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名人名言 > 思念的名言

思念名言

91.看君巳作无家客,犹是逢人说故乡。

明·王问《赠之山》。君:对人的尊称,无家客:无家可归的客子。这两句大意是:我看你已经成了无家可归的客旅之人,但还是逢人就数说着自己的故乡。家庭,故乡;故乡,家庭,二者密不可分。人们在思家中含蕴着思乡,而思乡也就是思家,家在人们的心目中往往占据着中心的位置。然而在成了无家可归之人后,仍然念念不忘地数说着故乡,就更见对故乡的缱绻之情。这两句可用来描写热爱故土的感情。

明代官员 王问 《赠之山》
92.巫山巫峡连三巴,猿啼三声客思家。

明·林鸿《巫峡啼猿歌送邱少府归四明》。巫山:在四川巫山县东。巫峡:长江三蛱之一,因巫山得名。三巴:地名,指巴郡、巴东、巴西。这两句大意是:巫山、巫峡与三巴,山山相连,猿啼不断,客行至此的羁旅之人,每每引起思亲思乡的惆怅。巫山巫峡,江水夹流,两岸连山,重岩叠障,林木高茂,艰险异常。诗句连用三个地名,以“连”字相连,一气而下,道出了地势之艰险。两岸夹山又有猿啼凄清,客行至此,怎不勾起思亲怀乡之感!民歌曰:“东东三峡巫峡长,辕鸣三声泪沾裳”,可为此诗注脚。可化用其意以抒写怀乡思亲之情。

明代诗人 林鸿 《巫峡啼猿歌送邱少府归四明》
93.试登绝顶望乡国,江南江北青山多。

见宋·苏轼《游金山寺》。金山:在今江苏镇江市,唐、宋时屹立长江之中。乡国:家乡;苏轼故乡在四川眉山。这两句大意是:登上金山顶峰遥望家乡,长江南北的众多青山遮住了我的视线。大凡人在仕途失意之时,容易思念家乡,苏轼写这首诗时正是如此。他在这首记游诗中寄寓了浓郁的乡情,并流露出买田归隐的心愿。这两句是全诗写景抒情的框纽。江南江北的诸多青山,本是美好的景物,但作者登上金山绝顶不是为了欣赏江南风光,而是为了遥望家乡,此时,他只觉得这众多青山遮挡了他望乡的视线,因此笔下流露出埋怨嗔怪的意味。其实,从江苏镇江到四川眉山,相隔千里万里,即使是一马平川,想从金山望见眉山也绝不可能。这种跌宕的笔法,正是为了突出作者望乡的痴情。

北宋文学家 苏轼 《游金山寺》
94.二十四桥明月夜,玉人何处教吹箫。

见杜牧《寄扬州韩绰判官》。二十四桥:扬州城的名胜之地,原有二十四座桥。一说,指扬州西门外的红药桥,相传古时候有二十四位美女在此桥上吹箫,故名二十四桥。玉人:既可指美女,也可指才子,此处当指风流倜傥的韩绰。这两句大意是:二十四桥洒满了皎洁的月色,空中传来悠扬的箫声,朋友啊,在这美好的秋夜,你在哪里教人吹箫呢?这首诗是杜牧寄给友人韩绰的,抒写对江南和对朋友的思念之情,全诗是:“青山隐隐水迢迢,秋尽江南草未凋。~。”后两句诗既写了“二十四桥明月夜”的美景,又巧妙地把二十四位美人在桥上吹箫的古老传说与现实生活融合在一起,以调侃的口吻探询友人的近况,表现了一种亲切深厚的感情。那隐隐传来的萧声,又给月夜增加了一种神秘的气氛。诗句语言秀丽,意蕴丰富,感情深长,情趣盎然。这种写景、抒情融为一体的笔法,可资借鉴。

唐代诗人 杜牧 《寄扬州韩绰判官》
95.有一个能够思念的人也是一种幸福。台湾作家 杏林子
96.乐事渐随花共减,归心长与雁相先。金末元初诗人、史学家 元好问
97.黄蜂频扑秋千索,有当时、纤手香凝。

