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名人名言大全 > 辛弃疾经典语录

辛弃疾的名言

31.却将万字平戎策,换得东家种树书。

宋·辛弃疾《鹧鸪天》[壮岁旌旗]。却:副词,表示转折,这里有“反倒”、“竟然”的意思。平戎(róng容)策:平定敌人的策论,这里指作者南归后向朝廷提出的《十论》《九议》等很有见地的抗金奏章。东家:主人,这里喻指朝廷。一说东家为求邻,也可。种树书:指记述种树栽花之道的书藉。这两句大意是:想不到竟将洋洋万言的平戎策,换来了东家的一本种树书。关于这首词,作者曾写有一个小序:“有客慨然谈功名,因追忆少年时事,戏作”,可见这是一首自嘲词,这末两句就颇有诙谐戏谑的意味。但在幽默的背后,却流露出作者难以掩抑的辛酸和苦涩。“追往事,叹今吾,春风不染白髭须。~。”吟诵下阕,悲凉之气溢于纸背,千载以下,犹为作者的生平扼腕叹息。

《鹧鸪天》
32.欲上高楼去避愁,愁还陪我上高楼。

宋·辛弃疾《鹧鸪天》[欲上高楼]。这两句大意是:想要登上高楼去逃避忧愁,谁知道忧愁还是随着我登上高楼。这也是辛弃疾晚年写的咏愁词。投闲置散、“识尽愁滋味”的作者想藉登高望远摆脱一些愁苦,可愁苦却和他难解难分,形影不离,紧紧地跟着他上了高楼。这说明愁苦无时不在作者身边,想回避而不能,想解脱而不得。作者在这里用拟人化的手法写愁,构思新颖,表现力很强。可化用以表现一种无可解脱的愁怀。

《鹧鸪天》
33.若教眼底无离恨,不信人间有白头。

宋·辛弃疾《鹧鸪天》[晚日寒鸦]。眼底:眼前,眼中。这两句大意是:倘若使眼前没有离别之恨,就不相信人间还会有愁白头发的人。这两句写离恨之苦,令人白头。作者不从正面着笔,而从反面入手,通过“若教眼底无离恨”的设想,断定人间白发都因离恨而生,无离恨即无白头。“不信”二字,语气斩钉截铁。这种推断虽不合理,抒情意味却大大加强。古代文学中有许多无理有情之笔,值得借鉴。

《鹧鸪天》
34.山无重数周遭碧,花不知名分外娇。

宋·辛弃疾《鹧鸪天》[扑面征尘]。周遭:周围。这两句大意是:走过无数道山岭,到处都是一片碧绿,那不知名的野花,显得分外娇美。这是写旅途所见的郊野春景,文笔清新,景物如画,流露出作者对自然景物的喜悦之情。可用来描写春季的郊野风光。

《鹧鸪天》
35.平冈细草鸣黄犊,斜日寒林点暮鸦。

宋·辛弃疾《鹧鸪天》[陌上柔桑]。这两句大意是:在平坦的长满细草的山坡上,黄牛犊在撒欢鸣叫;夕阳下,几点暮鸦在略带寒意的树林上面飞旋,寻觅着可栖之枝。作者用白描手法,描绘薄暮时分的村野景物,生动、亲切,充满浓烈的农村生活气息。如果没有亲身经历和热爱农村的思想感情,不容易写出这种景物来。

《鹧鸪天》
36.城中桃李愁风雨,春在溪头荠菜花。

宋·辛弃疾《鹧鸪天》[陌上柔桑]。(jì记)菜:一种野菜,开白色小花。这两句大意是:城中娇弱的桃李在风雨里凋零,仿佛在为春天逝去而愁苦;野外白色的荠菜花仍开满溪头,显现出盎然的春意。这两句不仅可用来描写春末的自然风光,而且由于城中桃李和溪头荠菜构成了鲜明的对比,故可用于形容截然相反的两种境遇,借以赞扬不被人们着重的弱小者的蓬勃兴起。

《鹧鸪天》
37.浮天水送无穷树,带雨云埋一半山。

宋·辛弃疾《鹧鸪天》[唱彻阳关]。这两句大意是:江水连天,树影随流动的江水不断映入眼帘;远山绵延,被阴沉带雨的乌云遮去了一半。此词是词人送友时所发的人生感慨。其上片云:“唱彻《阳关》泪未干,功名余事且加餐。~。”此条对仗工稳,炼字生神。“浮天水”对“带雨云”,“无穷树”对“一半山”,空间辽阔,气魄宏大。“送”、“埋”二字,别情依依,含而不露。两句既是触景生情,又是因情设景,故能气象雄浑,传情淋漓。这种方法,可为今天写作提供楷模。

《鹧鸪天》
38.江头未是风波恶,别有人间行路难。

宋·辛弃疾《鹧鸪天》[唱彻阳关]。行路难:乐府题名,多写世路艰难及离别悲伤之意,此处以诗题暗指世路艰难。这两句大意是:江上的风浪还不算险恶,人世间的道路才更加艰难。这两句以江上的“风波恶”与人间的“行路难“相比,用“别有”相区别,表明了作者的认识,也突出了世路艰难的感慨。以对比衬托见意,这种写作方法可以借鉴。

