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名人名言 > 雨的名言

雨名言

106.纵使晴明无雨色,入云深处亦沾衣。

唐·张旭《山中留客》。这两句大意是:空山幽谷,林深云浓,即使晴天,进入云封雾锁的山林深处,也会沾湿衣裳。这首诗的全文是:“山光物态弄春晖,莫为轻阴便拟归。~。”首句概括写春山美景,任人去想象;次句劝客人莫为~片阴云便打算出山而去;后两句写云深山幽之奇趣,山中主人以自己的亲身感受,诱发客人的游兴,达到留客的目的。四句小诗,绘景、抒情、说理兼而有之,语近情深,耐人寻味。王维名句“山中元无雨,空翠湿人表”,与此二句异曲同工,各臻其妙。

唐代诗人,书法家 张旭 《山中留客》
107.墙头雨细垂纤草,水面风回聚落花。

唐·张蠙《夏日题老将林亭》。纤:细。回:旋。这两句大意是:雨虽然很细,已使生在墙头的小草纷披下垂;湖面上吹过一阵阵轻微的旋风,把浮在水上的落花聚拢在一起。这两句句的原意是表现“侯门”衰败的景象,现在可引以描写春末夏初的庭院景色。

唐代诗人 张蠙 《夏日题老将林亭》
108.暮雨朝云几日归,如丝如雾湿人衣。

唐·杨凭《春情》。这两句大意是:江南静春的春天云雨不断,不知几日才能放晴,春雨有时绵绵如丝,有时蒙蒙似雾,虽不淋人,却能沾湿衣裳。这是一首写惜春之情的诗。全诗是:“~。三湘二月春光早,莫逐狂风缭乱飞。”这两旬以丝、雾比喻微雨,雨之轻细、迷蒙、湿润尽见。宋僧志南的名句“沾衣欲湿杏花雨,吹面不寒杨柳风”,可能受到后一句的启迪。

唐代诗人 杨凭 《春情》
109.日暮酒醒人已远,满天风雨下西楼。

唐·许浑《谢亭送别》。谢亭:又名谢公亭,在安徽宣城北,南齐诗人谢眺任宣城太守时所建。西楼:指送别之处谢亭。这两句大意是送别友人之后,因心绪不佳,不胜酒力而睡去。日暮酒醒,风雨满天,友人之舟早已远逝不见踪迹,自己怀着孤寂的心情,默默走下西楼。全诗是:“劳歌一曲解行舟,红叶青山水急流。~。”这是一首送别诗,但不言别情,只写景物,通过风雨凄迷之景的烘托宣染,已把凄黯帐惘的情怀表现出来,这样的结尾更富含蓄性,有一种不言而神伤的情韵,写作当知此法。

晚唐诗人 许浑 《谢亭送别》
110.溪云初起日沉阁,山雨欲来风满楼。

唐·许浑《咸阳城西楼晚眺》据作者自注,句中的“溪”,指咸阳城南的皤溪,“阁”是指城外西边的慈福寺阁,写的是咸阳城楼所见。意思是说,乌云开始从皤溪上起来,太阳从西城外的慈福寺阁后沉落下去。这说明了时间已是傍晚,而且开始显出了雨意。下句“山雨欲来风满楼”,是全诗的警句。周围的群山,雨意越来越浓,大雨即将到来,城楼上,已是满楼的狂风。全句只有寥寥七个字,却十分形象地写出了山城暴雨即将来临时的情景。它的引申意义,就被后人在许多场合引用来说明社会大变动即将到来的某种征兆。

晚唐诗人 许浑 《咸阳城西楼晚眺》
111.戚阳桥上雨如悬,万点空蒙隔钓船。

唐·温庭筠《威阳值雨》。这两句大意是:咸阳桥上雨丝像悬空而挂的帘箔,千点万点迷蒙一片,隔隐了钓船。这两句写雨中之景:纵向看,悬空垂落的丝雨从咸阳桥上落下;横向看,万点珠雨迷茫一片,远处的钓船隔着烟雨水雾,依稀可见。可化用以描写细雨迷蒙的雨中景色。

