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陆游《书愤》。塞上长城:史载南朝名将檀道济曾自比为“万里长城”,唐代名将李绩也曾被唐太宗比作“长城”,陆游年青时也以可以捍卫国家,防御强敌的“塞上长城”自比,许:期望。衰鬓:衰老的鬓角。斑:斑白,花白。这两句大意是:我白白地期望自己成为保卫国家的名将,现在功业未就,镜中衰老的鬓角已经先斑白了。这首诗是陆游六十二岁时的作品,当时他因主张抗金而被罢官,已在家乡山阴闲居了六年。壮志成“空”,两鬓“先”斑,这正是作者“愤”之所在。一个“空”字,一个“先”字,作者内心的悲怆可见。
南宋爱国诗人 陆游 《书愤》明·张以宁《过辛稼轩神道》。英雄:指辛弃疾,也泛指南宋主张抗金的爱国志士。元:本来。这两句大意是:主张抗金的爱国志士已经流尽了不能收复中原的沉痛之泪,而皇帝却本来就投有北伐金人收复失地的决心。诗句抒发了对辛弃疾等爱国志士北伐无望,报国无门,空流英雄泪的惋惜,和对南宋最高统治者苟且愉安,不思北伐,误国误民的痛恨。吊古伤怀之情甚浓。两句将“英雄”的壮志与“臣主”的庸碌进行对比,突出了各自不同的立场和感情,使颂英雄之情与谴庸主之意更为浓烈。可化以写在腐朽的朝代,国破家亡之时,统治者与志士仁人对待救国救民的不同态度。
元末明初文学家 张以宁 《过辛稼轩神道》明·俞大猷《咏牡丹》。国色天香:指牡丹,语出唐人李正封“天香夜染衣,国色朝酣酒”。这两句大意是:人们歌咏牡丹,尽都以“国色天香”赞美它的美丽,可是有谁知道它丹心独抱的姿质呢?这首诗全文是:“闲花眼底千千种,此种人间擅最奇。~?”诗人借牡丹自况,比喻自已报国济世的赤子之心不为人理解。
明代民族英雄、抗倭名将 俞大猷 《咏牡丹》见宋·陆游《陇头水》。太白:星名,即金星,也叫启明星、长庚星。传说太白星主杀伐,诗文中多用以比喻兵戎。南宋小朝廷主张对金“和亲”,以屈辱求苟安,故以“太白收光芒”喻之。这两句大意是:夜间观察天象,太白星收起了光芒,国家不会有军事行动,我想以死报国.已没有了战场。陆游毕生以驰骋疆场、杀敌报国为素志,以委身锋镝、裹尸马革为乐事,由于甫宋小朝廷以屈辱投降为国策,以至诗人壮志成空。在这首诗中,诗人以“太白收光芒”比喻朝廷不修武备,不图光复,颇为确切。由此引出“报国欲死无战场”的慨叹,也十分自然。确实,对一个满怀壮志的爱国志士来说,没有比“报国欲死无战场”更可悲的了。
南宋爱国诗人 陆游 《陇头水》宋·陆游《沁园春》[粉破梅梢]。许国:报效国寡的志愿。朝天:朝见皇帝。这几句大意是:报国之心虽然坚定,朝见天子却没有门路,万里遥远,心境凄凉,有谁给我寄个音讯?这是陆游五十一岁时写的词。“当时岂料如今,漫一事无成霜鬓侵”,词的过片两句,反映了陆游当时的心境。岁月流逝,壮志成空,年过半百的诗人抚今追昔,不胜感慨,词中反映许多老朋友都在朝内飞黄腾达,自己却远在蜀中,不仅“朝天无路”,连个问讯的人都没有,心情的悲凉可想而知。几句词直抒胸臆,写出了报国无路的悲愤。
南宋爱国诗人 陆游 《沁园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