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叶燮《原诗》外篇上。志:指作者的思想、志趣、胸襟、抱负等。洁:高洁,不同凡俗。宏:大,刚劲。永:长,深远。这几句大意是:志趣高雅的人,作品的语言就会高洁;抱负宏伟的人,作品的语言就会雄健;理想远大的人,作品的思想就会深邃。古人云:“文如其人。”作者的思想感情;志趣胸怀,不仅渗透在作品的内容中,而且也往往表现在作品的语言风格上。这几句可供论述作者的思想志向、艺术修养与作品的语言特点、艺术风格的紧密联系时引用。
清初诗论家 叶燮 《原诗》晋·张华《鹪鹩(jiāoliáo焦僚)赋》。托:寄托。喻:说明。这两句大意是:浅近的语言可以寄托深远的意思,微小的事类可以说明重大的道理。以通俗易懂的语言和人所共知的小事托深喻大,使文学作品言近意远,雅俗共赏,应是一条重要的创作原则。
西晋文学家 张华 《鹪鹩赋》汉·司马迁《报任少卿书》。《诗》:指我国第一部诗歌总集《诗经》,三百篇:《诗经》共收诗歌三百零五篇,后世多举其成数而言三百篇。这两句大意是:《诗经》中的三百余篇作品,大抵都是古代圣贤之人为了抒发心中的愤怨之情而写成的。《诗经》历来被认为是我国现实主义文学的源头,其中《国风》与《小雅》的许多篇章都是揭露社会矛盾、反映社会现实的,都不同程度地带有怨愤情绪,因而司马迁作出了这佯的论断,井以此委婉地说明了自己创作《史记》的目的,后世在此基础上还引伸出“愤怒出诗人”的话。可供引用评价《诗经》或泛指旧社会的现实主义文学作品大多具有愤世嫉俗的感情色彩。
西汉史学家,思想家,文学家 司马迁 《报任少卿书》战国·孟轲《孟子·万章上》。文:文字。害:妨碍。辞:词句。志。指作品的原意。意:指读者自己的切身体会。逆:迎,这里是揣度、推测的意思。是:此,指“以意逆志”。得之:指真正懂得了阅读作品的方法。这几句大意是:不要拘泥于文字而误解词句,也不要拘泥于个别词句而误解作者完整的意思;能以自己的切身体会去推测作者的本意,这才是懂得了阅读作品的正确方法。孟子的这段话,原是针对如何正确阋读和理解《诗经》而发的。但可推而广之,作为阅读一切文学作品的正确原则。这几句虽可用其原义,论述不必纠缠个别字句,而应从总体上把握和领会,才能完整、正确地理解作品的内容,但更多的时候,是摘引“不以文害辞,不以辞害志”,用于强调作家进行创作时,不应斤斤计较词藻、语句而影响思想感情的表达。
孟轲,战国时期思想家,教育家,儒家代表人物 孟子 《孟子·万章上》清·沈德潜《说诗啐语》。第一等:指最高的。襟抱:指理想,抱负。学识:学问,知识。斯有:这样才右。这几句大意是:有最远大的理想,抱负,有最高的才学、识见,才能写出最有价值的诗作。俗话说“文如其人。”诗、文往往是作者真情实感的自然流露,从中可以看出作者的思想境界、道德情操和艺术修养、知识水平。因此,只有伟大的作家,才能写出伟大的作品。这几句可供引用论述作家必须加强各方面的修养,才能写出第一流竹作品。
清代诗人 沈德潜 《说诗啐语》清·李渔《闲情偶记·词采》。词采:指辞藻。典雅:优美雅致。蕴藉:含蓄。分明:明显,浅露。这两句大意是:诗文的辞藻以典雅含蓄为贵,忌讳粗俗浅露。文学语言须要凝练优美,须要宥丰富的内涵,我们应该在炼词炼句上狠下工夫。如果以粗俗径露的语言写入诗文,作品就失去了文采,也失去了艺术生命力。
明末清初文学家、戏曲家 李渔 《闲情偶记·词采》战国·孟轲《孟子·万章下》,颂:同“诵”,吟咏。其人:他们(指作者)的人品。是以:因此。世:时代。这几句大意是:吟咏他们作的诗,读他们著的书,不知道他们的为人行吗?因此要研究他们所处的时代啊!要深刻地理解作品,必须了解作者的为人;而要了解作者的为人,又必须研究他所处的时代。因此我们鉴赏和分析文学作品时,总要先介绍作者和时代背景。这种方法,就叫“知人论世”,现在“知人论世”已成为人们习用的成语。
孟轲,战国时期思想家,教育家,儒家代表人物 孟子 《孟子·万章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