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名人名言大全 > 陈寅恪经典语录

陈寅恪简介

1890年7月3日-1969年10月7日。江西义宁(今修水县)人,中国现代最负盛名的历史学家、古典文学研究家、语言学家。清华百年历史上,四大哲人之一,另外三位是叶企孙、潘光旦、梅贻琦。清朝著名诗人陈三立的第三个儿子。夫人唐筲,是台湾巡抚唐景崧的孙女,也是一位女教师,在清华园相识,两人志同道合,1928年在上海结婚。陈寅恪少时在南京家塾就读,在家庭环境的熏陶下,从小就能背诵十三经,广泛阅读经、史、哲学典籍。光绪二十八年(1902),陈寅恪随兄衡恪东渡日本,入日本巢鸭弘文学院。1905年因足疾辍学回国,后就读上海吴淞复旦公学。1910年考取官费留学,先后到德国柏林大学,瑞士苏黎世大学、法国巴黎高等政治学校就读。第一次世界大战爆发,1914年回国。1918年冬又得到江西官费的资助,再渡出国游学,先在美国哈佛大学随篮曼教授学梵文和巴利文。1921年,又转往德国柏林大学、随路德施教授攻读东方古文字学,1925年,陈寅恪回国。1926年6月,他只有36岁,就与梁启超、王国维一同应聘为清华研究院的导师,并称“清华三巨头”。1969年10月7日在广州离开人世。

陈寅恪的照片

陈寅恪的名言

1.文人薄命,才女亦然。《论再生缘》
2.独立精神和自由意志是必须争的,且须以生死力争。《陈寅恪对科学院的答复》
3.好鸟难同命,芳莲寡并头。生憎绿沉管,玉指镇双钩。《柳如是别传》
4.律令性质本极近似,不过一偏于消极方面,一偏于积极方面而已。《隋唐制度渊源略论稿》
5.早岁偷窥禁锢编,白头重读倍凄然。夕阳芳草要离家,东海南山下巽田。《柳如是别传》
6.唯此独立之精神,自由之思想,历千万祀与天壤而日久,共三光而永光。《陈寅恪对科学院的答复》
7.盖古者兵法起于井田,自周衰,王制坏而不复。至于府兵,始一寓之于农。《隋唐制度渊源略论稿》
8.压帽花开香雪痕,一林轻素隔重门。抛残歌舞种愁根。 遥夜微茫凝月影,浑身清浅剩梅魂。溶溶院落共黄昏。《柳如是别传》
9.唐之初期其乐之承隋亦犹礼之因隋,其系统渊源,盖无不同也。若其后之改创及直接从西域输入者则事在本章主旨范围之外,故置不论。《隋唐制度渊源略论稿》
10.思想而不自由,毋宁死耳。斯古今仁贤所同殉之精义,其岂庸鄙之敢望。一切都是小事,唯此是大事。碑文中所持之宗旨,至今并未改易。 《陈寅恪对科学院的答复》
11.东山葱岭意悠悠,谁访甘陵第一流。送客筵前花中酒,迎春湖上柳同舟。纵回杨爱千金笑,终剩归庄万古愁。灰劫昆明红豆在,相思廿载待今酬。《柳如是别传》
12.旧籍于礼仪特重,记述甚繁,由今日观之,其制度大抵仅为纸上之空文,或其影响所届,止限于少数特殊阶级,似可不必讨论,此意昔贤亦有论及者矣。《隋唐制度渊源略论稿》
13.隋唐职官之名号任务,其渊源变革记载本较明显,而与此章有关之隋唐制度之三源复已于前章详悉考论,其涉及职官者尤为易知,故此章仅择其要点言之,其余可从简略。《隋唐制度渊源略论稿》
14.自太祖至高祖初,其内外百官屡有减置,或事出当时,不为常目,如万骑、飞鸿、常忠、直意将军之徒是也。旧令亡失,无所依据。太和中,高祖诏羣寮议定百官,着于令。《隋唐制度渊源略论稿》
15.明末清初,魏际瑞、丘维屏等九人讲学于江西宁都翠微峰之易堂,世称“易堂九子”,清人彭玉雯辑其著述为《易堂九子文钞》十九卷,序中所谓取易堂九子集而读之盖此。《赠蒋秉南序》

收藏

1

2

3

下一页

上一篇: 蒋方舟经典语录

下一篇: 莫言名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