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名人名言 > 门的名言

门名言

61.连云大厦无栖处,更傍谁家门户飞。

唐·章孝标《归燕词辞工部侍郎》。连云:高与云霄相连。傍:依傍,依附。门户:本指家门,后泛指房屋出入处。这两句大意是:高耸云霄的大厦却没有我栖身之处,还能依附于谁家的门前檐下飞呢?作者借“归燕”自况:燕归来时旧巢危堕而新居未卜,虽有“连云大厦”却无一己安身之地,流落飘泊,处境凄凉。所以诗人写道:。旧垒危巢泥已落,今年故向社前归。~。”“更傍谁家门户飞“今日演化成“傍人门户”的成语,用以形容须依赖他人的权势门第讨生活,不能独立自主。

唐代诗人 章孝标 《归燕词辞工部侍郎》
62.白额频频夜到门,水边踪迹渐成群。

唐·韦庄《虎迹》。白额:指虎。频频:连连。这两句大意是:老虎在夜晚频繁地到村居人家门前施虐,造成很大的威胁,而从老虎到水边喝水所留下的踪迹来看,它们已是渐渐成群,越来越多了。诗句以虎为祸,比喻统治者和社会上的恶势力残暴肆虐,有增无已,作者的愤怒、痛恨之情也跃然纸上。可用于比喻旧社会恶势力的日益猖獗。

唐代词人 韦庄 《虎迹》
63.羌笛何须怨杨柳,春风不度玉门关。

唐·王之涣《凉州词》。羌笛:传自我国西方羌族的一种竹制乐器。杨柳:指《折杨柳》曲词。玉门关:在今甘肃省敦煌西,是古时通向西域的要道。《后汉书·班超传》云:“不敢望到酒泉郡,但愿生入玉门关。”这两句大意是:羌笛何必吹奏《折杨柳》的曲调埋怨柳色不青呢?要知道春风从来吹不到玉门关外来。《凉州词》是唐时就已广为传唱的名篇。全诗是:“黄河远上白云间,一片孤城万仞山。~。”前二句写边塞荒寒,后二句以春风杨柳寓征人归思,暗藏一个“怨”字。其中第三句故作宽解语一笔宕开,为末句托出“怨”情蓄势。这是写作上的顿挫擒纵之笔。此诗虽极写戍边者不得还乡的怨情,但写得委婉蕴藉,悲中有壮。即使多愁难禁,也能自作宽慰,表现出盛唐诗人的广阔心怀,所以此诗也成“唐音”的典型代表。

唐代诗人 王之涣 《凉州词》
64.寂寞柴门人不到,空林独与白云期。

唐·王维《早秋山中作》。期:约。这两句大意是:隐居山中,门前冷落.无人往来;独自一人在空林中.与白云明月为伴。《早秋山中作》原诗为:“无才不敢累明时,思向东溪守故篱。不厌尚平婚嫁早,却嫌陶令去官迟。草间蛩响临秋急,山里蝉声薄暮悲。~。”诗作抒发了一个隐士的情怀。此二句写诗人隐居山中,门庭冷落,过着闲适、恬静的生活。每天在林中散步,独与自云相伴,如闲云野鹤一般,充满幽居的情趣。

唐代诗人 王维 《早秋山中作》
65.青海长云暗雪山,孤城遥望玉门关。

唐·王昌龄《从军行七首》其四。青海:在今青海省西宁市西,古名鲜水或仙海,北魏时始名青海。唐哥舒翰筑城于此,置神威军戍守。唐与吐蕃常在这一带发生战争。玉门关:在今甘肃敦煌县西,汉时是通往西域的一个重要关隘。这两句大意是:青海湖上空浓云弥漫,使雪山也显得昏暗:从戍守的孤城可以远远望见东面的玉门关。这是当时西北边塞戍边将士生活、战斗的典型环境,“遥望玉门关”也流露了将士的思乡之情。可用来描写西北边陲的景象。

唐代诗人 王昌龄 《从军行七首》
66.浙中山色千万状,门外潮声朝暮时。

唐·刘长卿《送陶十赴杭州摄像》。这两句大意是:浙中多山,秀丽的山色千姿百态,门外有潮,澎湃的潮声朝暮可闻。此名句状写渐中一带的山水胜景。上句写姿态万千的山色,下句写朝暮可闻的潮声。诗句直从大处落笔,意境开阔,凝炼含蓄,耐人咀嚼,启人遐想。这种艺术表现上的特色,对今天写作有明显的借鉴意义。

唐代诗人 刘长卿 《送陶十赴杭州摄像》
67.关门不镇寒溪水,一夜潺湲送客愁。

唐·李涉《再宿武关》。关门:指武关之门。武关,又名南关,在商州(今陕西省商县),为秦时南面的重要关隘。这两句大意是:雄伟牢固的武关之门,却镇不住淙淙远流的寒溪之水。它整整一夜潺湲悲鸣,像是为送别远客而啜泣。李涉曾两次被罢官,出京师,别秦地,经武关而南游,这首诗是第二次经武关时写的。故曰“再宿”。全诗是:“远别秦城万里游,乱山高下出商州。~。”诗人因愁而夜不成眠,故能听到一夜潺湲的溪声。溪声吟出了诗人心底的悲愁,是诗人心声的外化。“关门不锁”,使鸣咽的溪声融和着悲愁的心声,不舍昼夜地向远方流去,把无形的离愁形象生动地描摹出来了。

