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名人名言 > 思乡的名言

思乡名言

1.十年流水见归心。

唐·罗隐《皇陂》归心:回家的念头。

唐代诗人 罗隐 《皇陂》
2.陟彼岵兮,瞻望父兮。

《诗经·陟岵》。陟(zhì志):登上。岵(hù户):多草的山。这两句大意是:登上那高高的山岭啊,遥望我远在家乡的父亲啊!原诗是写远地服役者怀念亲人的,这是第一章的前两句,叙述诗人登高望父。下二章开头的两句分别为:“陟彼屺(qǐ起,光秃的山)兮,瞻望母兮”,“陟彼冈兮,瞻望兄兮”,写望母、望兄,实际上这六句互文见义。诗人登山远望家乡、亲人,反复咏叹,反映了行役者思家念远时深情。可用以描写流落异域的人怀乡思亲的心情。

我国第一部诗歌总集 《诗经》 《诗经·陟岵》
3.万树绿低迷,一庭红扑簌。

无名氏《后庭宴》[千里故乡]。低迷:绿荫浓重的样子。扑簌(sù素):花坠落的样子。这两句大意是:绿荫低垂,万树葱茏,一庭飞花,遍地残红。这首词写的是一位贵家歌女的暮春思乡曲。全词都在抒情,末二句“~”以景语作结,写出一片暮春景象。叶盛花落是暮春特有的景色,大自然以这种独特的标志揭示了事物的消长关系,本词作者又把这种关系以凝练的对比手法形象地表现出来,对后来的作者颇具影响,唐人韩琮的“绿暗红稀”,宋人李清照的“绿肥红瘦”,就是对这种手法的借鉴和发展。描写晚春景色可从中得到启迪。

《后庭宴》 《后庭宴》
4.落叶他乡树,寒灯独夜人。

唐·马戴《灞上秋居》。这两句大意是:异乡的树上黄叶飘落,寒凉的秋夜独对孤灯。前句写白天室外所见:秋风瑟瑟,落叶萧萧,最易触动人们悲感的季节到来了。而“树高千丈,叶落归根”,自己却羁旅他多,有“根”而“归”不得,怎不令人触景伤怀呢?后句写夜晚室内所感:一灯如豆,青光独对,连个说话的人都没有,只觉得孤独寂寞,寒夜难捱。从白昼到黑夜,从室外到室内,从所见到所感,两句诗酿造出浓重的羁愁旅思的氛围,在这氛围中的诗人,“这次第,怎一个愁字了得!”

晚唐诗人 马戴 《灞上秋居》
5.愿逐三秋雁,年年一度归。

唐·卢照邻《昭君怨》。逐:跟随。三秋:秋季三月。一度归:秋天大雁从北方飞向南方,一年一度,故称。这两句大意是:我愿跟随南飞的大雁,一年一次回到汉朝故国。秋天,汉地还是遍野绿草,而胡庭已经漫天飞沙。和蕃的昭君不禁触景生情,动了乡关之思。她羡慕大雁还能一年度返回南国,而自己却无还家之日。这就是卢照邻《昭君怨》的构思:“汉地草应绿,胡庭沙正飞。~。”诗句在人不如雁的对比中,表现出女主人公思乡怀土的深情和身不由己的愁怨。

唐代诗人 卢照邻 《昭君怨》
6.凭寄还乡梦,殷勤入故园。

唐·柳宗元《零陵早春》。这两句大意是:凭借明媚的春色寄托我殷勤的思乡之情,希望能早日回到梦寐思念的长安。这是柳宗元贬官零陵(在今湖南省,唐时为永州)时作的诗:“问春从此去,几日到秦原?~。”江南春早,作者看到春临江南便联想到春也要到江北去的,心想寄情春色,让它把万里乡思捎回京华,但不知它几日才能到达秦原(陕西一带),于是发出了问春的话。作者先把春色拟人化,再问春、托春,借以寄情,这种抒情手法十分巧妙。

唐朝文学家 柳宗元 《零陵早春》
7.君莫向秋浦,猿声碎客心。

唐·李白《秋浦歌》其十。这两句大意是:远离家乡的游子不要到秋浦去,免得听到猿声后心碎肠断。因为“秋浦多白猿”,而猿呜声凄厉,所以李白用劝告的口吻嘱咐友人不要去秋浦,以免勾起乡愁,这种写法正是为了突出游子的思乡之情。以劝告渲染情景事态,也是写作中常见的笔法。