唐代诗人 温庭筠 《威阳值雨》
112.弱柳千条杏一枝,半含春雨半垂丝。

唐·温庭筠《题望苑驿》。弱柳:指初春细嫩柔弱的柳条。这两句大意是:千条嫩柳婆娑,一枝红杏横斜,杏花上带着点点春雨,柳条像一根根下垂的碧丝。这两句绘形绘色地摹画出初春时节绿柳红杏互相映衬的动人姿色,可用来描写春景。

唐代诗人 温庭筠 《题望苑驿》
113.孤竹庙前啼暮雨,汩罗祠畔吊残晖。

唐·韦庄《鹧鸪》。孤竹庙:商末周初,孤竹君之子伯夷、叔齐投周,因反对武王伐商,逃于首阳山不食周栗而死,后人为之立庙,称孤竹庙。汨(mì密)罗祠:楚国政治家、诗人屈原,因楚国政治腐败,郢都被秦兵攻破,理想破灭,投汨罗江而死,后人为之立祠。这两句大意是:暮雨里不时听到鹧鸪在孤竹庙前啼叫,残阳中也常见鹧鸪在汨罗祠边凭吊。鹧鸪是一种带有悲剧色彩的鸟,总负载着幽恨哀思和无边客愁,因此咏鹧鸪的诗词常与怅恨悲愁有关。韦庄晚年漂泊西南,他的诗作多写“流寓漂泛,寓目缘情”,本诗就是借写鹧鸪,以抒发飘泊客地、思乡怀归之愁。

唐代词人 韦庄 《鹧鸪》
114.春潮带雨晚来急,野渡无人舟自横。

唐·韦应物《滁州西涧》春潮:指上涨的春水,不是江潮。这两句大意是:春雨潇潇下得很急,西涧因暮雨而水涨,野外的渡口此时显得很寂静,小船横在水边,无人摆渡。这是描写傍晚雨中的西涧景色。暮色苍茫,空涧无人,一叶小舟系在涧边,任自飘浮,村野渡口,一片寂静荒凉。宋代寇准《春日登楼怀旧》中,有“野水无人渡,孤舟尽日横”的诗句,与这两句所描写的景物相似。有人认为,这里有所寄托,是以渡船闲置的现象表现诗人“不在其位,不得其用”的无奈而忧伤的情怀。这种解释虽然对原作来说未免失之牵强,但我们今天引用时,也可以用这两句诗所描写的水急而舟横的现象,来比喻人们某种怀才不遇的处境。

唐代诗人 韦应物 《滁州西涧》
115.画栋朝飞南浦去,珠帘暮卷西山雨。

唐·王勃《滕王阁诗》。画栋:绘有彩画的栋梁。浦:水边。这两句大意是:早晨阁中的画栋上飞来了南浦的彩云,傍晚阁中的珠帘内卷入了西山的暮雨。滕王阁遗址在今江西省南昌市的赣江边上,公元六五三年唐高祖之子滕王李元婴任洪州都督时所建,气势宏伟,为登监胜地,是江南三大名楼之一,也有“江西第一楼”之称。王勃通过朝、暮,画栋、珠帘,南浦云、西山雨等意象的铺排,不仅写出了滕王阁的居高、临远、华贵、壮观,晨暮变化,气象万千;而且还含有高阁冷落,人世沧桑之感:当年建阁之人早已逝去,而今名阁无人游赏,朝朝暮暮只有南浦云、西山雨与它作伴而已,可谓情景交融,寄概遥深。两句对仗工整,色泽鲜明,特别是“飞”、“卷”两个动词的运用,以动衬静,更显出滕王阁雄伟和高峨。

