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赵嘏《长安晚秋》。塞:边塞。这两句大意是:晨曦初现,西天还留有几点残余的星光,边塞上一行到南方避寒的秋雁横空而过;忽然传来一声幽怨的长笛,寻声望去,在那高高的楼头,有一个人正倚着栏杆吹奏。归雁引起了征人的思乡之情,寥落的残星给人以清冷的感觉,令人心境凄凉;而那朦胧曙色中传来的哀怨笛声,更使人黯然神伤。诗句以秋夜将晓时最具特征的景象烘托出羁旅之人的满怀愁绪,在景物的安排上,“残星几点”是目见。“长笛一声”是耳闻;“雁横塞”取动势,“人倚楼”取静态。耳闻目见交错,动势静态结台,结构颇见匠心。加上造句的巧妙,韵味的清远,使这两句诗深得后人的欣赏。可用来写边塞秋晓及征人旅愁,其遣词造句,创造意境的方法,都可学习。
唐代文学家 赵嘏 《长安晚秋》唐·徐凝《忆扬州》。无赖:在原诗中有可恼、可怨之意。这两句大意是:如果将天下的明月夜分而为三,那么扬州那可恼的月色就占有二分。《忆扬州》本是怀人之作。诗人忆念远在扬州的知己,却不直说怀念其人,而只委婉地说其地令人怀念;写其地令人怀念,又唯以“明月夜”寄托自己的相思之情。明月普照天下,而扬州的月夜最能牵动作者的情思。诗人忽发奇想:如果将天下的“明月夜”析而为三,扬州得天独厚,占有其二。这里以数量来形容扬州月色之美,对如此美好的月色以“无赖”二字来形容,本为抱怨明月撩人愁思,可恼可气。这种深婉含蓄的表情手法,足资借鉴。后人由此激赏扬州明月的美丽形象,就离开了作者的原意,而把“无赖”二字作为极度喜爱的呢称,~也就成了赞美扬州月色的名句,致使人们常以“二分明月”代指扬州。可化用以描写明月或以明月寄托怀人、思乡之情。
唐代诗人 徐凝 《忆扬州》唐·司空图《漫书五首》其一。这两句大意是:离家越远,越感到异乡人的语言与家乡的语言不同,但异乡的莺啼声却和故多山林中的鹫啼相似,令人恼恨。“乡音异”增加了他乡作客之感,“莺声似”勾起了游子思乡之情。诗人本自有羁旅之愁,却无端迁怒于莺,更见他思乡怀土之情深。此与王维的“人作殊方语,莺为故园声”(《晓行巴峡》)意境相似。
晚唐诗人、诗论家 司空图 《漫书五首》唐·卢纶《晚次鄂州》。三湘:湖南有湘潭、湘乡、湘阴,合称“三湘”,这里指湖南境内。这两句大意是:在悲凉萧瑟的秋色里,我两鬓如霜向三湘走去;离家万里,心驰故乡,面对着明月,我思归之情更加迫切。安史之乱中,诗人被迫浪迹异乡,这首诗是他由鄂州(湖北武昌)往湖南去的时候写的。诗人的故乡在蒲州(山西永济),而今只身一人飘泊三湘,又逢秋色遍地,明月对愁的夜晚.万里乡思怎么能以自禁呢?于是情来笔至,写下这借景抒怀的思乡名句。
唐代诗人 卢纶 《晚次鄂州》唐·李德裕《登崖州城作》。匝(zā扎):圈。遭:围。这两句大意是:崖州的青山好像要挽留人们,不许人们离去,所以一重又一重地绕住郡城。诗人因党人构陷面被贬为崖州司户参军,他在这首诗中抒发了怀念京师和欲归不得的苦闷情绪。诗人借景抒情,实际上也表达了自己对党人的愤慨。以景写情,采用拟人手法,显得委婉含蓄而有情致。可用来描写城外青山,表达思乡之情,也可用来表达留恋之情。
唐朝政治家、诗人 李德裕 《登崖州城作》唐·李白《宣城见杜鹃花》。宣城:在今安徽省宣城县。杜鹃花:又名映山红,因每年春末杜鹃鸟啼鸣时盛开,故名。蜀国:此指蜀地,即四川,为李白家乡。子规鸟:即杜鹃,蜀中最多,相传古代蜀帝杜宇让位于其相,归隐后化为杜鹃.因此杜鹃也可称为杜宇。此鸟春暮而鸣,鸣声凄切,其谐音为“不如归去”。这两句大意是:我以前曾在四川听惯了子规鸟的啼鸣.现在又在宣城见到了杜鹃花。这两句写作者由宣城的杜鹃花想起家乡的杜鹃鸟,耳边仿佛又听到杜鹃鸟“不如归去”的悲鸣,于是思乡之情油然而生。诗的后两句是:“一叫一回肠一断,三春三月忆三巴。”诗歌触景生情,联想自然,把杜鹃花和杜鹃鸟的关系.杜鹃鸟的鸣声及其和蜀国的关系都涉及到了。
