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名人名言 > 离别的名言

离别名言

16.黄莺久住浑相识,欲别频啼四五声。

唐·戎昱《移家别湖上亭》。这两句大意是:我在这里住了这么久,跟湖上亭边柳树枝头的黄莺已经结成老相识了,如今移家别去,黄莺频频啼叫,声声都含着惜别的情思。黄莺尚如此有情,更衬出人之多情。作者视黄莺为挚友,达到物我交融的境地,故发之为诗,才语出天真,诗趣盎然。可引用表现离情。

唐代诗人 戎昱 《移家别湖上亭》
17.离人无语月无声,明月有光人有情。

唐·李冶《明月夜留别》。这两句大意是:离人脉脉无语,月亮也无声无息地陪伴着他们依依惜别;明月有皎洁的光芒普照大地,离人的深情也无边无际。以月的无声和离人的无语相比,又以月的有光和人的有情相比,通过一“无”一“有”的相比,把本来井不相干的两种现象巧妙地联系起来,形成一种意蕴,生动别致地表达了依依离情,并且突出了“月夜留别”的特点,构思巧妙,值得学习。

唐朝女诗人、道士 李冶 《明月夜留别》
18.人世死前惟有别,春风争拟惜长条。

唐·李商隐《离亭赋得折杨柳》。争拟:这垦是“不拟”的意思。争,怎。这两句大意是:人生最大的痛苦是离别,多情的春风为使人们从折柳赠别中得到一点慰藉,怎能爱惜那长长的柳条!这两句和李白的名句“春风知别苦,不遣柳条青”(《劳劳亭》)在立意上是相同的,都是用拟人手法,赋“春风”以人的感情,两篇中的春风都深知人生离别的痛苦,都知道人们有折柳送别的习惯,但在构思和写法上却有不同。李商隐设想:春风催柳,使其生出长条,任人攀折,让人们从折柳相赠中得到安慰;李白设想:柳眼抱青要靠春风,春风故意不吹拂柳条,使其永不发青,人们无条可折,就不会有离别的痛苦场面了。二者异曲同工,相映成趣,可见同一题材从不同角度、用不同手法都可以写出好的作品来,对于我们写作是很好的启示。

唐代诗人 李商隐 《离亭赋得折杨柳》
19.丈夫不作儿女别,监歧涕泪沾衣巾。

唐·高适《别韦参军》。歧:岔路。这两句大意是:大丈夫不应像凡俗儿女那样在岔路口分别时哭哭啼啼,使眼泪打湿衣巾。这是诗人离梁宋就试于京师,与友人分别时写的诗。一般离别诗,多抒悲愁之情,作儿女之态,此诗乃发豪放之语,写离别可为借镜。

唐代边塞诗人 高适 《别韦参军》
20.醉不成欢惨将别,别时茫茫江浸月。

唐·白居易《琵琶行》。过两句大意是:别宴无乐,醉不成欢,而离别在即,惨然伤情,茫茫的江水浸着一轮冷月,迷蒙的夜景更给离别涂上一层愁色。诗句从环境气氛上烘托伤别之情,更增添了感染力。

唐代诗人 白居易 《琵琶行》
21.梧桐叶上三更雨,叶叶声声是别离。

宋·周紫芝《鹧鸪天》[一点残红]。这两句大意是:三更天里,梧桐叶上漓落着秋雨,一叶叶,一声声,都在诉说着别离。这首词写秋夜怀人之苦。这是一个风雨交加的深夜,秋凉满室,秋声盈耳。主人公离愁萦怀,辗转难眠。此时已是三更时分,烛已残,夜已深,滴滴嗒嗒的秋雨落在梧桐叶上,传入离人耳中,听来特别凄凉,叶叶声声,似乎都在倾诉离情。在我国的古典诗词中,梧桐夜雨常常是触发离愁的媒介,而这里的“梧桐叶上三更雨”是作者耳中之景,并未目见;“叶叶声声是别离”是作者心中之情,借梧桐夜雨披露。人与物、情与景水乳交融,意境含蓄蕴藉。后人评周紫芝的词“清丽婉曲”,颇为中肯。可化用以抒写雨夜离情。

