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吴兢《贞观政要·忠义》。板荡:《板》、《荡》是《诗经·大雅》中的两篇。讥刺周厉王无道,败坏了国家。后以“板荡”代指政局变乱,社会动荡。诚臣:真诚为国的臣子。本句大意是:只有在臣家动荡变乱的危难时刻,才能识别出谁是真诚为国的忠臣。表述在危难时刻才能识别人的时候,可借用此句。后人还常用“天下板荡”来形容国事动荡,战乱不息。
《贞观政要·忠义》唐·吴兢《贞观政要·择官》注引《通箍》唐太宗语。人:有才能的人。这两句大意是:择官在于选得有才能的人,而不在官员数量的多少。~两句说明择官用人,关键在于提高人才素质,而不在于人多。选得精明干练、德才兼备的官员,可以以一当十,事半功倍;一群冗官庸员,人浮于事,只能事倍功芈,把事情办糟。择官之道,古今一理。
《贞观政要·择官》唐·吴兢《贞观政要·择官》。人:辅佐的人。这两句大意是:治理天下,要以选择好辅佐的人为根本大事。政治是否清明,社会是否安定,大大小小各级官员负有重大责任,因为众多的事务需要他们具体办理。所选是贤能之人,就会办善事,给社会政治的发展和稳定带来好处;所选为庸人,无所作为,尸位素餐,就会耽误政事;所选为恶人,就会办恶事,给社会政治带来极大的危害。所以选择什么样的官员是治理国家的根本,不能不慎重。这两旬可借用来说明选拔干部的重要性。
《贞观政要·择官》唐·吴兢《贞观政要·慎终》魏徽上书。染:习染。这两句大意是:能否作出一番成就,在于从小养成的习惯爱好。俗话说:“从小看大,三岁知老”,就是说看人的一生能否育成就,能否作出一番事业,只要看他从小有何习惯,爱好即可得知。此话虽嫌绝对,未必科学,但自小养成的习惯、嗜好,对人一生的思维方法、世界观,工作态度等等均有重大影响则是可信的。可以此说明对儿童应及早加教育,养成良好习惯,切不可掉咀轻心。
《贞观政要·慎终》唐·吴兢《贞观政要·任贤》王诖语。激:冲去。浊:脏水。清:清水。激浊扬清:比喻除去坏人.奖励好人。这两句大意是:除去坏人.奖励好人;憎恨坏事,好施善行。现在常以“激浊扬清”比喻发扬一切好的,清除一切坏的,敢于抵制邪恶,勇于匡扶正义。嫉恶好善,即韩愈所说的“嫉恶如仇雠,见善若饥渴”的意思。
《贞观政要·任贤》唐·吴兢《贞观政要·任贤》。这两句大意是:文才与武略兼备,出去能作带兵打仗的将领,入朝可任佐君理政的宰相。王珪在唐太宗贞观年间任侍中,当时与房玄龄、魏徵、李靖、温彦博、戴胄等共同主持朝政,很受太宗的宠信。一次太宗让他品评、衡量一下自已,看比房玄龄等人哪个贤能。于是王珪就一一作了比较,谈到李靖时他说:“~,臣不如李靖。”现在人们多用“才兼文武”(又作“文武全才”、“文武兼备”)形容具有多方面才能的人;用“出将入相”形容文武全才的人物无论外出征战或入朝理政都身居要职。
《贞观政要·任贤》唐·吴兢《贞观政要·纳谏》载魏征语。备豫:事先防备。不虞:意外。为:治。这两句大意是:事先防备意外之事,是治理国家的常道。一个国家要想常治久安,就必须在平日时时预防着意外事变的发生,以免遇到灾害、战乱时无法应付,危及国家民族。这两句可用于治国,也可单用前句泛指一般事务。
《贞观政要·纳谏》唐·吴兢《贞观政要·君道》。道:道理,方法。这两句大意是:作君王的道理、方法,必须先保存百姓。~是贞观初年唐太宗对恃臣说的话。有百姓才有君王,没有百姓也就无所谓君王。所以作君王的必须先使百姓生存下去,才能使自己存在下去。唐太宗统治时期出现史家称道的“贞观之治”与他行仁政,重人民有直接关系,这两句可用于劝导统治者要关心百姓的疾苦和存亡。
《贞观政要·君道》唐·吴兢《贞观政要·公平》魏征上疏。不理:不能治理。这两句大意是:没有永久动乱的国家,也没有不能治理的人民。这两句用于说明治国者如果没有治理好国家,应该在自身寻找主观原因,而不应在百姓身上寻找客观解脱。
《贞观政要·公平》唐·吴兢《贞观政要·刑法》。这两句大意是:惩罚与奖赏的根本,在于奖威人们作好事,惩处那些作恶事的人。此二句点出刑赏的本质同题是劝善惩怒。因为“赏不劝,谓之止善;罚不惩,谓之纵恶”(见荀悦《申鉴·政体》).而“赏厚可令廉士动心,罚重可令凶人丧魄”(韩愈《论淮西事宜状》).因而必须注重刑赏。
《贞观政要·刑法》唐·吴兢《贞观政要俭约》把自己的欲望服从人民的欲望的,他的事业必然昌盛兴旺;把自己的快乐建筑在人民痛苦的,就必然会灭亡。
《贞观政要·俭约》唐·吴兢《贞观政要·择官》。弥:更加。这两句大意是:奖赏惩罚不可以轻易施行,用人更要仔细地选择。此二句是说:刑赏是有关一-个人前途、声誉的大事,不能轻易使用。刑赏失度,或赏功不罚罪,罚罪不赏功,都将引起混乱,造成人们的不满。“用得正人,为善者皆劝;误用恶人,不善者竞进”(唐·吴兢《贞观政要·择官》)。用人不当,国家政治、经济都会受影响,更不可不慎。此二句说明应慎用刑赏,慎于择官。
《贞观政要·择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