《鹧鸪天》
39.想当年,金戈铁马,气吞万里如虎。

宋·辛弃疾《永遇乐》[千古江山]。这是辛弃疾《永遇乐》[千古江山]词上阙歇拍处的几句话,想当年:指晋安帝义熙五年(公元409年)、十二年(公元416年),,刘裕两次率晋军北伐,先后灭南燕、后秦,收复洛阳、长安等地的事。金戈铁马:形容兵强马壮。气吞万里:形容气概壮阔,足以消灭盘踞中原的敌人。这几句大意是:东晋末年,刘裕起兵京口,进军中原,他手执金戈,身跨铁马,所向控靡,气吞万里如猛虎。在这些描写中,倾注了作者对昔日戎马倥偬的英雄人物的仰慕之情。刘裕志在恢复,敢于破敌,立下了赫赫功勋。今日的南宋山河破碎,中原沦于金人之手,而朝中却没有刘裕式的英雄。作者歌颂刘裕就是表述自己的壮志,也是针砭现实。词作借古讽今,既精炼而又含蓄,,增添了作品的表现力。

《永遇乐》
40.倩何人,唤取红巾翠袖,搵英雄泪。

宋·辛弃疾《水龙吟》[楚天千里]。倩(qiàn欠):请人代替自己做。红巾翠袖:女子的装束,这里借指歌女。搵(wàn同):擦。这两句大意是:请什么人帮我把歌女唤来,为我擦一擦英雄泪!男儿有泪不轻弹,英雄而至于落泪,必有非凡的悲痛。可是作者报国无门的深悲巨痛在统治集团中却无人理解,只能到风尘中去寻找知己;但风尘知己又不在身旁,还得请人去“唤取”;而请何人去唤取,又未可知。如此一波三折,就把词人那种无人理解、无人慰藉的悲痛和盘托出。这两句在内心独白中有形象描写,在形象描写中寓内心感伤,意蕴十分深刻,令读者回肠荡气。如果改用平铺直叙的笔法,则将意味索然。

《水龙吟》
41.东风夜放花千树,更吹落、星如雨。

宋·辛弃疾《青玉案》[东风夜放]。花千树、星如雨:比喻极多的灯火。这两句大意是:满城的灯火,像是东风吹开了千树鲜花,又像是吹落了如雨的繁星。两句形容元夕灯火满城,盛况空前,想象新奇,形象逼真。尤其是比喻中有比喻,贴切而生动。可用来描写灯火繁多的夜景。

《青玉案》
42.凤箫声动,玉壶光转,一夜鱼龙舞。

宋·辛弃疾《青玉案》[东风夜放]。凤箫声动:指演奏音乐。玉壶:比喻月亮,也可指灯。鱼龙舞:指耍鱼灯、龙灯。这几句大意是:城中演奏音乐的声音一直不停息,天上的月亮由东向西转动,鱼灯、龙灯整整舞了个通宵。这几句描写元夕的热闹景象,又是演奏音乐,又是耍鱼灯龙灯,而且通宵达旦。更有趣的是,天上的月亮也同地下的人们一样兴致勃勃,转悠着欣赏元宵夜景。如此良宵,令人神往。可用来描写元夕或其他节日月夜的热闹景象。

《青玉案》
43.八百里分麾下炙,五十弦翻塞外声。

宋·辛弃疾《破阵子》[醉里挑灯]。麾(hui挥)下:对将帅的敬称,也可指将帅的部下,此处泛指将士。炙(zhi智):烤熟的内。五十弦:古代的瑟有五十根弦。因此常以“五十弦”代瑟,这里泛指各种乐器。翻:创作曲谱,配制曲词都可称“翻”,这里是演奏之意。这两句大意是:八百里军营正在分烤肉慰劳将士,众多的乐器演奏出塞外雄壮的乐声。辛弃疾毕生以抗金复国、效命疆场为素志,被投降派把持的南宋小朝廷却弃置不用.以致作者在现实生活中壮志成空,只能将理想的实现寄托在梦境之中。这两句描绘了梦中所见的劳军点兵盛况。“八百里”极言驻地之广,军营之众;“五十弦”极言乐器之多.军乐之壮,给人以一种阵容浩大,气势雄壮,士气旺盛,特帅同心的感觉,烘托出一派“沙场秋点兵”的威武气势。渲染烘托的写作手法可资借鉴。

《破阵子》
44.不知筋力衰多少,但觉新来懒上楼。

宋·辛弃疾《鸥鸪天》[枕簟溪堂]。筋力:体力。这两旬大意是:不知道体力衰弱了多少,只觉得近来懒得上楼。这是辛弃疾罢官闲居江西上饶时的作品,当时他年约五十岁左右,新病初愈,有感而作.这两句写的是老弱之人的感受。筋力的衰退,往往首先表现在脚劲上;脚劲的健衰,卫往往反映在登楼上,所以唐代诗人刘禹锡就写有“筋力上楼知”(《秋日书怀寄白宾客》)之句。这两句以寻常语言写寻常感觉,抒发的感慨却颇为深沉。联系全词的意境来看,作者在这里不仅为年老力衰而感慨,也在为功业难成而忧伤.如今写老年人的感受时仍可引用。

《鸥鸪天》
45.春且住!见说道、天涯芳草无归路。

宋·辛弃疾《摸鱼儿》[更能消]。见说:听说。这两句大意是:春天啊,且停住你回去的脚步!听说那延伸到天边的芳草,已经掩没了你的归路。在这两句之前,作者以“惜春长怕花开早,何况落红无数”抒写惜春之情,已经淋漓尽致,这两句进而用拟人化手法写留春之举,我们仿佛看到作者伸出双手阻挡,对着春天呼喊:别走了,留住吧!而且在情急之中找了一个未必充分的理由:由于天涯铺满芳草,你的归路已经没有了!这几句话似乎说得幼稚,却反映了作者留春的殷切心情。

《摸鱼儿》

收藏

1

2

3

4

下一页

上一篇: 关于积累的名言

下一篇: 林肯经典语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