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经典语录 > 孟子经典语录

孟子经典语录

61.天油然作云,沛然下雨,则苗浡然兴之矣。

战国·孟轲《孟子·粱惠王上》。油然:指云浓厚地聚拢起来的样子。沛(pèi配)然:充足淋漓的样子。浡(bó勃)然:兴起的样子。这几句大意是:天上出现浓厚的云层,哗啦啦下起大雨来,禾苗便猛然茂盛地生长起来了。孟子在这篇文章里以旱苗喻百姓,以云雨喻仁政,早苗逢甘雨,便生机勃勃地生长,谁也挡不住;仁政一行,民心所归,国家也就兴旺了。现在描写云起、雨落、万物勃发还常“油然”、“沛然”等形容词,孟子的巧于设喻更值得学习。

62.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

战国·孟轲《孟子·粱惠王上》。老吾老:尊敬我的长辈。及:推及到。幼吾幼:爱护我的子女。这几句大意是:尊敬我的长辈;以这样的心意推及到别人的长辈;爱护我的子女,以这样的心意推及到别人的子女。这是孟子从道德伦理角度阐发他的仁政爱民思想。尊敬自己的长辈,也尊敬别人的长辈,爱护自己的子女,也爱护别人的子女。对别人的长辈和子女像对待自己的长辈和子女一样尊敬和爱护。这样的人自然会得到别人的尊重,这样的君主自然会得到天下人的拥护。

63.弈之为数,小数也;不专心致志,则不得也。

见《孟子·告子上》。弈(yī亦):博弈,又称六博,古时一种每方各有六子的棋类游戏。一说弈即围棋。数:《孟子注》说:“数,技也。虽小技,不专心则不得也”。这几句大意是:博弈虽然是一种简单的游戏,如果不专心致志,也就学不到家。此条以下棋为例说明学习必须专心致志的道理。弈秋是全国闻名的善弈者,他收了两个徒弟,一个专心致志,不肯遗漏老师教诲的每一个字;另一个虽身在课堂,心里却想着鸿鹄与射猎一类的事。学习的结果,两人迥然不同。因此,孟轲总结说~。这种先对具体事例进行归纳,然后阐明道理的方法有很强的说服力,亦有较强的科学性。可化用以说明学习必须专心。

64.不以文害辞,不以辞害志;以意逆志,是为得之。

战国·孟轲《孟子·万章上》。文:文字。害:妨碍。辞:词句。志。指作品的原意。意:指读者自己的切身体会。逆:迎,这里是揣度、推测的意思。是:此,指“以意逆志”。得之:指真正懂得了阅读作品的方法。这几句大意是:不要拘泥于文字而误解词句,也不要拘泥于个别词句而误解作者完整的意思;能以自己的切身体会去推测作者的本意,这才是懂得了阅读作品的正确方法。孟子的这段话,原是针对如何正确阋读和理解《诗经》而发的。但可推而广之,作为阅读一切文学作品的正确原则。这几句虽可用其原义,论述不必纠缠个别字句,而应从总体上把握和领会,才能完整、正确地理解作品的内容,但更多的时候,是摘引“不以文害辞,不以辞害志”,用于强调作家进行创作时,不应斤斤计较词藻、语句而影响思想感情的表达。

65.生亦我所欲,所欲有甚于生者,故不为苟得也。

战国·孟轲《孟子?告子上》。苟得:苛且取得,指用不正当的方法去取得。这几句大意是:生命是我想要的,但我所要的还有比生命更贵重的东西.所以我决不苟且偷生。孟子在这里所说的“甚于生者”,就是指前一条中的“义”。这几句是对“舍生而取义的正面阐发。

66.明足以察秋毫之末,而不见舆薪,则王许之乎?

