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李清照《小重山》[春到长门]。重(chóng虫)门:深深庭院中一重重的门。这几句大意是:沉沉的花影压在重门之上,稀疏的帘栊铺展着淡淡的月光,好一派黄昏景象!作者描写黄昏美景,以花影和淡月构成幽雅的图画。“压”和“铺”两个动词用得很工巧,足见锤炼之匠心。可化用来描绘闺门黄昏美景。
宋代女词人 李清照 《小重山》宋·方岳《农谣》其五。这两句大意是:由于春雨充足,池塘涨满了水,蛙声四起,宛如喧嚣的闹市;春时已深,夏日将至,燕子在人家门巷间飞来飞去,正忙着筑巢孵雏。描写春末农村的场景风光,充满生机。
南宋诗人、词人 方岳 《农谣》清·朱受清《春莺曲》。落红:落花。这两句大意是:静静的春日里,各家门前都有落花飘香,黄鹂隐在绿杨丛中宛转地歌唱。春光旖旎,落红飘香,莺声宛转,绿杨成荫,幽雅的景色和悦耳的声音构成美丽的艺术境界。可用来描写暮春景象。
清代学者 朱受清 《春莺曲》清·孙蕙《安宣行》。觳觫(húsù胡速):恐惧得发抖。这两句大意是:牵牛出门去耕田而牛不肯走,牛儿肚里空空,悲鸣哀叫,恐惧得发抖。诗句刻画了耕牛空腹哀鸣、恐惧战栗的神态,流露了深切的哀矜。在旧社会,劳动人民的命运是和牛马相通的,牛的遭遇可悲如此,其主人的劳作不息、饥寒交迫可知。作者对牛的怜悯,也反映了他对劳动人民的同情。
清代学者 孙蕙 《安宣行》清·卢道悦《迎春》。这两句大意是:再也不需要到城东郊外去寻觅春光了,城中的千家万户都已迎来了满园春色。这两句表现了春满人间的大好景色,也表现了此时此刻人们蓬勃向上的心情。
清代诗人 卢道悦 《迎春》清·龚鼎孽《百嘉村见梅花》。疏影:指梅花。这两句大意是:流落天涯的游子,黄昏时只有梅花相伴,听到高楼飞出的玉笛声,更愁思无限,只好独自掩门不听。在天涯的一角,黄昏时的梅花挺着她稀疏的清姿,是那样的幽静,那样的高洁,又是那样的孤独。流落天涯的游子黄昏时有梅花相伴,感到了气质上的相通;那高楼上飞出的悠悠笛声使他不堪卒听,而独自掩门则显得更加孤寂。两句诗写尽了梅花的孤芳与游子的寂寞。诗句全以景物的气氛来烘托人物的心境,收到了很好的效果。可学习此种以环境写心境的手法,也可直接用诗句写梅花之幽姿,写游子之孤寂。
清代诗人 龚鼎孳 《百嘉村见梅花》清·曹寅《荷花》。这两句大意:是住在湖边的人不用关门睡觉,夏夜的凉风会把荷香洒满你的全家。这首诗全文是:“一片秋云一点霞,十分荷叶五分花。~。”前两句写白天荷塘呈艳,后两句写黑夜荷花飘香。白天,在碧波荡漾的水面上,荷叶田田像绿云一片,点缀其间的红荷如点点红霞,与荷叶掩映成趣。玉立亭亭、凝神含睇的荷花固然千姿百态,柔情绰约;而那大片大片的绿荷铺满水面,溢青流翠,碧色满眼,一颗颗晶莹的露珠在绿叶上滴溜溜地滚动,更是风姿别具,所以诗人说“十分荷叶五分花。”入夜,荷叶荷花都隐没了,但凉风过处,飘香满家,似乎捧可盈掬,仍然可以感觉到荷花的生命在流动,甚至把人们的梦境都染香了。
清代文学家 曹寅 《荷花》清·曹雪芹《红楼梦》第十三回。三春:指春季的三个月,亦指春季的第三个月,这里指整个春天。芳:花。这两句大意是:等到春天过去,诸花落尽,各自必须寻找各自生活的门路。这是王熙凤梦见秦可卿告诚自己的话。这里以“三春”比喻贾府的繁盛,以“诸芳”比喻贾府中的人,言贾府最终会衰败,到那时贾府中的人失去依靠,必然各奔东西,去寻找各自的活路。这两句可用于告诫人们不要想着一个家庭或集团会永远繁盛,须及早给自己留下退路。
