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李清照《蝶恋花》[泪湿罗衣]。方寸:指心。“方寸乱”即心绪乱。本句大意是:离别的伤感,使我的心乱极了。公元一一二一年,李清照由青州赴莱州丈夫任所,途经昌乐县时,在旅舍中写了这首词,寄给青州的姊妹们。作者回忆临行前姊妹们给她设宴饯行的情景。当时由于伤离惜别,心乱如麻,思绪茫然,筵席上酒盏的深浅,现在已经记不得了。在李清照之前,李煜《相见欢》词有“剪不断,理还乱,是离愁”之说;柳永《雨霖铃》词有“都门帐饮无绪”之句。李清照在这里化用了前人词句的意境,用更通俗、更形象的语言抒写离别时的紊乱心绪,表现力很强。写离愁时可以引用。
宋代女词人 李清照 《蝶恋花》宋·黄大临《青玉案》[千峰百嶂]。本句大意是:分别时候的话语缠绵悱恻,说不成句。黄大临是北宋著名作家黄庭坚之兄,这首词是黄庭坚编管宜州(今广西宜山县)时的送别之作。所谓“编管”,是指削去官职,贬逐到边远地区,类似于当今的流放、管制。这是一次特殊的送别,所以弟兄两人情绪特别消沉,离肠寸断,心烦意乱,以至~。状写离别情景时可以化用。
宋代词人 黄大临 《青玉案》唐·王维《齐州送祖三》写两人才相逢又相别了,刚高兴了一会,现在又悲伤了起来。这两句语言朴实平易但蕴含的情感又很丰富。“相逢”、“相送”“方”、“还”传达出来去匆匆的遗憾。“还成泣”一方面表明友情是多么真挚、深厚;另一方面短暂的“笑”对“泣”又起了反衬、加强的作用。
唐代诗人 王维 《齐州送祖三》唐·陆龟蒙《别离》。这两句大意是:男子汉并非没有眼泪,但眼泪决不轻易在离别的时候洒落。此名句可用以激励别者慷慨地击建功立业,做出一番成就。
唐代农学家,文学家 陆龟蒙 《别离》宋·张耒《秋蕊香》[帘幕疏疏]。著:同“着”,教,使。这两句大意是:离别的滋味比酒还浓,使人消瘦。这两句将离别滋味与酒作比,认为这种滋味比酒还要浓烈,这种对比很新颖,含义也深。一是说:酒味醇厚,能使人迷醉,而离别滋味比酒味更浓,更能使人如醉如痴;二是说:如果借酒消愁,因离愁比酒更浓,饮酒也难以清除。这种长期的、折磨人的愁苦,自然令人消瘦。一个“著”字,写出了致瘦的的原因,那个憔悴、消瘦的抒情主人公也呼之欲出。恰当的比喻,能大大增加表情达意的功能。
北宋文学家 张耒 《秋蕊香》宋·苏轼《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共:指共赏。婵娟:姿态美好的样子,这里指美好的月色。这两句大意是:但愿离人健康长寿,虽然远隔千里,还能共赏美好的月色。这是苏轼这首流传千古的中秋词的结尾两句。苏轼秉性旷达,在明月朗照的中秋之夜,他因思念胞弟子由,一度情绪低沉,甚至埋怨明月“不应有恨,何事长向别时圆”。但很快他就恢复了对人事的旷达态度,从离愁中解脱出来,写出了充满哲理意味的千古名句:“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在这里,作者认为不必为“古难全”的离别悲伤,只要远隔两地的人心心相印,长久平安,也就满足了心愿。古人评苏词“一洗绮罗香泽之态,摆脱绸缪宛转之度”,这种豪放的词风,由此可见。今天我们仍常引用这些句子来宽慰离人的愁肠。