见孟子《孟子·梁惠王上》目光敏锐,可以看清鸟兽的毫毛,而看不到一车柴草。比喻为人精明,只看到小节,看不到大处。

67.颂其诗,读其书,不知其人可乎?是以论其世也。

战国·孟轲《孟子·万章下》,颂:同“诵”,吟咏。其人:他们(指作者)的人品。是以:因此。世:时代。这几句大意是:吟咏他们作的诗,读他们著的书,不知道他们的为人行吗?因此要研究他们所处的时代啊!要深刻地理解作品,必须了解作者的为人;而要了解作者的为人,又必须研究他所处的时代。因此我们鉴赏和分析文学作品时,总要先介绍作者和时代背景。这种方法,就叫“知人论世”,现在“知人论世”已成为人们习用的成语。

68.死亦我所恶,所恶有甚于死者,故患有所不辟也。

战国·孟轲《孟子·告子上》。恶(wu务):厌恶。患:祸事,灾难。辟(bi币):通“避”,躲避。这几句大意是:死是我所厌恶的.而还有比死更令我厌恶的东西,所以有些祸患我决不躲避。孟子认为比死还可恶的东西就是“不义”。他决不允许自己陷于不义的境地,为此他宁愿不避祸端。这几句是从反面对“舍生而取义”作进一步阐发。孟子的生死观值得效法。当然,“义”的内涵应该随着时代的推移而不同。

69.不得乎亲,不可以为人;不顺乎亲,不可以为子。

战国·孟轲《孟子· 离娄上》不孝顺父母的人就失去了起码的做人资格。儿子不能事事顺从父母亲的心意,便不成其为儿子。所以仁爱之心必须从爱亲人开始培养,这就是做人的根本道理。

70.孟子曰:“梓匠轮舆能与人规矩,不能使人巧。”

【译文】孟子说:“能工巧匠能够教会别人规矩法则,但不能够教会别人巧。”

71.贤者以其昭昭,使人昭昭;今以其昏昏,使人昭昭。

战国·孟轲《孟子·尽心下》。昭昭:明白、明显的样子。昏昏:模糊不清的样子。这几句大意是:有才德有知识的人,总是自己首先把问题搞得明明白白,再用清清楚楚的语言使别人明白;现在却有人想用自己模模糊糊时概念,去使别人清清楚楚。孟子在这里阐述了一条教育原则——必须自己昭昭才能使人昭昭。这就要求教育者首先具有丰富广博的知识,而且还要敏而好学,不耻下问。假如教育者自己对问题一知半解,却不懂装懂,想以其昏昏,使人昭昭,虽然煞有介事,必然误人子弟。此名句从正反两面立论,述理深刻,给人以警示。即使今天的教育工作者.也应书之座右,铭记于心,真正按“以其昭昭,使人昭昭”的原则从事教学,切不可“以其昏昏,使^昭昭”。

72.挟泰山以超北海,语人曰:“我不能”,是诚不能也。

战国·孟轲《孟子·梁惠王上》。挟:持。超:越过。诚:实在。这几句大意是:若是让你挟持着泰山跨越北海,你告诉人说:“我办不到”,这是实在不能办到的事。~是孟轲劝说齐宣王行王道黜霸道时所打的比喻。泰山、北海是客观事物;人的能动性是主观的东西,让一个人挟持泰山超越北海,大大超过人的主观能力所能办到的范围,因此实在实现不了,而不是主观上不愿去做。后世常以“挟泰山以超北海”之类,比喻不是主观上不愿去做的事,而是客观上无法办到的事。

73.有为者,譬若掘井;掘井九轫而不及泉,犹为弃井也。

战国·孟轲《孟子·尽心上》九轫:同“仞”,古以七或八尺为一仞,此极言深。想有一番作为,就跟挖井一样,你挖到很深的地方就停住,没有打出泉水,那永远是废井一个。这话就是想告诉后人,如果不坚持到底,哪怕只差一点点,还是没用。

74.仁人之于弟也,不藏怒焉,不宿怨焉,亲爱之而已矣。

见《孟子·万章上》。宿怨:把怨恨留在胸里。这几句大意是:仁人对于弟弟有所忿怒。不藏于心中;有所怨恨,不留在胸内.只是亲他爱他罢了。这是孟子回答万章提问的话。万章问孟子说:舜的弟弟象每天以谋杀舜为事.当舜立为天子时却封象于有庳,这是为什么呢?孟子回答万章时说了“~”一番话,意思是舜对待弟弟以德报怨,不记前仇.这对提倡兄弟友爱本有积极意义,但孟子接着又说:“身为天子,弟为匹夫.可谓亲爱乎?”意思是说.如果本人做了天子,弟弟却仍是一个老百姓,可以说是亲爱吗?可见分封制、家天下是封建杜会的特征,社会生活中的“裙带风”及一人得道.鸡犬升天之习,有其源远流长的社会根源。