唐代诗人 李涉 《再宿武关》
68.闻道玉门犹被遮,应将性命逐轻车。

唐·李颀《古从军行》。玉门被遮:《史记·大宛传》载:汉武帝时,李广利攻太宛,作战经年,死伤过多,请求回师。武帝命人阻断入玉门关之路,令军士死战。逐:跟随。轻车:本意为轻快的战车,这里泛指将帅之车。这两句大意是:听说玉门关还被遮断着.只有随本部的将领去与敌人拼命。这两句写得极为凄惨。部队常年驻守在关外,辛苦异常.而统治者全然不理会士兵的痛苦,一意孤行,穷兵黩武,不准士兵入关,仿效汉武帝那样“军有敢入者辄斩之”,士卒只有再与敌人拼命。此二句讽刺统治者穷兵黩武,使将士遭受连年征战之苦。

唐代诗人 李颀 《古从军行》
69.披衣更向门前望,不忿朝来鹊喜声。

唐·李端《闺情》。不忿:恼恨,嫌恶。鹊喜声:古人认为灵鹊报喜,鹊声是喜事的预报;又有“乾鹊噪,行人至”的说法。这两句大意是:黎明喜鹊的叫声,给长夜不寐的思妇带来了希望,她披衣跑到门前张望,却不见丈夫归来,于是她伤心懊恼,怨恨喜鹊捉弄她。这首诗全文是:“月落星稀尤欲明,孤灯未灭梦难成。~。”短短四句,闺中少妇急切盼望丈夫归来的心境跃然纸上。~二句写出少妇愁苦、惊喜、失望、怨恨的感情变化,包容着丰富的情韵。李端对“灵鹊报喜”的民间传说作个翻案文章,说鹊声不准,引起人的“不忿”,这就为后世诗词开辟了一个新写法,如徐坤的《二郎神》[闷来弹鹊],不仅抱怨、迁怒于喜鹊,甚至想把喜鹊弹死。

唐朝诗人 李端 《闺情》
70.天门中断楚江开,碧水东流至此回。

唐·李白《望天门山》。天门:天门山,在今安徽省当涂县境内。山分东西两峰,东博望山,西梁山,两山隔江相对如门户。楚江:长江。回:打旋,这两句大意是:天门山东西对峙,壁立如门,俨然像长江从中断开;碧绿的江水滚滚东流,到此天门,江面突窄,江水盘旋成涡。诗句上写山高,下写水险,山水呼应,相得益彰。因它是对天门山特定的山水景色的绘,写作时适用于在游记,散文中对天门山一带的山水气势抒发感慨。

唐代诗人 李白 《望天门山》
71.黄河西来决昆仑,咆哮万鱼触龙门。

唐·李白《公无渡河》。昆仑:昆仑山。黄河源于它的支脉巴颜喀拉山。龙门:在山西河津县西北,传说夏禹治水,凿以通流,又称禹门口。这两句大意是:黄河西来冲决了昆仑山,她大声咆哮着,奔腾万里,怒触龙门。诗句大气磅礴,把万里黄河描写得宛如有着无限生命力的巨龙,所以成为咏叹黄河的名句。可用来描写黄河的气势。

唐代诗人 李白 《公无渡河》
72.唯有门前镜湖水,春风不改旧时波。

唐·贺知章《回乡偶书二首》其二。镜湖:在今浙江绍兴。这两句大意是:只有门前的镜湖水,在春风的吹拂下依然是波光粼粼,如旧时一样。本诗原作为:“离别家乡岁月多,近来人事半消磨。~。”诗人阔别镜湖已有数十个年头,现在返回故里,一切都感到新鲜、陌生。唯有四围春色中镜湖的水波却一如既往,使诗人感到亲近、热悉。言外之意,除了湖波之外,昔日的人事被岁月消磨,已经变化净尽。以此二句抒发旧地重游、物是人非的感慨,十分恰切。

唐代诗人 贺知章 《回乡偶书二首》
73.苦吟莫向朱门里,满耳笙歌不听君。

唐·郭震《蛩》。蛩(qióng穷):蟋蚌。苦吟:苦心吟唱,这里以拟人手法,将蟋蟀之呜叫声比作诗人在苦心吟诗。朱门:指富贵之家。这两句大意是:不要向富贵人家去苦心吟唱,因为富贵人家耳中充满着笙歌之声,他们是不会听你的吟唱之声的。作者采用拟人手法,以忠告蟋蟀的方式讽刺富贵人家笙歌满耳的豪奢生活,委婉地吐露出下层文人的牢骚不平,立意新颍而手法奇妙。可用来抒写封建社会的文人因自己的艰苦劳动不为上层社会所重而产生的不平情绪。

唐代诗人 郭震 《蛩》
74.门外若无南北路,人间应免别离愁。

唐·杜牧《赠别》。(一作许浑作)。这两句大意是:门前倘若没有路可以南来北往,人间就会免除别离的愁苦了。把人同离愁归咎于门前有路,看似毫无道理,但却十分巧妙地表现了离愁难熬的感情,使人怨忿无处发泄而遣怒于道路。这种别致的表情方法值得借鉴。

唐代诗人 杜牧 《赠别》
75.花径不曾缘客扫,蓬门今始为君开。

唐·杜甫《客至》。蓬门:用草和树枝等做成的门户。这两句大意是:长满花草的庭院小路,还没有因为迎客而打扫过;一向紧闭着的柴门今天因为你的到来才打开。根据诗人的自注,知“客至”是指姓崔的县令来草堂过访。上句说自己生性恬淡,不常请客,因客不常来,故花径未扫。下句说今日佳客临门,不由喜出望外,遂打开柴门相迎。两句诗表现出诗人诚朴的性格和喜客的心情,充满浓厚的生活气息。现在当家里突然来了客人,院子,房间来不及打扫,可戏引这两句,颇有诙谐意味。

唐代诗人 杜甫 《客至》

首页

3

4

5

6

下一页

上一篇: 关于一寸光阴一寸金的名言

下一篇: 刘禹锡经典语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