唐代诗人 李白 《宣城见杜鹃花》宋·张咏《雨夜》怀着乡愁沉重的心,作着万里的还乡梦。梦欲醒时心欲碎。惆怅难于排遣,只好怪空阶夜雨,无端滴到天明。
宋代官员 张咏 《雨夜》宋·王安石《葛溪驿》。这两句大意是:有病之身最能感受到早秋风露的寒意.回乡的梦魂不觉得离家路程的漫长。公元一0五0年,王安石从临川(今江西抚州)往钱塘(今浙江杭州).中途染病,路经葛溪驿时,独宿孤馆。写下了这首诗。这两句写思乡之情。时值早秋,一般人也许还感觉不到凉意,可是作者体弱衣单,孤馆独寝,在这凄凉的环境中,寂寞的氛围里,病弱之身自然最早感受到寒气的侵袭,这种寒气不仅袭上肌肤.仿佛还沁入心间,人在有病时,最容易思家念远,何况是在这孤馆、秋凉时节染病。所以作者一闭上眼睛,就在梦中回到了家乡、亲人的身边。作者不写梦中家人团聚的欢乐,独写那梦魂一下子就飞越了高山长水,丝毫不觉得归程的漫长。从这个角度着笔,正说明现实生活中的作者离家遥远,他一梦醒来,想到亲人远隔山水.自然倍增惆怅。而作者所要抒写的,也正是这种梦醒后的感伤。这两句以曲笔抒写离情,情意真挚.韵味深长。
北宋政治家、文学家 王安石 《葛溪驿》宋·李觏《乡思》。这两句大意是:人们都说日头落下去的地方就是天涯,我望到天的尽头.却还是只见落日不见家。这两句极言家乡的遥远。天涯已是极远的地方,可是“望极天涯不见家”,可见家比天涯还远。这里以“人言”为衬托.以“落日”为媒介,巧妙地写出了一种极为遥远的距离。正因为距离遥远.思乡之心更为深切。诗的后两句是:“已恨碧山相阻隔,碧山还被暮云遮”,连在一起来读,就可以体察到一种极为浓重的乡愁。
北宋哲学家、思想家、教育家、改革家 李觏 《乡思》宋·范成大《邻山县》。东川:四川东部地区。这两句大意是:有鸟啼鸣一夜劝我归去,谁说东川没有杜鹃呢?范成大曾在四川做过制置使,后来因爱国之志无由施展,产生了思归之念。他在夜里听到杜鹃啼叫,因杜鹃又名“催归”,便想到杜鹃也善解人意,知道我有欲归的念头,也“一夜劝归去”。诗人因景生情,景物与心情结合得很巧妙。可用来咏杜鹃鸟,表达思归之情。
南宋诗人 范成大 《邻山县》清·崔岱齐《岁暮送戴衣闻还苕溪》。这两句大意是:鸟儿到了将近黄昏的时侯都要绕树而飞准备归巢,人到了年终岁暮的时候必定会起思乡之情。诗句以黄昏而鸟归巢,来比兴岁暮而人思乡,抒发鸟尚恋巢,人更思家的心情。这种以鸟兽的生活规律来比兴人的心境的方法值得学习,也可直接用来表达岁暮思乡之情。
清代官员 崔岱齐 《岁暮送戴衣闻还苕溪》明·杨基《鹧鸪》。行得:意谓把鹧鸪鸟“行不得也哥哥”的啼叫声改变为“行得也哥哥”的啼叫声。消魂:形容极度的悲伤、愁苦。这两句大意是:即使教鹧鸪的叫声改成“行得也哥哥”,也不会减轻客子极度悲伤的心情,请看哪一个行人不是因客愁而白发满头呢?作者虽然也认为鹧鹅鸟“行不得也哥哥”的啼叫声是哀伤的,而且会增添行人的乡愁,但对客子来说,愁苦主要来自内因而不是外因,行人们浓重的客思多愁与鹧鸪的啼声关系不大。两句以议论写诗情,借为鹧鹅翻案抒发自己内心的愁绪,与刘基的《山鹧鸪》有异曲同工之妙。
元末明初诗人 杨基 《鹧鸪》明·刘基《山鹧鸪》。“行不得”:据说鹧鸪鸟的啼鸣声与“行不得也哥哥”谐音,故古人诗词中多借鹧鸪啼鸣抒发客愁哀思。这两句大意是:游子客愁只不过是行人自己的伤感罢了,(它本与鹧鸪无关)不要白白地恼恨鹧鹊的啼叫。古老的传说使鹧鸪声成了抒发乡思悲愁的传统题材,而刘基的《山鹧鸪》诗:“黄茅垅上雨和泥,苦竹冈头日色低。~”则反其意而用之,作了一篇为鹧鸪鸟翻案辨诬的文章。在同类咏鹧鸪作品中蹊径独辟,不落窠臼,令人耳目一新。但全诗的归结点,依然在抒写和强调客愁,
明朝开国功臣,杰出的政治家、军事家和文学家 刘基 《山鹧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