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名人名言大全 > 王充经典语录

王充的名言

16.君子不畏虎,独畏谗夫之口。
17.事莫明于有效,论莫定于有证。

王充《论衡·薄葬》对事物最好的证明是看看他是否有效,对理论最好的检验是看他有没有证据。

《论衡·薄葬》
18.牛刀可以割鸡,鸡刀难以屠牛。

汉·王充《论衡·程材篇》。这两句大意是:宰牛的刀可以杀鸡,杀鸡的刀难以宰牛。宰牛的刀可以宰大畜也可以杀小禽,而杀鸡的刀则只能杀小禽而难以宰大畜。人才亦如此,知识渊博、本领高强的大才,可以办大事成大业,也可以办小事成小功;而知识浅薄,本领低微的小才,则只可以办小事成小功,而不能办大事成大业。这两句多用于比喻应尊重和信任才能高强的人,不要大材小用,更不能小才大用。

《论衡·程材篇》
19.精诚由中,故其文语感动人深。

汉·王充《论衡·超奇篇》。中:通“衷”,内心。文语:指文章的内容。这两句大意是:所表达的都是发自内心的真诚的感情,因而他的文章能深深地感动人。这两句意思与“不精不诚,不能动人”相近,是从正面强调抒发真情实感的重要性。可供引用说明在文学创作中,只有那些表达真情实感的作品,才具有感动人心的艺术力量.

《论衡·超奇篇》
20.德弥盛者文弥缛,德弥彰者人弥明。

汉·王充《论衡·书解篇》。弥(mí迷):越,更加。盛:多。缛(rù入)繁多。彰:明显,明:明智。这两句大意是:好品德越多的人文章越有文采.,好品德越显著的人越明智。虽然文章写得华丽的人或才智超群的人并不一定品德好,但具有优良品德的人必定有超出常人的聪明才智。本名句可供论述人品与文品的关系时引用,也可用来称赞那些德才兼备的人。

《论衡·书解篇》
21.曲妙人不能尽和,言是人不能皆信。

汉·王充《论衡·定贤篇》。言是:道出真相。是,实。这两句大意是:曲子高妙,不是人人都能和唱;说出真相,不是人人都能相信。人人注重事实,但却不是人人都能相信事实,或出于疑心,或由于偏见,有不少的人虽然听到事实真相,却井不相信。可见人的心理是多么复杂,要人相信事实是多么困难!作者以“曲妙人不能尽和”作巧譬,道出了这一复杂的心理现象和社会现象,含有深深的感叹,也道出了做真人,说真相的困难,

《论衡·定贤篇》
22.足不强则迹不远,锋不铦则割不深。

汉·王充《论衡·超奇篇》。迹:行程。铦(xiān先):锋利。这两句大意是:脚力不强劲,行程就不会远;刀刃不锋利,割东西就不会深。做任何事情,干任何事业都需要凭借一定的条件,不创造必要的条件,不事先作充分的准备,就难以取得最佳的工作效益和巨大的事业成就。孔子说的“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论语·卫灵公》)是很有道理的话。

《论衡·超奇篇》
23.处逸乐而欲不纵,居贫苦而志不倦。
24.譬犹练丝,染之蓝则青,染之丹剐赤。

汉·王充《论衡·率性篇》。练丝:白色的丝。蓝:青色染料。丹:红色染料。这几句大意是:好像白色的丝一样.放到蓝色的染缸中,就成为青色;放到红色的染缸中.就成为赤色。这几句以生动的比喻,说明人特别是青少年的可塑性很强。苟子《劝学篇》的“干、越、夷、貉之子,生而同声,长而异俗,教使之然也”,可以成为这几句的注解,说明年轻人天真无邪,全在社会教育,环境影响。英雄不是天生的英雄,罪犯不是天生的罪犯,成语中的“近朱者赤,近墨者黑”,说的也是这个道理。可以这几句说明教化的重要。