75.父子有亲,君臣有义,夫妇有别,长幼有叙,朋友有信。

战国·孟轲《孟子·滕文公上》。敏:同。“序”。这几句大意是,父子之间有骨内之亲,君臣之间有礼义之道.夫妻之间有男女之别.老少之间有尊卑之序.朋友之间有诚信之德。~讲的是封建社会的人际关系和行为准则.用以维系封建的社会秩序,现在人们谈封建社会的人际关系时,还常常引这几旬概括而又典型的话。

76.诸侯之宝三:土地、人民、政事。宝珠玉者,殃必及身。

战国·孟轲《孟子》诸侯有三样宝:土地、人民和政事。如果错以珍珠美玉为宝,灾祸必定落到他身上。

77.为长者折枝,语人曰:“我不能”,是不为也,非不能也。

战国·孟轲《孟子·梁惠王上》。折枝:为长者折取树枝作手杖。这几句大意是:若是让你折一条树枝给老人作手杖,你告诉人说:“我办不到”,这是你不愿意去干,而不是你的能力办不到的事情。~是孟轲劝说齐宣王行王道黜霸道时所打的比喻。折枝:是客观上一件容易办得到的事情,说“不能”则是因为主观上不愿意去作。因此,后人常以“折枝”之类,比喻人们主观上不愿去干某种事,而不是没有能力去干某种事。

78.孟子曰:“周于利者凶年不能杀,周于德者邪世不能乱。”

孟子说:“富于财利的人荒年不能使他困窘,富于道德的人乱世不能使他迷乱。”

79.虽有天下易生之物也,一日曝之,十日寒之,未有能生者也。

战国·孟轲《孟子·告子上》。暴(pù铺):同“曝”,晒。寒:冻。这几句大意是:让太阳晒一天,又叫冻十天,没有什么能生存下去。在原文中,孟子说:“有天下易生之物也,~”,意思是再容易生长的东西,如果晒一天,冻十天,也长不起来。草木如此,五谷如此,万物莫不如此。推而广之,以这种自然现象比喻人事,人的学业、事业,如果干一天,停十天,同样不会有成就。“一暴十寒”现已成为习见成语,比喻学习、工作没有恒心,经常间断。目失镜,则无以正须眉;

80.庖有肥肉,厩有肥马,民有饥色,野有饿莩,此率兽而食人也。

战国·孟轲《孟子·粱惠王上》。庖(pá0抱):厨唐。厩(jiù旧)马栏。莩(piǎo瞟):通“殍”,饿死的人。率:率领。这几句太意是:厨房中有肥肉,马栏中有肥马,而百姓面露饥饿之色,野外有饿死的人尸,这是君王率领着禽兽吃人啊。~以鲜明的对比,生动的比拟,揭露统治者“率兽而食人”的本质,表现出孟子主张仁政爱民,反对虐政害民的政治思想,作为传世名言,常为人习诵。

81.诐辞知其所蔽,淫辞知其所陷,邪辞知其所离,遁辞知其所穷。

战国·孟轲《孟子》偏颇的言论,知道它不全面的地方;过激的言论,知道它陷入错误的地方;邪曲的言论,知道它背离正道的地方;躲闪的言论,知道它理屈辞穷的地方。

82.孟子曰:“古之为关也,将以御暴;今之为关也,将以为暴。”

孟子说:“古时候设立关卡,是要用它抵御残暴;而现在设立关卡,却是想用它来施行残暴。”

83.不孝有三,无后为大,舜不告而娶,为无后也,君子以为犹告也

不孝有三种,无后代最为严重。舜没有告知父母就结婚了(不告知父母为不敬),是因为当时他没有后人(结了婚才有可能生育),但君子以为,和告知了是一样的。不告知父母自作主张是为不敬,不敬父母属于不孝,但比起“无后”这件重大的事情来说,就算不上什么了。由于只有结了婚才有可能生育后代,所以有见识的人认为,舜是因为要有后代,才不告知父母就自作主张结了婚,这和告诉了父母是一样的。因为这解决了一个天大的问题:可以繁衍后代。

