸上之空文,或其影响所届,止限于少数特殊阶级,似可不必讨论,此意昔贤亦有论及者矣。《隋唐制度渊源略论稿》
13.隋唐职官之名号任务,其渊源变革记载本较明显,而与此章有关之隋唐制度之三源复已于前章详悉考论,其涉及职官者尤为易知,故此章仅择其要点言之,其余可从简略。《隋唐制度渊源略论稿》
14.自太祖至高祖初,其内外百官屡有减置,或事出当时,不为常目,如万骑、飞鸿、常忠、直意将军之徒是也。旧令亡失,无所依据。太和中,高祖诏羣寮议定百官,着于令。《隋唐制度渊源略论稿》
15.明末清初,魏际瑞、丘维屏等九人讲学于江西宁都翠微峰之易堂,世称“易堂九子”,清人彭玉雯辑其著述为《易堂九子文钞》十九卷,序中所谓取易堂九子集而读之盖此。《赠蒋秉南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