北宋文学家 苏轼 《水调歌头》三国·魏·曹植《赠白马王彪》。比:近,挨着。这两句大意是:大丈夫有四方之志,即使相隔万里,也感到就像近邻一样。黄初四年,曹植与任城王曹彰、白马王曹彪到京师洛阳朝会。进京后,曹彰暴薨。后曹植及白马王彪还国,欲同路而行,以叙契阔之思,但监国使者不许二人同行,曹植愤激之下写下了这首赠别的名作。此条直抒胸臆,于豪放之中蕴含无限离别之痛,旷达之外凝聚自慰之心,表情达意,不落俗套,为后人称道。“初唐四杰”之一的王勃曾有“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送杜少府之任蜀川》)的名句,即从此化出。
三国文学家 曹植 《赠白马王彪》清·陆苍培《咏怀》。过两句大意是:与亲友分别之后,万里云山相隔,在偌大的天地之间就只有孤身一人了。前句写与亲友的万里之别,后句写别离之后的孤独。“云山万里”写与亲友相距之远,“天地一身”写孑然独处之孤,两句写尽别离滋味。
清代诗人 陆苍培 《咏怀》见唐·李白《劳劳亭》。劳劳亭:三国吴时建,故址在今南京市南,为古代送别之所。这两句大意是:天下最人伤心的地方,就是送客作别的离亭了。这是一首抒离别之情的小诗。本来离别就是使人黯然销魂的伤心事,但诗人不直说离别,而是说天下伤心之处是送客的离亭,这样写不仅开篇擒题,而且能使读者因地(劳劳亭)及事(送客),因事(送客)及人(送客之人),因人及情(送别友人,自然伤情),把离伤别愁曲曲道出,含蓄而别致。
唐代诗人 李白 《劳劳亭》见唐·杜甫《赠卫八处士》。动:动辄,往往。参(shēn申)、商:参星与商星东西相对、此出彼没,两不相见。这两句大意是:人生的互不见面,往往就像那东西相对,此出彼没的参星和商星一样。人生一世,忙忙碌碌,又加人海茫茫,天阔地远,往往一经分离,就很难再相见了。运用参、商的两不相见,来比喻人生的久别、永别,十分恰当。这种以物性喻人情的写作手法可以借鉴。
唐代诗人 杜甫 《赠卫八处士》唐·郑谷《柳》。会得:领会,理会。惹:挑逗。这两句大意是:垂柳仿佛也领会了离人无限凄切的心情,所以才摇曳着枝条,吐着白絮,似乎在惹逗着春风。《柳》原诗为:“半烟半雨江桥畔,映杏映桃山路中。~”。春风吹得柳枝摇摆,吹得柳絮飘舞,在诗人看来,这是柳树理会离人的情意,为了表示对离人的同情,才故意去招惹春风,引人注目的。一个“惹”字,化被动为主动,充满了感情色彩。
唐代诗人 郑谷 《柳》唐·赵嘏《江上与兄别》。这两句大意是:人间离别的痛苦尽可使人痛哭,何况别后不知归日,痛苦就更不堪言。中唐诗人司空曙说:“知有前期在,难分此夜中”,赵嘏的诗则更进了一层,离别之后,后会无期,因而痛苦更甚。两人从不同角度着笔,都是写惜别伤痛的名句。
唐代文学家 赵嘏 《江上与兄别》唐·张谓《送卢举使河源》。这两句大意是:前路漫长,关山重重,何日才能走到尽头,别宴上所有的管弦都为你吹奏愁苦的离声。不说自己伤别,却说丝竹为愁,这是借物抒情的写作方法。
唐代诗人 张谓 《送卢举使河源》唐·韦庄《江上别李秀才》。这两句大意是:一曲离歌唱罢,两行热泪滚滚而下,不知在哪儿再能见到你啊!离别是痛苦的,后会无期的离别尤其痛苦。所以诗人边歌边哭,声泪俱下,让歌声与泪水帮助抒发感情。“一曲”“两行”,把难以割舍的惜别之痛表现得淋漓尽致。
唐代词人 韦庄 《江上别李秀才》唐·王勃《秋江送别二首》其一。这两句大意是:谁说隔开两岸的仅仅是一条江水,江南江北的山川风物已使人觉得完全是两个地方。友人所要去的地方只隔一条江,一衣带水,但已觉得山川迥异,好像远去异域他乡似的,惜别之情含在字里行间。这和王昌龄的“青山一道同云雨,明月何曾是两乡”截然相反。由于送别时人的感情不一样,因情视物,物因情变,既可化“近”为“远”,表现惜别的深情,也可化“远”为“近”,抒发离别的厚意。
唐代诗人 王勃 《秋江送别二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