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陈子昂《入峭峡安居溪伐术溪源幽邃林岭相映有奇致焉》。本句大意是:古老的树木茂密成林,简直与天边的云朵连成一片。树密而以“连云”夸张,生动而逼真。可用来描写古木参天的景象。
唐代文学家 陈子昂 《入峭峡安居溪伐术溪源幽邃林岭相映有奇致焉》清·曹雪芹《红楼梦》第十三回。本句大意是:树倒了,树上的猴子也就各奔东西了。本句多含贬义,比喻为首的人垮了台,跟随他的人也就一哄而散了。现在多用来说明为首的人或集团倒台后,依附他(它)的人或势力也随之土崩瓦解。
清代满族小说家 曹雪芹 《红楼梦》唐·王武陵《秋暮登北楼》。红树:指枫树,非植物学上属红树科的那种常绿灌木或小乔森的“红树”。本句大意是:一川红色的枫树林,迎着秋霜渐渐变老。诗词中经常出现的枫树,为秋令红叶植物的代名词,非专指某一树种而言。秋叶红艳可供观赏的枫香(也称“枫树”)当然也包括在诗词中所说的枫树之内。这里作者由枫叶经霜变红而想象枫树也因时序之推移而变“老”,赋红树以性灵,别有意趣。可用来描写枫树。
唐代诗人 王武陵 《秋暮登北楼》南朝·宋·范晔《后汉书·崔骃传》。靡(mǐ米):无。这两句大意是:高树没有荫翳,独树不成森林。高树无荫,是比喻达官之不可依;也说明这样一个哲理:量(高)的增长超过限度(即成荫的高度)则引起质变(无荫)。独术不林,是比喻个人力量的薄弱;也说明量的变化达不到所必须的限度就不会引起质变。两句话从正反两个方面说明了对立统一规律的表现形态——量变和质变的道理,也可比喻人事。
南朝宋史学家 范晔 《后汉书·崔骃传》汉·刘向《说苑》卷一。树:种植。恶(wū巫):怎么。景(yǐng颍):同“影”。这两句大意是:种棵弯弯曲曲的树,怎么指望有笔直的树影呢?有什么因,就有什么果。~两句比喻扶植了坏人,就不能指望他会有什么善行义举,会对社会作出什么积极的贡献。
西汉经学家,文学家 刘向 《说苑》北朝·周·庾信《周谯国公走人步陆孤氏墓志铭》。这两句大意是:西风吹动棵棵树木发出萧瑟的声响,远近的山峰都显出寒凉的景色。这两句渲染了寒秋浓郁的凄凉肃杀气氛,可用于描写深秋山色,或衬托冷落悲凉的心情。
南北朝文学家 庾信 《周谯国公走人步陆孤氏墓志铭》宋·陆游《蝶恋花》[禹庙兰亭]。这两句大意是:一夜之间,清霜把湖边的树木都染成了红色。岑参有“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的名句,写一夜飞雪,梨花万树的奇观。陆游~则写一夜清霜,万树流丹的妙景。两个名句有异曲同工之妙。
南宋爱国诗人 陆游 《蝶恋花》汉·刘向《说苑·杂言》。树:种植。本句大意是:在没有生长条件的地方种植的植物,不能生长存活。世间万物的生存,都有其生存的条件,而且一切事物都各有其特殊性。热带的植物移植到寒带难以生长,寒带的植物移植到热带也难以存活,因为缺少它们各自生存的必要条件。所以~说明一切事物都需因地制宜,都离不开其生存的条件。
西汉经学家,文学家 刘向 《说苑·杂言》无名氏《后庭宴》[千里故乡]。低迷:绿荫浓重的样子。扑簌(sù素):花坠落的样子。这两句大意是:绿荫低垂,万树葱茏,一庭飞花,遍地残红。这首词写的是一位贵家歌女的暮春思乡曲。全词都在抒情,末二句“~”以景语作结,写出一片暮春景象。叶盛花落是暮春特有的景色,大自然以这种独特的标志揭示了事物的消长关系,本词作者又把这种关系以凝练的对比手法形象地表现出来,对后来的作者颇具影响,唐人韩琮的“绿暗红稀”,宋人李清照的“绿肥红瘦”,就是对这种手法的借鉴和发展。描写晚春景色可从中得到启迪。
《后庭宴》 《后庭宴》唐·湘驿女子《题玉泉溪》。红树:枫树。这两句大意是:红叶满树,仿佛因浓重的秋色而酣醉;碧绿的溪水在夜间叮咚作响,好像在轻轻弹拨琴弦。首旬着一“醉”字,境界全出,把红叶烂漫、秋意正浓的景色渲染得很有抒情气氛。白天声音嘈杂,所以难以听到小溪潺潺。朦胧的夜色不仅使溪水显得碧绿,而且在静谧中使叮咚之声清晰可闻。这两句采用拟人化手法,赋于红树、碧溪以人的形态,形象鲜明,韵味别具,富有诗情画意,可以引用表现秋景。诗句用拟人手法增加表情达意的功能,写作时也可学习。
唐代女诗人 湘驿女子 《题玉泉溪》唐·王维《送梓州李使君》。(hè贺):山沟。杜鹃:鸟名,又叫子规,春天啼叫。这两句大意是:万壑千山到处都是参天的大树,到处都响起杜鹃鸟的啼叫声。两句诗是互文见义,勾面出一幅壮美的春山图,既有视觉形象,又有听觉感受,读来宛如身临其境,大有耳目应接不暇之势。
唐代诗人 王维 《送梓州李使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