清代满族小说家 曹雪芹 《红楼梦》南朝·梁·萧衍《古今书人优劣评》。这几句大意是:(王羲之的书法)字势雄奇飘逸,有的像龙跳跃于天庭之门,有的像虎雄踞于皇宫的楼阙。这是梁武帝萧衍评竹书圣王羲之的话。东晋书法家王羲之官至右军将军,人称“王右军”,早年学书于卫夫人,后草书学张芝,正书学钟繇,博采众长,精研体势,推陈出新,自成一家。其书备精诸体,尤擅正行,字势雄强而多变化,为历代学书者所宗尚,唐太宗称其书法为“尽善尽美”。萧衍用形象的比喻描述他的字势如龙腾虎踞,雄奇飘逸,变化多端。王羲之的真迹无存,而书迹刻本则多流传于世,其《兰亭集序》被誉为“天下第一行书”。
南朝梁皇帝 萧衍 《古今书人优劣评》明·张以宁《过辛稼轩神道》。英雄:指辛弃疾,也泛指南宋主张抗金的爱国志士。元:本来。这两句大意是:主张抗金的爱国志士已经流尽了不能收复中原的沉痛之泪,而皇帝却本来就投有北伐金人收复失地的决心。诗句抒发了对辛弃疾等爱国志士北伐无望,报国无门,空流英雄泪的惋惜,和对南宋最高统治者苟且愉安,不思北伐,误国误民的痛恨。吊古伤怀之情甚浓。两句将“英雄”的壮志与“臣主”的庸碌进行对比,突出了各自不同的立场和感情,使颂英雄之情与谴庸主之意更为浓烈。可化以写在腐朽的朝代,国破家亡之时,统治者与志士仁人对待救国救民的不同态度。
元末明初文学家 张以宁 《过辛稼轩神道》明·俞大猷《咏牡丹》。国色天香:指牡丹,语出唐人李正封“天香夜染衣,国色朝酣酒”。这两句大意是:人们歌咏牡丹,尽都以“国色天香”赞美它的美丽,可是有谁知道它丹心独抱的姿质呢?这首诗全文是:“闲花眼底千千种,此种人间擅最奇。~?”诗人借牡丹自况,比喻自已报国济世的赤子之心不为人理解。
明代民族英雄、抗倭名将 俞大猷 《咏牡丹》明·唐寅《画鸡》。言语:指雄鸡啼鸣。这两句大意是:平生从不肯轻易啼叫,一声长啼千门万户就为之洞开。这是一首题画诗。~两句写雄鸡的精神性格,它平时矜持寡言,从不轻启锐喙,一旦引吭长鸣,就能催朝日,送晓阴,洞开千门万户,唤醒熟睡之人,诗句富有哲理意味。
唐伯虎,明代画家,文学家 唐寅 《画鸡》明·施耐庵《水浒传》第二十四回。荣枯事:好事或坏事。这两句大意是:进门之后不用同主人遇到好事或遇到坏事,察颜观色便可得到准确的结论,这两句俗语是从心理学的角度说明只要看看脸色,便可分析出主人的心情和遭遇。可以这两句说明察颜观色的重要性。
元末明初文学家 施耐庵 《水浒传》明·李梦阳《明星篇》。明星:指太白星,也名启明星,凌晨出于东方。河:指天河。这两句大意是:千门万户响起清晨的钟声,启明星渐渐升高,银河渐渐隐没。~从听觉和视觉两个角度表现黎明的到来,可用来描写黎明景象。
明代文学家 李梦阳 《明星篇》金·元好问《论诗绝句》其二十九。传语:捎句话。陈正字:即北宋诗人陈师道,曾任秘书省正字,因而称他为陈正字。传说他作诗时常常拥被而卧,苦思苦想,“呻吟如病者,或累日方起”(见施国祁《元遗山诗集笺注》引)。这两句大意是:给那位闭门觅句的陈正字捎句话:可怜他白费精神而对作诗毫无补益。陈师道的诗,主要在形式、技巧上下工夫,特别因为他脱离现实,喜欢“闭门觅句”,以致诗作往往“气象浅露,绝少含蓄”(吴子良评语),“有斧凿之功,无熔炼之妙”(胡应麟评语),甚至被认为“面目可憎”,“神韵都绝”(胡应麟),“点金成铁”(王世贞),“味如嚼蜡”(李调元)。陈师道作诗时呻吟床塌,“累日方起”,真是费尽精神,够辛苦了,而效果却适得其反,主要原因就在于他躲在家中“闭门觅句”,不知道到现实生活中去汲取题材,所以元好问感叹他“可怜无补费精神”。这两句告诉我们,要写出好作品必须深入生活;现在也常常只引用后一句来讽刺有些人尽管费尽心机,却毫无收益。
金末元初诗人、史学家 元好问 《论诗绝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