《论衡·率性篇》
25.闭心塞意,不高瞻览者,死人之徒也哉。

汉·王充《论衡·别通篇》。闭心塞意:闭目塞听,不思不想。高瞻览:高瞻远瞩,博览广识。这几句大意是:闭目塞听,不思不想,不登高博览远望的人,和死人是一类的啊!作者把博览群书,有远见卓识的人,比作能敞开窗户,照进阳光,登到楼台高处远望四邻的人,把闭目塞听,不肯学习的人,比做紧闭门户,坐在阴暗角落,挖个墓穴睡在里面的人,这种人不是和死人一样吗?比喻多么形象,讽刺又何等深刻啊!

《论衡·别通篇》
26.人有所优,固有所劣;人有所工,固有所拙。

见王充《论衡·书解篇》。优:优秀的品质。固:必。劣:劣质,缺陷。工:巧。这几句大意是:人有优点,也必有缺点;人的技能有巧的一面,也必然有笨拙的一面。这里以人为例,指出其优、缺点与巧、拙是相对存在的,说明看人要一分为二,不能求全责备,也不能光看长处或光看短处。

《论衡·书解篇》
27.为世用者,百篇无害;不为用者,一章无补。

汉·王充《论衡·自纪篇》。世:社会。补:益。这几句大意是:对社会有用的,创作百篇也没有害处;对社会无用的,写一章也没有好处。以现在的观点看,作者的这个论断未免有点偏颇,因为对文学创作不必采用实用主义态度,要求所有的作品全都为现实所用,但考虑到作者提出这个论断时,正当铺排辞藻、润色鸿业的宫廷文学——汉赋风行天下的时候,这个论断在当时还是很有意义的。可供论述文艺创作要尽可能地为社会现实服务时引用。

《论衡·自纪篇》
28.不学自知,不问自晓,古今行事,未之有也。

汉·王充《论衡·实知篇》。这几句大意是:不用学习天生就知道,不用求教于人什么都明白,自古至今,这样的事从未有过啊。此条以否定的方法,从反面强调凡是治学,必须勤学不已,虚心好问。任何人不要幻想不学自知,不问自晓。“书山有路勤为径,学海无涯苦作舟”,这是本名句阐明的道理。它从否定方面开始行文,采用否定之否定的论述方法,乍看起来,极为通俗平常,仔细推敲,处处暗藏机巧,可表面上又让人感觉不到,毫无斧凿痕迹,可谓炉火纯青。

《论衡·实知篇》
29.两刃相割,利钝乃知;二论相订,是非乃见。

汉·王充《论衡·案书篇》。相割:相砍,相削。订:订正,交锋。这几句大意是:用两把刀子割东西,就知道哪一把锋利,哪一把不锋利;两种不同的观点经过交锋,是非曲直自然显现。这几句讲出这样一个深刻道理,即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事物都是相比较而存在,相斗争而发展的。经过比较,通过考察才知哪把刀子锋利,哪把刀子不锋利,单凭主观的猜测是难以得出正确结论的。同样,对立的观点,只有经过辩论交锋,才能得出孰是孰非的结论。若只允许一方发言,不允许另一方辩护,或论辩双方在不平等的地位上论争,都达不到交锋的目的。因此,~几句可借以说明真理越辩越明,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

《论衡·案书篇》
30.才有深浅,无有古今;文有真伪,无有故新。

汉·王充《论衡·案书篇》。文有真伪:指文章有的真实,有的虚假。这两句大意是:才华有高下之分,没有古今之别;文章有真实、虚伪之差,没有新旧之异。原文是作者针对当时食古不化的社会风气有感而发的,这几句通过对比,表现了作者反对厚古薄今、以古非今的观点。现在可仅用其字面上的意思,说明古往今来,每个时代都有杰出的人才,文章无论今古,只要表现的是作者的真实的思想感情,阐发的是真实的道理,都是好文章。

《论衡·案书篇》

收藏

1

2

3

下一页

上一篇: 关于树的名言

下一篇: 余秋雨经典语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