84.仁者爱人,有礼者敬人,爱人者,人恒爱之;敬人者,人恒敬之。

战国·孟轲《孟子·离娄下》。恒:经常。敬:恭敬,敬重。这两句大意是:爱别人的人别人经常爱他,敬重别人的人别人经常敬重他。孟子意在说明君子能居心于仁、礼,和一般人不同。仁人能爱别人,有礼节的人能敬重别人,所以就能得到别人经常的爱和敬重。今天可赋予这几句话以新义:关心爱护别人的人,别人就会经常关心爱护他;尊重别人的人,别人也会经常尊重他。

85.一心以为有鸿鹄将至,思援弓缴而射之,虽与之俱学.弗若之矣。

见《孟子·告子上》。鸿鹄:即天鹅。缴(zhuō灼):系着丝线的箭。这几句大意是:一个人心里只想着有只天鹅快要飞来,想拿起弓箭击射它,假使和这样的人一道学习,他的成绩一定不如人家。孟子在这里是举例子说明学习专心致志,一心一意的重要性。他说比如下棋,这只是个小技术。奕秋是全国著名的下棋圣手。假若让他教两个学生.一个专心致志听讲,另个则一心以为有鸿鹄将至,那样后者的成绩肯定不如前者。~几句以反面例证说明学习专心的重要,千百年来成为劝学的名句。

86.孟子曰:“身不行道,不行于妻子;使人不以道,不能行于妻子。”

孟子说:“自己不按道行动,道在他妻子儿女身上也实行不了;不按道去使唤人,那就连妻子儿女也使唤不了。”

87.孟子曰:“不仁而得国者,有之矣;不仁而得天下者,未之有也。”

孟子说:“不仁的人得到一个国家,有这样的情况;不仁的人却得到天下,是从来没有过的。”

88.孟子曰:“好名之人能让千乘之国,苟非其人,箪食豆羹见于色。”

孟子说:“爱名声的人,能够让出大国国君的位置,如果不是这样的人,就是让出一小筐饭,一碗汤,脸色也会显出不高兴。”

89.以力服人者,非心服也,力不赡也;以德服人者,中心悦而诚服也。

见《孟子·公孙丑上》。赡:足。诚,真心实意。这几句大意是:以武力征服人,人不是真正心服,而是力量不足,抵抗不住;以恩德服人,人的心中高兴,是真心实意的服从。人心不可欺。谁若以强力征服,那么虽然因一时力量不足,慑于淫威被迫身服,但不会心服。只有以德待人,尊重人,人才会身服心服。这几句可用于说明统抬者不可以力服人,而要以德服人;也可用于说明人与人之间不可以力相欺,而要以诚相待。成语“心悦诚服”来源于此。

90.仁者如射,射者正己而后发。发而不中,不怨胜己者,反求诸己而已矣。

《孟子·公孙丑上》仁者(的行为)就如同射箭一样。射箭的人先端正自己的姿势然后才发射;发射而没有射中,不埋怨胜过自己的人,只要反过来找自己的问题就行了。

91.仁,人之安宅也;义,人之正路也。旷安宅而弗居,舍正路而不由,哀哉!

战国·孟轲《孟子·离娄上》比喻仁义。谓以仁居心,以义行事。

92.孟子曰:“不信仁贤,则国空虚;无礼义,则上下乱;无政事,则财用不足。”

孟子说:“不信任仁人贤士,国家实力就会空虚;没有礼义,上下等级关系就会混乱;没有政事,国家财用就会不足。”

93.古之人,得志,泽加于民,不得志,修身见于世。达则兼济天下,穷则独善其身。

战国·孟轲《孟子·尽心上》古代的人,获得成就,则将恩惠恩泽给老百信,而没有获得成功的人,则在这个世上继续修身养性。得志显达时就要造福天下苍生,不得志时就洁身自好提升个人修行。穷,多指身处逆境,穷困潦倒,郁闷不得志。善其身,也可理解为使其身善,也就是使自己在道德情操、人文修养方面更高尚,人生的内涵更为丰富。

94.孟子曰:“春秋无义战。彼善于此,则有之矣。征者,上伐下也,敌国不相征也。”

【译文】孟子说:“春秋时代没有合乎义的战争。那一国或许比这一国要好一点,这样的情况倒是有的。所谓征,是指上讨伐下,同等级的国家之间是不能够相互讨伐的。”【注释】敌国:指地位相等的国家。“敌”在这里不是“敌对”的意思。

95.夫志,气之帅也;气,体之充也。夫志至焉,气次焉。故曰:“持其志,无暴其气。”

战国·孟轲《孟子·公孙丑》志,是气的统帅;气充塞在人体全身。志朝向哪里,气就跟随到哪里。所以说:“要做到不动心,一定要坚守这个志,同时不要扰乱了气!”