南宋文学家 周紫芝 《鹧鸪天》
22.垂柳只解惹春风,何曾系得行人住。

宋·晏殊《踏莎行》[细草愁烟]。垂杨:即垂柳。这两句大意是:低垂的柳丝只知道牵惹春风,何曾系住过行人的脚步!这是一首怀人之词。主人公凭栏遥望,面对双飞的海燕,面对依依的垂柳,更增添了心中的离愁。尽管“柳”、“留”同音,古往今来无数离人希望它能把行人留住,可是它只会以婀娜的身姿招惹春风,何能留住行人的脚步!作者在这里写的是物性,寄托的是人情;埋怨的是垂杨,表达的是离恨。这种托物寄意的写法深婉细腻,可作借鉴。

北宋词人 晏殊 《踏莎行》
23.少日犹堪话别离,老来怕作送行诗。

宋·辛弃疾《定风波》[少日犹堪]。少日:年轻时。这两句大意是:年轻时还能经受话别的忧伤,年老后却怕写送行的诗行。“多情自古伤离别”(见柳永《雨霖铃》),无论对青年或老人,离别都是忧伤的。但是对年轻人来说,来日方长,后会有期,因此离愁是有限的,其承受能力也强;而老人年事已高,精力衰退,在心理上已承受不了重大的忧伤,何况在风烛残年之际离别,重逢的机会越来越少,说不定就成永诀,因此一说送行,倍觉神伤,自然而然地产生了一种畏惧心理。这两句通过对比,突出了老年人不忍离别、害怕离别的特殊心情,上了年纪的离人可以化用。

南宋爱国词人 辛弃疾 《定风波》
24.生怕离怀别苦,多少事、欲说还休。

宋·李清照《凤凰台上忆吹箫》[香冷金猊]。生怕:深怕。这几句大意是:深怕离别的愁苦影响了你,多少事,想说又罢休。一般抒写离愁的作品,多写临别之难舍及别后之思念,这首词写的却是别前的情思。李清照听说丈夫要远行,人还未走,就愁绪满怀,日见消瘦。想向丈夫诉说一下“离怀别苦”,却又怕增添丈夫的烦恼,因此话到嘴边,又咽了回去,宁愿默默地独自承担痛苦的折磨,心情自然也就更加悲苦。两句词把对丈夫的一片挚爱、无限深情展露无遗,抒情真切而细腻,颇具柔肠百转的女儿特色,比男子所作的女儿诗更显深挚,文字也接近现代口语,可以活用。

宋代女词人 李清照 《凤凰台上忆吹箫》
25.我自只如当日醉,满川风月替人愁。

宋·黄庭坚《夜发分宁寄杜涧叟》。这两句大意是:我自己只是和往日一样痛饮至醉,不觉有离别之苦,可是满川风月却替离人蒙上了凄苦的愁色。这两句是从欧阳修《别滁》名句“我亦且如常日醉,莫教弦管作离声”脱出,都是故作旷达姿态,但表现的情绪却不甚相同。这里作者本有离愁,却硬说自己无愁,和平常一样,只是风月爱管闲事,替人发愁。这样表情,曲折含蓄,增加了诗味。

北宋诗人、词人、书法家 黄庭坚 《夜发分宁寄杜涧叟》
26.碧云日暮无书寄,寥落烟中一雁寒。

宋·范成大《鹧鸪天》日后我在寂寞的旅途中想念你们而得不到你们的书信时,大概只能空对那横空的孤雁了。

南宋诗人 范成大 《鹧鸪天》
27.与君暂别不须嗟,俯仰归来鬓未华。

见宋·苏轼《赠王寂》。王寂:大约是作者在扬州的朋友。俯仰:指俯仰之间,表示时间很短。这两句大意是:和你暂时分别,不必为此叹息;很快我就回来,见面时鬓发还不会斑白。苏轼要远行了,友人王寂依依难舍。诗人为了缓解朋友的惜别之情,就安慰对方“~。”接着又写“记取江南烟雨里,青山断处是君家。”意思是到外地后我也会时时想起你,归来时还要到这风光优美的地方来相访。从苏轼对友人的细心开解中,可以体会到诗人的笃于友情和他的乐观旷达胸怀。此名句可用来在离别时劝慰亲朋好友。

北宋文学家 苏轼 《赠王寂》
28.系春情外柳丝长,隔花人远天涯近。明代小说家 吴承恩
29.离别使爱情热烈,相逢则使它牢固。英国历史学家 托·富勒
30.东家西舍同时发,北去南来不逾月。唐代诗人 李白 《江夏行》

收藏

1

2

3

4

下一页

上一篇: 关于激励自己的名言

下一篇: 冯梦龙经典语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