宋·吴文英《风入松》[听风听雨]。这两句大意是:在花园的秋千架下,黄蜂频频地向秋千索上扑去,原来索上仍凝聚着荡秋千人纤手的香气。这是一首怀人之词。恋人离别已久,秋千索上的香气未必能留,作者写黄蜂因香气而频扑,是幻境而非实境。这是作者由秋千而想到纤手,由纤手而想到香凝,由香凝而想到蜂扑所致,虽不是生活真实,却是诗的真实,艺术的真实,写出了怀人痴望的曲曲深情。作者先用景物来烘托事由,再用事由烘托感情,表情达意曲折有致。这种烘托手法的巧妙运用,很值得后人学习。

宋代词人 吴文英 《风入松》
98.莫道不消魂,帘卷西风,人比黄花瘦。

宋·李清照《醉花阴》[薄雾浓云]。消魂:形容极度的悲伤痛苦使灵魂离开了躯体。帘卷西风:即西风卷帘。黄花:指菊花。这几词大意是:不要以为我心里不难受万分,请看,西风卷起了窗帘,帘内的人比帘外的菊花还要消瘦。这首词写事清照在重阳佳节思念丈夫的心情,下阕是:“东篱把酒黄昏后,有暗香盈袖。~。”把酒赏菊本是重阳节的胜事,李清照因丈夫不在身边,百无聊赖地在室内闷坐了一天,到黄昏才去东篱把酒,一则勉强应景,二则也有借酒浇愁之意。她唯恐人们不理解自己的心迹,紧接着就作了自我剖白。“莫道不消魂”一句从反面着笔,似在和人论辩,使“消魂“之意更加浓重;后两句通过形象进一步展示自己的“消魂”情怀,先以“帘卷西风”勾画出室内外的凄冷境界,再以寒风中的纤细菊瓣和人相比,写出了“人比黄花瘦”这一精彩的佳句。全词没有出现一个“别”字,这三句结尾却把离恨别苦抒写得淋漓尽致,而笔法又曲折婉转,有意在言外之妙。据说李清照把这首词寄给了赵明诚,赵在叹赏之余,决心要写出超过李清照的作品来。他闭门谢客,废寝忘食地写了三天三夜,写成五十阙,把李清照的这首夹在中间,请他的朋友陆德夫评赏。陆德夫把玩再三,认为只有李清照的这三句“绝佳”。这个故事,在文坛上传为千古美谈,由此也可见这三句艺术价值之高。

宋代女词人 李清照 《醉花阴》
99.安得眼前可归竟归矣,风酥南腻江南春。

清·龚自珍《十月廿夜大风,不寐,起而书怀》。这两句大意是:怎么能够现在可以归去时就马上归去,我的故乡江南多么好啊,风是滑软的,雨是细润的,总像春天一样。从字面看,作者是抒发被困羁异乡,欲归不得,无比向往故乡的心情,因而描写了故乡的美好宜人,反衬客地的大风虐人。但从题目“书怀”来看,结合龚自珍一生向往杜会改革,呼吁社会改革,不与社会污浊同流,因而备受打击的生活经历,他把江南写得如此美好,显然寄托了自己的愿望和理想。我们可以学习诗句中的反衬手法,也可直接借用此句来写思归之情。

清代思想家、文学家 龚自珍 《十月廿夜大风,不寐,起而书怀》
100.予在湖州曝书画,见此竹废卷而哭失声。

见宋·苏轼《文与可画筼筜谷偃竹记》。曝:晒。此竹:指文与可生前赠给作者的《筼筜谷偃竹图》。废卷:指停止晒书画。这几句大意是:我在湖州任上曝晒书画时,偶然发现与可赠给我的这幅画竹,睹物思人,不禁掩卷痛哭,停止曝晒书画。文与可和苏轼既是中表兄弟,又是情谊极深的好友,二人诗文赠答,过从甚密。今好友已经作古,半载之后作者在无意之中发现与可生前赠的画竹,睹物思人,往事浮想联翩,于是便以此画为线索,写下这篇著名的题记。~是文末数语,写思念亡友的心情,深沉蕴藉,十分感人。

