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沈佺期《独不见》。砧(zhēn真):捣衣用的垫石。辽阳:在今辽宁省辽河以东地区,为东北边防要塞,唐代有重兵驻守。这两句大意是:树叶在九月的寒玷声中纷纷摧落,征戍辽阳十年不归的征夫,令思妇耿耿长忆。霜秋九月,砧声阵阵,木叶萧萧落下,妇女们都在纷纷赶制寒衣,而少妇的丈夫远戊辽阳,已经十年未归,怎能不叫人牵肠挂肚,久久相忆呢?作者把人物心情与环境气氛密切结合,余韵袅袅,情味无穷。
唐代诗人 沈佺期 《独不见》唐·沈佺期《独不见》。白狼河:又名大凌河,在今辽宁省南部。丹凤城:指长安,因唐大明官前有丹凤门,故用以代称长安。这两句大意是:远在白狼河北的丈夫久戍不归,音讯断绝,长安城南的少妇牵肠挂肚,忧心如焚,品尝着秋夜耿耿不寐的滋味。少妇身在长安,心已飞向辽阳。她辗转反侧,不能入寐,孤独、寂寞、思念、盼望、担心、忧虑,种种不安汇聚心头,愈感到秋夜的漫长。两句把“思而不得见”的离情写得十分深刻。
唐代诗人 沈佺期 《独不见》唐·李白《上蔡邕》。宣父:对孔于的敬称。这两句大意是:孔子尚且敬展后生,大丈夫不可轻视少年人。此名句用《论语·子罕》中的典故,阐明应该重视少年有为的后生。孔子在《论语》中说:“后生可畏,焉知来者之者之不如今也”。此条引经据典,为自己立论找到了一个坚实、有力的依据,这是古人常用的一种表现手法,反映了中国文学发展史中“宗经”、“征圣”传统的久远影响。
唐代诗人 李白 《上蔡邕》唐·寒山《诗三百三首》比喻男子汉的志气要坚定正直,心怀坦荡无私,这样就懂得人生的真谛了。
唐代诗人 寒山 《诗三百三首》唐·高适《别韦参军》。歧:岔路。这两句大意是:大丈夫不应像凡俗儿女那样在岔路口分别时哭哭啼啼,使眼泪打湿衣巾。这是诗人离梁宋就试于京师,与友人分别时写的诗。一般离别诗,多抒悲愁之情,作儿女之态,此诗乃发豪放之语,写离别可为借镜。
唐代边塞诗人 高适 《别韦参军》唐·陈玉兰《寄夫》。这两句大意是:写一行书信就洒下千行眼泪,严寒到了边塞,给你寄去的寒衣可收到没有?全诗是:“夫戍边关妾在吴,西风吹妾妾忧夫。~。”以“一行”与“千行”强烈对比,极写纸短情长和思念之苦;又以虚拟、揣想的问话语气遥问丈夫,表现了对丈夫的关怀体贴和思念之深,情真意挚,感人肺腑。
唐代诗人 陈玉兰 《寄夫》宋·欧阳修《踏莎行》[候馆梅残]。平芜(wú吴):平旷的草地。这两句大意是:平野草地的尽头是春山,远行的人儿更在春山以外。这两句写思妇对远行人的思念。她登高望远,柔肠寸断,伫立终日,仍然不见远行人的踪迹。于是她强自宽慰,嘱咐自己“楼高莫近危阑倚。~。”意思是说:别再上楼去靠着那高高的栏杆痴望了,草原的尽头有春山挡住了视线,而远行人还在春山以外,怎么能够望得见呢?写思妇的情态心理,入木三分。
北宋文学家,史学家 欧阳修 《踏莎行》宋·贺铸《杵声齐》[砧面莹]。玉关:玉门关,故址在今甘肃敦煌西北,这里指代西北边地。戍(shù述):防守;戍人即守卫边防的人。这两句大意是:征衣寄到玉门关就有万里之遥,戍守边地的亲人还在玉门关以西更远的地方。这是一首写闺中人思念远戍边地的丈夫的词。她将衣料捣洗干净,缝成征衣,洒泪题词,遥寄边关。她想到玉门关相距万里,而征人的驻地还在玉门关以西,千山万水,不知何时才能寄到,不知他是否来得及用这征衣抵御边关的严寒,更不知征衣到时,他还是否健在。种种忆念,种种忧虑,都蕴含在这两句之中。作者在这里运用了翻进一层的写法,首先极写边关的遥远,然后进而写征人驻地更加遥远。这种写法,把女主人公伤离怀远之情表达得既含蓄,又充分。
北宋词人 贺铸 《杵声齐》明·杨仲年《失题》溅血:流血牺牲。姓氏书:即名垂史册。
明代学者 杨仲年 《失题》见明·海瑞《樵溪行送郑一鹏给内》。经国:治理国家。衽席:寝处之所,这里是安居乐业的意思。这两句大意是:大丈夫志在把整个国家治理好,希望天下的人都能够过上安居乐业的生活。海瑞是明代刚正不阿的清官,~表现他一心为国,志在天下的爱国精神和远大怀抱。写爱国抱负时可以引用。
明朝清官 海瑞 《樵溪行送郑一鹏给内》汉·马臻《前结交行》 不丈夫:不是男子汉。 金尽失颜色:钱财散尽就遭到冷落。
东汉水利专家 马臻 《前结交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