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名人名言 > 雨的名言

雨名言

61.蛟龙得云雨,终非池中物。

晋·陈寿《三国志·吴书·周瑜传》。这两句大意是:蛟龙得到云雾雨露,最终将不会甘作池中之物。赤壁战后,孙权拜刘备为左将军领荆州牧。周瑜不以为然,上疏劝孙权调刘备到江南,以美色、酒肉使其意志消沉,把关羽、张飞等臂膀调离,使之不能成大事。用瑜认为:给刘备土地,使他独占一方,又让刘、关、张三人凑在一起,就好像是~,一有机会就会飞走。后刘备果建蜀汉,形成我国历史上魏、蜀、吴三足鼎立的局面。写作上此句以“比”的手法见长,以蛟龙比刘备,云雨比机遇,池中物比无大志之人。该句语言精粹,比喻贴切,暗含哲理,发人深省,很为后人乐道。

西晋史学家 陈寿 《三国志·吴书·周瑜传》
62.雨去花光湿,风归叶影疏。

见王勃《郊兴》。这两句大意是:雨后日出,春花在日光照耀下更见光洁滋润;风也停了,日光从叶子的缝隙里透出,地上的叶影愈见清疏。这里写春雨之后的景物,因作者体察细微,所以把雨去风归时花儿叶儿的神姿写得十分逼真。写雨霁时的春景可以借鉴。

唐代诗人 王勃 《郊兴》
63.五月山雨热,三峰火云蒸。

见唐·岑参《出关经华岳寺访法华云公》。选两句大意是:连山中的雨都是热的,山间的云也像火焰般向上蒸腾。过两句诗描写山间夏日的炎热景象,突出表现了作者异乎寻常的主观感受。它避免了只是对自然景物作纯客观的摹写的倾向,使诗句带有强烈的主观色彩和抒情气息,产生出情景交融的艺术效果,有力地感染着读者。这一点值得我们写作时借鉴。可用来形容夏日山间炎热的天气。

唐代诗人 岑参 《出关经华岳寺访法华云公》
64.云翻一天墨,浪蹴半空花。

见宋·陆游《冒雨登拟岘台观江潮》。拟岘(xiàn现)台:在今江西临川县。下临汝水,风景极佳。蹴(cù促):踏。这两句大意是:(雨中登上拟岘台),上望则黑云翻滚,如泼墨空中,满天乌黑一片;下看则浪拍水溅,雪花翻卷,半空尽是浪花。这两句写雨中景色:黑云白浪,上下映衬,有声有色,蔚为奇观。写浓云急浪可作借鉴。

南宋爱国诗人 陆游 《冒雨登拟岘台观江潮》
65.鱼跃青池满,莺吟绿树低。

见李白《晓晴》。这两句大意是:(一夜透雨,拂晓天晴,)鱼在涨满了的青水池中欢悦地跳跃,树因夜雨而湿绿凝重,黄莺在低垂的枝叶里动听地啼鸣。白鱼在青水池中拔刺刺地跳,溅起浪花,泛起涟漪;黄莺在绿树枝上娇滴滴地啼,似吟似唱,余音袅袅。洗涤过的空气像池水那样清新,雨润过的绿枝儿流青滴翠。两句十字,既具诗情,又有画意。

唐代诗人 李白 《晓晴》
66.飘风不终朝,骤雨不终日。

春秋·老聃《老子》飘风:暴风;朝:早晨。暴风刮不完一个早晨就会停息。比喻来势虽猛,但持续的时间不会长久。骤:急速。急雨不会下一天。比喻坏人坏事不会长久。

又称老聃、李耳,我国古代春秋后期伟大的哲学家和思想家、道家学派创始人 老子 《老子》
67.涧底百重花,山根一片雨。

北朝·周·庾信《游山诗》。两句大意是:低头下望,只见涧底繁花似锦,层层叠叠;山脚下如烟似雾,细雨迷蒙。两句诗是诗人想象登上昆仑山上神话传说中的增(céng层)城后回望山下所见的情景。黄庭坚评~说:“尽登高临远之趣”。写登山临眺可作参考。

南北朝文学家 庾信 《游山诗》
68.麦随风里熟,梅逐雨中黄。

北朝·周·庾信《奉和夏日应令》。这两句大意是:麦子在熏风里逐渐成熟,梅子在夏雨中次第变黄。热风阴雨,麦熟梅黄是初夏独有的景物,故诗人以此着笔描述夏令特征,“随”、“逐”二字使诗句显出生机。可供引用描写初夏景物。

南北朝文学家 庾信 《奉和夏日应令》
69.等待雨,是伞一生的宿命。中国现代作家 张爱玲
70.山河频入梦,风雨狡关心。元代诗人 画家 王冕
71.乾坤一夕雨,草木万方春。五代南唐诗人 李中
72.教化比雨露,名法方风霜。 《齐书》 《齐书》
73.江暗雨欲来,浪白风初起。南朝梁诗人 何逊
74.东风洒雨露,会入天地春。唐代诗人 李白
75.不经历风雨,怎能见彩虹。 《真心英雄》 《真心英雄》

首页

3

4

5

6

下一页

上一篇: 关于言语的名言

下一篇: 尼采经典语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