唐代诗人 李白 《秋浦歌》
8.片云天共远,永夜月同孤。

唐·杜甫《江汉》。永夜:长夜。这两句大意是:心情像空中的白云飘向远方,身体像长夜的月亮一样孤独。此二句通过眼前自然景物的描写,表现了诗人深沉的思归之情。诗人由远浮天边的片云,永夜孤悬的明月,联想到自己客中情事,仿佛自日就是片云,就是孤月一样。作者将自己的感情和身外的景物融为一体,造成情景交融的意境。以此二句抒写久客的情绪,形容心地的纯净,十分恰切。

唐代诗人 杜甫 《江汉》
9.凭添两行泪,寄向故园流。

唐·岑参《西过渭州见渭水思秦川》。渭州:唐州名,治所在襄武(今甘肃陇西县西南),渭水流经过里。秦川:关中,今陕西中部地区。凭:请。这两句大意是:请在渭水中添上我的两行眼泪,寄托着我的思乡深情流向故乡。这是诗人离京西行途中所作。诗的前两句是:“渭水东流去,何时到雍州?”接着,诗人洒泪渭河,托水寄情,人过渭州去,泪向故园流,人离故乡愈来愈远,心向秦川越来越近。诗句匠心独运,构思别致,这种写乡思的方法不落俗套,值得借鉴。

唐代诗人 岑参 《西过渭州见渭水思秦川》
10.只身千里客,孤枕一灯秋。

宋·真山民《渡江之越宿萧山县》一个人在千里之外客居他乡,在一个秋夜伴着他的只有一盏青灯,孤枕难以成眠。表达一种思乡的感情。

宋代诗人 真山民 《渡江之越宿萧山县》
11.天际识归舟,云中辨江树。

南朝·齐·谢朓《之宣城郡出新林浦向板桥》。之:到。天际:天边。归舟:指驶向京都的船。江树:指京都方向江岸的树影。这两句大意是:离开京城,越行越远,从天边云中回首远眺,看到的是回京的船只和江岸的树影。通过对这种开阔而迷茫的景物的描写,表达了作者对京邑的依恋之情。可用于抒写旅愁。

南朝齐诗人 谢朓 《之宣城郡出新林浦向板桥》
12.万里依孤剑,千峰寄一家。唐代诗人 刘长卿 《赠元容州》
13.孤村落日残霞,轻烟老树寒鸦。

元·白朴《天净沙·秋》。这两句大意是:孤零零的村落笼罩在落日的残霞中,缕缕轻烟,棵棵老树,点点寒鸦,交织成一幅凄凉的图画。此条写村野日暮凄凉之景,与“枯藤老树昏鸦”有异曲同工之妙。那落日中飘着炊烟的孤村,那夕阳下投宿老树的寒鸦,都能触发游子思乡之情。

元代曲作家 白朴 《天净沙·秋》
14.惟有夜来归梦,不知身在天涯。

宋·贺铸《清平乐》[小桃初谢],这两句大意是:只有夜里做着回家团聚的梦,才忘记了自已远在天边。这两句用的是“扫处即生”的笔法。从字面看,写的是“夜来归梦”,抒情主人公在梦中与亲人欢聚,“不知身在天涯”。加上“惟有”二字,欢意尽扫,怅恨顿生。原来,这位浪迹天涯的游子,日日乡思萦怀,愁苦不堪,“惟有”在梦中才有片刻解脱,梦醒后形单影只,自然强加惆怅。这种笔法让读者从反面领略词的意境,体察言外之意,抒情婉曲深沉,与李煜的“梦里不知身是客,一晌贪欢”有异曲同工之妙。

北宋词人 贺铸 《清平乐》
15.一树梨花一溪月,不知今夜属何人。

无名氏《杂诗》这两句大意是:今夜家乡又该是梨花满树,明月一溪吧?可惜我在他乡无缘领略了。如此良辰美景不知有没人去欣赏,可不要使佳宵空度,辜负了良辰美景啊!这是一首怀乡诗。全诗是:“旧山虽在不关身,且向长安过暮春。~。”当是一位滞留长安,暮春未归的读书人,想到故多春夜的美丽风景而写了这首诗,思乡之情,溢于言表。怀念故乡月夜风景之美却无缘回乡时,可借此名句表思乡之情。

无名氏 《杂诗》

收藏

1

2

3

下一页

上一篇: 关于儿童的名言

下一篇: 关于言语的名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