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名人名言 > 雨的名言

雨名言

91.对潇潇暮雨洒江天,一番洗清秋。

宋·柳永《八声甘州》[对潇潇暮雨]。潇潇:连绵的雨声。这两句大意是:对着淅浙沥沥洒满江天的暮雨,看它冼出一番清冷的秋色。这两句开头着一“对”字,就把人自然地引入景中。而“洗”字用得尤为精妙,好像清秋不是季节带来的,而是这潇潇暮雨洗出来的。诗句写得生动、真切,使人仿佛能感受到雨后清新空气中那凉丝丝的寒意。可用于描写秋景,也可从作者传神的遣词造句中领悟到锻字、炼句的重要性。

北宋词人 柳永 《八声甘州》
92.青鸟不传云外信,丁香空结雨中愁。

五代·南唐·李璟《摊破浣溪沙》[手卷真珠]。鸟:喻传递信息的使者。丁香:一名鸡舌香,丁香结即丁香的花蕾。这两句大意是:不见青鸟传送远在天涯的亲人的音信,惟见春雨中丁香空结的花蕾,令人愁怅。这首诗写思妇的伤春恨别之情。~两句一写鱼沉雁杳,远人不归;一写雨打丁香,空自悲愁。那雨中时丁香结无疑就是思妇心中的幽怨“结”,“雨中愁”不过是思妇心中愁的外现而已。

南唐第二个皇帝,其子李煜 李璟 《摊破浣溪沙》
93.青山一道同云雨,明月何曾是两乡。

唐·王昌龄《送柴侍御》。这两句大意是:青山一道,云雨相同,虽离别而近若比邻;明月共睹,别而未分,何能算作两乡?这是王昌龄在龙标贬地送友人柴侍御去武冈时写的一首诗:“流水通波接武冈,送君不觉有离伤。~。”第三句从正面写龙标、武岗两地接近,有青山相连,云雨与共;第四句则用反诘语气说:明月一轮,虽分别而可共睹,岂能算是两乡?因为两地一心,物因情变,就化“远”为“近”,合“两多”而为一乡了。这样写既是对朋友的宽慰,同时也蕴含着思念朋友的深情。笔法灵巧,语言新颖,情文并茂,作者不愧为唐人中写绝诗的大手笔,值得学诗者神会妙悟。

唐代诗人 王昌龄 《送柴侍御》
94.何当共剪西窗烛,却话巴山夜雨时。

唐·李商隐《夜雨寄北》。当:何时能够。西窗:指妻子居室之窗,却:倒过头来。巴山:泛称四川境内的山,此指作者当时所在的梓州。这两句大意是:什么时候才能与你同坐西窗之下共剪烛花,来追叙此时巴山夜雨里我思念你的心情。这是作者在梓州期间写给妻子的抒情短章。全诗为:“君问归期未有期,巴山夜雨涨秋池。~。”前两句写客居异地的孤寂情怀和对妻子的探长思念,后两句写遥想他日重逢,于欢乐之中追话今夜的一切。“共剪’、“却话”是由今时的苦况所激发的对来日欢乐的憧憬,而盼望中的“西窗夜话”是把今时的苦况作为谈资,更增添了重聚时的欢乐。今宵——他日——今宵;巴山——西窗——巴山,两句在时空上往复对照,从现实中的巴山夜雨,设想出未来的西窗夜话,又在设想的西窗夜话中,嵌入当前巴山夜雨的现实,情景交融,虚实相生。小诗写得曲折委婉,跌宕有致,特别是~的独创性构思,对后来作者很有启迪。

唐代诗人 李商隐 《夜雨寄北》
95.此身合是诗人未?细雨骑驴入剑门。

宋·陆游《剑门道中遇微雨》。此身:诗人自指。合:应该。未:这里表疑问。细雨骑驴:唐代一些诗人经常骑驴吟诗,好些名诗人也到过四川,晚唐诗僧贯休还曾从杭州骑驴入蜀;诗人此时在细雨中“骑驴入剑门”,很自然地由自己的形象联想起前代诗人,引起自嘲。剑门:关名,在今四川省剑阁县。这两句大意是:我这个人就只应该是个诗人吗?在蒙蒙细雨中骑着驴子进了剑门关。陆游毕生以抗金复国为己任,他“耻作腐儒常碌碌”,渴望过“上马击狂胡,下马草军书”的戎马生涯。公元一七二年初,陆游由四川调到陕西南郑前线,满以为自己的夙愿可以实现了。可是不到一年,朝廷又把他调回成都,诗人驰骋疆场,“谈笑扫胡尘”的希望又遭破灭。他怀着壮志难酬的抑郁心情入蜀,在途经剑门关时写了这首自嘲诗。全文是:“衣上征尘杂酒痕,远游无处不销魂。~。”在后两句中,第一句自问,表现了自己不愿当诗人而又不得不当诗人的难堪处境,不平之气隐现笔端;第二句叙事,也是对前一句的自答,诗人的自我形象十分鲜明,对前代诗人的联想也很自然。这一问一答,趺宕有致,“含不尽之意见于言外”,意味十分深长。可化用以表述不甘于只做一个文人,希望从事更能施展自己报负的工作的心情。

南宋爱国诗人 陆游 《剑门道中遇微雨》
96.夜中的雨 丝丝地织就了诗人的情绪当代女作家 冰心 《繁星春水》
97.清风破暑连三日,好雨依时抵万金。

元·王恽《过沙沟店》。本句大意是:凉风接连刮了三天,把暑热都赶退了。这句中的“清”、“破”二字很有感情色彩,生动地表现了诗人经过炎夏酷热,迎来早秋清凉时的痛快和惬意。可用于抒写夏末秋初时节的感受,也可以从中领悟到写作时尽量选择表现力最强的词汇,对于表情达意是何等重要。