96.士未可以言而言,是以言餂之也;可以言而不言,是以不言餂之也,是皆穿逾之类也。

【译文】士人不该说话的时候说话,是用言语来套取人;该说话的时候不说话,是用沉默来套取人。都是钻洞爬墙的小偷行为。【注释】餂(tian):探取,获取。

97.诚者,天之道也;思诚者,人之道也。至诚而不动者,未之有也;不诚,未有能动者也。

战国·孟轲《孟子·离娄上》诚信是自然的规律,追求诚信是做人的规律。极端真诚而不能使别人感动,这是未曾有过的事;不真诚,是不能感动别人的。

98.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行拂乱其所为。

战国·孟轲《孟子·告子下》。大任:重要使命。是人:此人,这个人。心志:思想感情。空乏:指资财缺乏。拂:违背。这几句大意是:上天将要把重大使命降落在某个人身上时,必定先要使他心绪苦恼,筋骨劳累,肠胃饥饿,身受贫困,他的每个行动都要受到扰乱而不能如意。这几句以形象化的手法指出凡要成就一番大事业的人,必定会遇到意想不到的重重阻力和困难,身心各方面都要经受艰苦的磨练。可供引用勉励青少年在献身重大事业时,要作好充分的精神准备,接受困难的考验,不可侥幸一帆风顺,一蹴而就。

99.恻隐之心,仁之端也;羞恶之心,义之端也:辞让之心,礼之端也;是非之心,智之端也。

战国·孟轲《孟子·公孙丑上》同情心就是施行仁的开始;羞耻心就是施行义的开始;辞让心就是施行礼的开始;是非心就是智的开始。仁、义、礼、智是四个初始,就像我本来就所具有的,人有这四种开端,就像他有四肢一样。这被视为孟子的四端说,是他性善论的依据,也是其所有学说的基础所在。他还说,“恻隐之心,人皆有之”,没有了“恻隐之心”的社会,人与人之间就会是冷漠的、自私的、甚至残酷的。

100.养心莫善于寡欲。其为人也寡欲,虽有不存焉者,寡矣;其为人也多欲,虽有存焉者,寡矣。

【译文】修养心性的最好办法是减少欲望。一个人如果欲望很少,即便本性有所失去,那也是很少的;一个人如果欲望很多,即便本性还有所保留,那也是很少的了。

101.有布缕之征,粟米之征,力役之征。君子用其一,缓其二。用其二而民有殍,用其三而父子离。

有征收布帛的赋税,有征收粮食的赋税,有征发人力的赋税。君子征收了其中一种,就缓征其他两种。同时征收两种,百姓就会有饿死的了;同时征收三种,就会使百姓们父子离异各顾自己了。

102.孟子谓高子曰:“山径之蹊间,介然用之而成路;为间不用,则茅塞之矣。今茅塞子之心矣。”

【译文】孟子对高子说:“山坡间的小径,经常有人行走便踏成了一条路;过一段时间没有人去走它,又会被茅草堵塞了。现在茅草也把你的心堵塞了。”【注释】高子:齐国人,孟子的学生。径:山路。溪:人行处。山径之蹊泛指很窄的山间小路。介然:本指意志专一而不旁骛,这里是经常不断的意思。为间:即“有间”,短时,为时不久。

103.自暴者不可有信也,自弃者不可有为也。言非礼义,谓之自暴;吾身不能居仁由义,谓之自弃也。

战国·孟轲《孟子·离娄上》自己损害自己的人,不能和他谈出有价值的言语;自己抛弃自己(对自己极不负责任)的人,不能和他做出有价值的事业。说话诋毁礼义,这叫自己戕害自己;自认为不能守仁行义,这叫自己抛弃自己。

104.孟子曰:“舜之饭糗茹草也,若将终身焉;及其为天子也,被袗衣,鼓琴,二女果,若固有之。”

