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李益《竹窗闻风寄苗发司空曙》。故人:老朋友。这两句大意是:忽然一阵响动,虚掩的门开了,窗外的竹子也在摇曳。疑是故人真的来了,起身一看,原来是风吹的缘故。这两句写诗人临窗独坐,盼望着友人到来时的心情。诗句写微风绘声传神,生动有致。王实甫在《西厢记》中把李益的诗点化为“待月西厢下,迎风户半开。拂墙花影动,疑是玉人来”,更加脍炙人口。我们要学习李益写微风写得传神,更要学习王实甫化用前人诗句化得精妙无比,后来居上。
唐代诗人 李益 《竹窗闻风寄苗发司空曙》唐·李白《赠庐司户》。这两句大意是:无论远近秋色都是一样浓,出门所见的处处青山,都带着寒凉之意。这两句先笼统,后具体,视野开阔,寒意深重,可引用描写山野深秋景色。
唐代诗人 李白 《赠庐司户》唐·贾岛《疆李凝幽居》。本句大意是:在月光下,僧人敲着庙门,这是为人传诵的名句。原诗是写作者访问朋友李凝的经过.“僧”指诗人贾岛自已。“敲”字用得很成功,不仅能给人以鲜明的视觉形象,而且也可唤起读者的听觉感受,从而收到寓静于声,反宏环境幽静的艺术效果。据说,作者起初用“推”字,又想改为“敲”字,当时正骑着驴走在路上,只顾在驴背上做着手势斟酌到底用“推”还是用“敲”.不觉撞入京兆尹韩愈的仪仗队中。韩愈问明缘由,建议贾岛连用“敲”字。这就是“推敲。~词的来历。后人常用“推敲”表现反复斟酌,寻求最佳选择的心理活动;贾岛字斟句酌的精神也传为佳话,常被引用为炼字的例句,并启示人们写作时必须一丝不苛。
唐代诗人 贾岛 《疆李凝幽居》唐·杜甫《自京赴奉先县咏怀五百字》。朱门:红漆大门,代指豪门贵族之家。这两句大意是:豪门贵族家里珍馐美味腐烂发真,而大路上却有冻饿而死的尸骨。~是千古传诵的名句,十个字就形象地概括了当时社会贫富悬殊、阶级对立的状况,具有震慑人心的艺术力量。现常被引用说明封建社会阶级压迫和阶级剥削的残酷现实。
唐代诗人 杜甫 《自京赴奉先县咏怀五百字》唐·杜甫《宿花石戍》。扣君门:指劝谏君王。这两句大意是:有谁能了解百姓的疾苦,从而劝谏劝君王下令减轻赋税呢?当时社会,广大人民身受沉重的徭役赋税之苦,终日挣扎在水深火热之中。杜甫深为这种状况而忧虑,但又无力改变这种状况,因而希望那些有机会,有条件接近帝王的人也像自己一样理解和同情百姓,把老百姓的苦难上达帝听。这两句委婉地表达了诗人同情人民,关心人民的感情。可用于表现封建社会某些有识之士忧国忧民,希望减轻赋税、改善百姓生活境遇的思想感情。
唐代诗人 杜甫 《宿花石戍》唐·杜甫《羌村三首》其一。柴门:以树枝编结的门。噪:嘈杂地呜叫。归客:诗人自指。这两句大意是:傍晚时分,鸟雀在柴门上叽叽喳喳地噪叫,我终于从千里外回到了家门。这两句写诗人经过长途跋涉,终于结束了漫漫行程回到家中的情景。前一句描写黄昏景色,具有浓郁的乡野气息,不仅表现了家庭的贫寒,居处的简陋,而且也暗示出经过安史之乱后广大农村的萧条荒芜。后一句抒发千里归来的感情,其中混合着欣喜、庆幸、兴奋与如释重负之感,十分耐人寻味。可供引用表现人们离家多日,有幸归来的情景。
唐代诗人 杜甫 《羌村三首》宋·梅尧臣《田家语》。里胥:乡里中担任公差的小吏。煎促:催促。这两句大意是:乡中小吏来敲我家的门,白无夜晚苦苦催逼煎熬。可用来描写旧社会农民被剥削的情形。
北宋诗人 梅尧臣 《田家语》宋·梅尧臣《陶者》。陶:制作瓦器。这几句大意是:制瓦工人用光了门前的泥土去制作瓦器,可是自己的屋顶上却连一片瓦都没有。这首诗的后两句是:“十指不沾泥,鳞鳞居大厦。”诗歌反映劳动者无权享有自己的劳动果实、剥削者却坐享其成的不合理的社会现象,不是通过抽象说理,而是从现实生活中选取一个侧面,采用对比手法,构成一幅艺术画面,使形象性和鲜明性完善地统一起来。这是文学创作的成功经验。