元朝诗人 王恽 《过沙沟店》
98.二三点露漓如雨,六七个星犹在天。

元·图帖睦尔《途中》。这两句大意是:几点露滴像雨点一样洒到身上,几颗晨星疏疏落落地挂在天边。这两句写作者在一个晴朗无风的清晨赶路时所见的景物。诗人以白描手法描写特定环境下的景象,给人以清新之感。

元朝第八位皇帝 图帖睦尔 《途中》
99.春来南国花如绣,雨过西湖水似油。

元·卢挚《[中吕]喜春来和则名韵》。南国:南方,此指江南杭州一带。西湖:即今杭州西湖。这两句大意是:江南的春天花团锦簇,艳丽如绣,新雨之后的西湖,潮水像油一样柔滑明亮。作者以“如绣”、“似油”这种通俗的比喻,写出了对西湖的独特感受。可用来描写西湖春雨之后的美景。

元代诗人 卢挚 《[中吕]喜春来和则名韵》
100.雨过不知龙去处,一池草色万蛙鸣。

元·刘基《五月十九日大雨》。草色:指绿色的水。这两句太意是:雷雨过去了,那呼风换雨的“龙”也消声匿迹不知去处,一池满满的绿水里,有千万只青蛙在欢唱。这首诗全文是:“风驱急雨洒高城,云压轻雷殷地声。”前两句写雷雨交加,风驰电掣;后两句写风停雨霁,万蛙齐鸣。作者把两个迥然不同的画面剪接组台起来,形成鲜明对比,生动地表现了夏日瞬息万变的天气特征。

明朝开国功臣,杰出的政治家、军事家和文学家 刘基 《五月十九日大雨》
101.雨里孤村雪里山,看时容易画时难。

元·关汉卿《望江亭中秋切鲙》第一折。这两句大意是:细雨朦胧中的孤村和白雪皑皑的山峰,看起来没有什么特别神奇之处,但要把它描绘出来,就不是那么容易了。这两句写绘画时的真切感受,也可用来喻指人们常有的眼高手低的弊病。

元代杂剧作家 关汉卿 《望江亭中秋切鲙》
102.雨昏青草湖边过,花落黄陵庙里啼。

唐·郑谷《鹧鸪》。鹧鸪:形似雉鸡,体大如鸠,俗以其鸣声近似“行不得也哥哥”,故古人常借其声抒发逐客(被贬的官吏)流人(流放在外的人)之情。青草湖:即巴丘湖,在洞庭湖东南。黄陵庙:在湘阴县北洞庭湖畔,传说帝舜南巡死于苍梧,帝妃娥皇、女英溺于湘江,后人立祠于水滨,称黄陵庙。这两句大意是:鹧鸪鸟在黄昏时分冒着风雨从青草湖边飞过,栖息在落花纷飞的黄陵庙里哀啼。荒江、野庙、昏雨、落花,此时此刻传来鹧鸪的哀鸣,令人断肠。它使人联想到此地骚人流落,帝舜野死,二妃沉江,其啼声又融合着迁客流人的愁绪,显得更加凄婉伤神。~妙在写出了鹧鸪的神韵,成为千古咏鹧鸪的名句,郑谷因此获得了“郑鹧鸪”的雅号。

唐代诗人 郑谷 《鹧鸪》
103.低飞绿岸和梅雨,乱入红楼拣杏梁。

唐·郑谷《燕》。梅雨:梅黄季节下的雨。杏梁:文杏所制的屋梁,泛指华丽的屋宇。这两句大意是:(燕子)伴随着梅雨低低地飞过绿色的河岸,随意地飞入红楼寻找可以筑巢的杏梁。燕子爱掠水飞行,又喜欢择屋梁筑巢栖居,“低飞”、“乱入”二句是抓住燕子这一习性特征,描摹出暮春初厦时节燕子飞舞的情态。作者观察细致,体物入微,值得学习。

唐代诗人 郑谷 《燕》
104.半烟半雨江桥畔,映杏映桃山路中。

唐·郑谷《柳》。这两句大意是:江桥边柳色如烟,春雨潇潇,山路上绿柳掩映着红杏粉桃,春色多娇。这两句既有诗情,又富画意,令人神往。可用于描写秾丽之中含有朦胧的仲春景色。

唐代诗人 郑谷 《柳》
105.青箬笠,绿蓑衣,斜风细雨不须归。

唐·张志和《渔歌子》〔西塞山前〕。箬(ruo若)笠:用箬竹编成的斗笠,蓑(suo梭)衣:用草或棕毛制的雨衣。这几句大意是:戴着青斗笠,穿着绿蓑衣,在斜风细雨里游钓,不想回家了。在斜风细雨的江面上,一个头戴“青箬笠”,身披“绿蓑衣”的渔父.悠然自适,随水飘流,眼前淳朴自然的风景,是那样地迷人和宜人,致使他产生了“不须归”的愿望。这是渔父(也是诗人)对美的发现,对自由生活的赞美,对官场污浊的厌恶,终于坚定了他终老山水之间的决心。可用以描写渔人形象和水乡生活。

唐代道士、词人和诗人 张志和 《渔歌子》

首页

5

6

7

8

下一页

上一篇: 关于污染的名言

下一篇: 牛顿经典语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