北宋文学家 苏轼 《文与可画筼筜谷偃竹记》
101.五月渔郎相忆否?小楫轻舟,梦人芙蓉浦。

宋·周邦彦《苏幕遮》[燎沉香]。楫(jí集):桨。芙蓉浦:荷花塘,这里指作者故乡杭州的西湖。这几句大意是:故乡的渔郎啊,在这仲夏五月,你们可还记得我?我在梦境中已经摇起双浆,驾着轻舟,回到了当年我们一起捕鱼的芙蓉浦。这首词写作者身在汴京,神驰江南,亲切地回忆起故乡的友伴,思归之心油然而起,以至梦游家乡。“五月渔郎相忆否”一句,不说自己思念少年时的朋友,却更深一层地从对方写起,反问朋友是否思忆自己。这一问发自肺腑,把友谊写得更为温馨,更为深切。这种笔法,可以借鉴。

北宋词人 周邦彦 《苏幕遮》
102.梦入江南烟水路,行尽江南,不与离人遇。

宋·晏几道《蝶恋花》[梦入江南]。这几句大意是:梦中进入了烟水迷离的江南路,走遍江南,没有和离人相遇。这几句写作者梦游江南,到处寻觅已经离别的意中人,他上下求索,“行尽江南几千里”(见岑参《春梦》),仍然没有遇见离人。梦中的劳累、失望,可想而知。词句虽然只写梦境,但梦前的苦苦思念,梦后的无限惆怅,不言而喻。这三句看似平淡浅近,意蕴却十分丰富。冯煦评小晏词“淡语皆有味,浅语皆有致”确实不虚。

北宋词人 晏几道 《蝶恋花》
103.白伯之东,首如飞蓬,岂无膏沐,谁适为容。

《诗经·伯兮》。伯:古代妻对夫的称呼。之;往,去。首:指头发。蓬:一种丛生的野草,干枯后,风一吹就团团飞舞。膏沐;润泽头发的东西,相当于现在的发油。适(di敌):悦,喜欢。为容:整理容貌,即梳洗打扮。谁适为容,“为容适谁”的倒装,言梳洗打扮取悦于谁呢?这几句大意是:自从丈夫出征到东方,一任我的头发散乱得如风卷蓬草一样。难道说没有油膏梳洗化妆?可是妆扮起来又有谁来欣赏?这几句表现了思妇对征夫的强烈的思念之情,但没有明白地说出,而是用自从丈夫出征以后便再也无心梳洗,来反衬这种深切思念的感情。特别是通过“首如飞蓬”这个细节描写,形象地展示了她内心的痛苦。这几句除了可以直接引用表现女子对男子的相思之外,其运用细节描写抒发感情的手法尤其值得借鉴。

我国第一部诗歌总集 《诗经》 《诗经·伯兮》
104.但愿我再活一百年,可以更长久地想念着你!19世纪法国著名小说家、剧作家及诗人 儒勒·凡尔纳 《海底两万里》
105.思悠悠,恨悠悠,恨到归时方始休,月明人倚楼。

唐·白居易《长相思》[汴水流]。这几句大意是:思念悠远深长,愁恨悠远深长,等到丈夫归来,愁思才能中断。明月高悬中天,离人斜倚楼上。这是这首词的下阕,在上阕写景寓情的基础上直抒胸臆,表现了对长期不归的丈夫的思念和怨恨。此时,月明中天,人倚妆楼。她望着悠然东流的汴水,思念着远在吴山的丈夫,心里充满了离愁别恨,这种愁恨要到丈夫归来才能消歇,可是丈夫什么时候才能归来呢?正因为归期未卜,所以她“思悠悠,恨悠悠”。末句“月明人倚楼”以剪影式的画幅,传达出思妇无穷无尽的愁恨。

唐代诗人 白居易 《长相思》

首页

5

6

7

8

下一页

上一篇: 关于亲情的名言

下一篇: 凤姐经典语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