唐代诗人 王勃 《滕王阁诗》
116.巫山云雨洛川神,珠襻香腰稳称身。

唐·权德舆《杂兴》。巫山云雨:指巫山神女。宋玉《神女赋》写她的美丽:“上古既无,世所未见。瑰姿玮态,不可胜赞。其始来也,耀乎若白日初出照屋梁;其少进也,皎若明月舒其光。须臾之间,美貌横生,烨兮如华,温乎如莹,五彩并驰,不可殚形。”洛川神:指洛水女神。曹植《洛神赋》写她的美丽:“翩若惊鸿,宛若游龙,荣矅秋菊,华茂春松。仿佛兮若轻云之蔽月,飘飖兮若流风之回雪。远而望之,皎若太阳升朝霞;迫而察之,灼若芙蓉出渌波,秾纤得衷,修短合度。肩若削成,腰如约素。延颈秀项,皓质呈露。芳泽无加,铅华弗御。云髻峨峨,修眉联娟。丹唇外朗,皓齿内鲜。明眸善睐,靥辅承权。瓌姿艳逸,仪静体闲。柔情绰态,媚于语言。”“珠襻”句:是杜甫《丽人行》写扬氏姊妹“珠压腰衱稳称身”之句的改写。襻(pàn盼),甩绳子绊结。这两句大意是:(这位蛄娘)像巫山神女和洛水女神一样美艳,熏香的裙腰上襻结着珍珠,服饰华贵,衣着合身。由于受绝句字数的限制,作者不能铺陈姑娘之美而采取用典的方法,读者大都熟知巫山神女和洛神之美,因而可以引起丰富的美的联想,从而得知姑娘的美艳。这种以少胜多的写作方法值得学习。

唐代文学家 权德舆 《杂兴》
117.风传一一声未尽,南湿双双飞去迟。

唐·丘为《对雨闻莺》。这两句大意是:黄莺啼鸣之声随风传来,声声不尽;一双双黄莺被雨淋湿,迟迟而飞。前句从听觉角度写其声,后句从视觉角度写其形,以“风”“雨”作为媒介和陪村;“一一”和“双双”两组叠字具有声情并茂的效果,可用来描写雨中啼莺。

唐代诗人 丘为 《对雨闻莺》
118.惊风乱飐芙蓉水,密雨斜侵薜荔墙。

唐·柳宗元《登柳州城楼寄漳汀封连四州刺史》。惊风:指急风。飐(zhǎn展):风吹物使之颤动。芙蓉:荷花。薜荔:一种常绿的蔓生香草。这两句大意是:急风猛吹,掀乱了盛开荷花的水面;密雨斜侵,欺凌萦蔓着薜荔的墙头。作者借自然界的风雨比喻政治风雨,以芙蓉、薜荔遭受风雨摧残暗喻当时处境险恶,感叹自己和友人受到迫害。在写作上,这是托意于景或借景抒情的写法,单就景物描写,这两句也很富于诗意。

唐朝文学家 柳宗元 《登柳州城楼寄漳汀封连四州刺史》
119.细雨湿衣看不见,闲花落地听无声。

唐·刘长卿《别严士元》。这两句大意是:微雨飘零,沾湿了人的衣衫,但雨丝细得看也看不见;轻风吹拂,树枝上坠下几朵残花,落到地上连一点声音都没有。原诗是以这两句渲染朋友惜别时相对无语、依依难舍的离情别绪的,在静默中有一种缠绵、惆怅的意味。现在可用来描写晚春景色,或用来抒写雨送落花时人们普遍感到的淡淡的春愁。

唐代诗人 刘长卿 《别严士元》
120.秋阴不散霜飞晚,留得枯荷听雨声。

唐·李商隐《宿骆氏亭寄怀崔雍崔袞》。这两句大意是:虽然已到深秋,但阴云连日不散,霜期来得晚,留下满池残荷,让人听那秋雨敲打枯叶的声音。“留得枯荷听雨声”是古今备受人们称道的名句,它虽未明言主人公长夜不眠,但通过他整夜倾听雨打枯荷的声音,便突出了主人公孤独、寂寞、凄凉的情怀。故清人纪昀说;“不言雨夜无眠,只言枯荷聒(guō郭)耳,意味乃深”(《李义山诗集辑评》)。除了可直接引用表现秋景之外,这种以景言情的手法也可学习。

唐代诗人 李商隐 《宿骆氏亭寄怀崔雍崔袞》

首页

6

7

8

9

下一页

上一篇: 关于失败的名言

下一篇: 宫崎骏经典语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