北宋诗人 梅尧臣 《陶者》宋·李重元《忆王孙》[萋萋芳草]。这两句大意是:已是黄昏将临的时分,暮雨拍打着梨花,深深的庭院紧闭着重门。这是一首思妇怀人词。昏黄的天色,深闭的重门,造成了一种压抑、沉闷的氛围;拍打着梨花的雨声,更透露出一般凄凉的意味,好像拍打在人的心上。作者通过这种环境描绘,深切地抒发了思妇的愁苦之情。整首词到此句结束,这种以景为情的结尾,达到了言有尽而意无穷的境界。这两向可用以描摹压抑、沉寂的氛围,其以景达情的艺术手法更值得学习。
宋代文人 李重元 《忆王孙》三国·王粲《七哀诗》。这两句大意是:(作者走出长安)出门别无所见,所看到的唯有累累白骨覆盖着原野。东汉末年军阀混战,兵连祸结,造成人民的大量惨死。特别是董卓的部将“李催、郭汜之乱”更给中原人民带来一场浩劫。《七哀诗》写的就是作者离开长安时所看到乱离景象和悲痛心情。~两句中,一个“无”字与一个“蔽”字形成鲜明对照,说明中原大地除了白骨之外已别无他物了,战祸之惨,于此可见。它与曹操的“白骨露于野,千里无鸡鸣”一样,真实而典型地反映了当时的社会现实,都是建安文学名作中名句,常被后人引用。
东汉末年文学家 王粲 《七哀诗》清·吴敬梓《懦林外史》第三十回。三鼎甲;科举制度中状元、榜眼、探花的合称。尚书:官名。执章政务,位高权重。这两句大意是:家门鼎盛,几代之间,科举中都是名列前茅,官场上多居高官要位。尚书官高权重,三鼎甲则是做高官的基础。一门三鼎甲六尚书,可见其家门显赫,而历时四代,可见其鼎盛之久。两句被用来形容封建时代官宦之家的世代赫赫,兴旺显耀。
清代小说家 吴敬梓 《懦林外史》南朝·梁·范云《别诗》。草低:指衰草枯萎低垂。金城:古郡名,在今甘肃榆中与青海西宁之间。木下:树叶凋零下落。玉门:在今甘肃敦煌西。这两句大意是:金城的寒露和玉门的秋风,凋谢了边地的草木。这两句可用来形容西北边地的秋色。
南朝文学家 范云 《别诗》明·谢榛《四溟诗话》卷四《忆雁门》。鬼火:磷火,白中带蓝焰。这两句大意是:荒沙寒水,人烟稀少,周围一片沉寂,只有跃动着的鬼火在明灭闪烁。这两句状雁门关外阴森恐怖的荒凉景象。火与寒本是对立之物,而作者却以火言寒,那惨白带蓝焰的鬼火,非但没有给人烟、静水、寒沙诸景增添些许暖意,反而使所刻画的寒凉境界更为寒凉,寂静境界更为寂静,而且增加了一些恐怖的色彩。这种以典型景物表情达意的艺术手法可资借鉴。
明代布衣诗人 谢榛 《四溟诗话》明·施耐庵《水浒传》第二十四回。不出门:传播不到门外去。恶事:坏事,见不得人的事。这两句大意是:好事不容易传出去,坏事传得很快很广。这是由人们一种很奇特的心理现象造成的一种很奇特的社会现象,往往好事不易引起人们的注意,而坏事却一传十,十人传百,在不知不觉中传得很快很远。这两句多用来形容坏事很容易被人们知道,含有警戒之意,也可单用“恶事传千里”。
元末明初文学家 施耐庵 《水浒传》乐府民歌《上山采蘼芜》。新人:新妇。故人:旧妻。阁(gé格):小门,旁门。这两句大意是:新妇从正面大门被迎进来,旧妻从旁边小门被送出去。这是一首弃妇诗。由于丈夫曲喜新厌旧,迎来了新欢就驱走了旧爱。~两句一荣一辱,一喜一悲,尖锐映照,对比鲜明。它是封建社会妇女不幸遭遇的形象描绘,也是对封建婚姻制度的揭露和批判。
《乐府民歌》 《上山采蘼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