孟子说:“舜在吃干粮咽野菜的时候,就像打算终身这么过日子似的。到他做了天子后,穿着细葛布衣服, 弹着琴,尧的两个女儿侍候着,又像本来就享有这种生活似的。” [注释] 饭糗(qiǔ) :饭,动词,吃。糗,干粮。果:通“婐(wǒ)”,侍女,这里是侍候的意思。

105.可欲之谓善,有诸已之谓信,充实之谓美,充实而有光辉之谓大,大而化之之谓圣,圣而不可知之之谓神。

战国·孟轲《孟子·尽心》值得喜爱的叫‘善’,自己确实具有‘善’就叫‘信’,‘善’充实在身上就叫‘美’,既充实又有光辉就叫‘大’,既‘大’又能感化万物就叫‘圣’,‘圣’到妙不可知就叫‘神’。孟子认为美的人必须具有仁义道德的内在品质,并表现充盈于外在形式。所谓“充实”,指的是个体通过自觉的努力,把其固有的善良之本性“扩而充之”,使之贯注满盈于人体之中。“充实”之所以能成为美,在于它能使人的外在形体“生色”,给人以美感。在这里孟子把人格的美看作是个体人格中实现了的善,即人格的美包含着善,又超过了善,从而深刻地发展了孔子的关于美与善的内在一致性的思想。

106.孟子曰:“孔子之去鲁,曰:‘迟迟吾行也,去父母国之道也。’去齐,接淅而行,去他国之道也。”

孟子说:“孔子离开鲁国时,说道:‘我要慢慢地走啊,这是离开祖国的态度。’离开齐国时,将淘好了的米捞起来就走,这是离开别的国家时的态度。”

107.逃墨必归于杨,逃杨必归于儒。归,斯受之而已矣。今之与杨、墨辩者,如追放豚,既入其苙,又从而招之。

避开墨子这一派,必定会归入杨朱这一派;避开杨朱这一派,必定会回归到儒家这一派。回归了,接纳他就是了。而现在同杨朱、墨子辩论的人,好像在追跑掉的猪,已经追回、赶入猪圈了,还要接着把它的脚拴住。(这未免过分了。)

108.孟子曰:“吾今而后知杀人亲之重也:杀人之父,人亦杀其父;杀人之兄,人亦杀其兄。然则非自杀之也,一间耳。”

孟子说:“我现在才知道杀害别人亲人的严重性:杀了人家的父亲,人家也会杀他父亲;杀了人家的哥哥,人家也会杀他哥哥。虽然不是他自己杀了父亲和哥哥,但也只差那么一点点了。”

109.尽信《书》,则不如无《书》。吾于《武成》,取二三策而已矣。仁人无敌于天下,以至仁伐至不仁,而何其血之流杵也?

战国·孟轲《孟子·尽心下》完全相信书,那还不如没有书。我对于《武成》这一篇书,就只相信其中的二三页罢了。仁人在天下没有敌手,以周武王这样极为仁道的人去讨伐商纣这样极不仁道的人,怎么会使鲜血流得来可以漂起木棒呢?读书时应该加以分析,不能盲目地迷信书本,不能完全相信它,应当辨证地去看问题。泛指读书不要拘泥于书上或迷信书本。尽,完全。信,迷信。书,《尚书》《武成》:《尚书》的篇名。现存《武成》篇是伪古文。策:竹简。古代用竹简书写,一策相当于我们今天说一页。杵(Chu):舂米或捶衣的木棒。

110.高子曰:“禹之声尚文王之声。”孟子曰:“何以言之?”曰:“以追蠡。”曰:“是奚足哉?城门之轨,两马之力与?”

高子说:“禹的音乐胜过文王的音乐。”孟子问:“凭什么这么说?”高子说:“因为(禹传下来的钟上的)钟钮都快断了。(可见人们喜欢演奏它。)”孟子说:“这哪足以说明问题呢?城门下的车迹很深,是一二匹马的力量造成的吗?(那是年深月久车马过得多了造成的。禹传下的钟钮快要断了,也正是年代久远的缘故。)”[注释]追(duī)蠡:追,钟钮;蠡,要断的样子。

1

2

3

4

5

下一页

上一篇: 关于信念的名言

下一篇: 刘义庆经典语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