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王安石《泊船瓜洲》。绿:用作动词,吹绿。本句大意是:春风又吹绿了江南的河岸。据宋人洪迈《容斋续笔》记载:吴中一带有人藏有王安石写此诗时的原稿,开始写成“又到江南岸”,在一旁往曰:“不好”,圈去“到”字,改为“过”,又圈去“过”改为“入”,又改为“满”,这样一共反复更改十几次,才改定用“绿”。最后定稿的“绿“字十分恰切,一字警立全诗,境界全出,将江南早春和风吹拂,遍地生机的蓬勃气象传神地表现出来了。可用以描写江南早春景色,讲炼字炼句时也常引此为例。
北宋政治家、文学家 王安石 《泊船瓜洲》宋·苏舜钦《淮中晚泊犊头》。春阴:春天的朗云。幽花:开放在幽僻处的花朵。这两句大意是:春天的阴云笼罩在原野上,青青的春草长得很茂盛,有时可以看见幽僻的郊野里,闪出一树明媚的花朵。这是作者被贬后由京城舟行至苏州闲居途中所作,诗的后两句是“晚泊孤舟古祠下,满川风耐看潮生。”可见前两句写的是风雨前的阴霾景色,青草幽花,都笼罩在低垂的浓云下,作者的心情也是抑郁的。这两句可用于描写风雨将至时的郊野春景。
北宋诗人 苏舜钦 《淮中晚泊犊头》宋·苏轼《鹧鸪天》[林断山明]。见(xiàn):同“现”,这里是出现的意思。红蕖:红色荷花。蕖,美蕖,荷花的别称。这两句大意是:白鸟在蓝天飞翔,时时映入眼帘;红荷与绿水映照,送来细细清香。这两句写出了蓝天、白鸟、绿水、红荷等多种景物,且各具特色,有动有静,有色有香,体现了苏轼的高度艺术概括力,可甩于表现夏景。
北宋文学家 苏轼 《鹧鸪天》宋·苏轼《虚飘飘》。这两句大意是:露珠因红日露面而渐渐稀少,星星散发着暗淡的余光横于碧霄。露珠仅存残点,星星唯有余光,黎明已经来临。“红日”、“碧霄”相互衬托,晓色之美可见。可用来描写清晨景色。
北宋文学家 苏轼 《虚飘飘》宋·苏轼《念奴娇》[大江东去]。乱石:陡峭散乱的石壁山崖。这几句大意是:石壁陡峭直穿高空,汹涌的浪涛冲击着江岸,激起的浪花像无数堆耀眼的白雪。这几句描写赤壁景色,词境壮阔,气魄宏伟。首句写石壁山崖的高峭峥嵘,次句写水拍江岸的惊人景观,末句描绘浪花飞溅的奇妙景色。有峻、有急、有声、有色,紧抓景物的特征,概括胜景的全貌,勾勒出一幅雄奇壮伟的长江胜景图,使人浮想联翩,惊讶不已。今多用此名句描写江河景色的奇险。
北宋文学家 苏轼 《念奴娇》宋·欧阳修《秋声赋》。绿缛(rǜ):绿草茂密。葱茏:草木青翠茂盛。这两句大意是:绿草繁茂,欣欣向荣。树木葱茏,赏心悦目。这两句形容夏天草木竞荣争茂,令人心旷神怡的情景,可用于表现夏景。
北宋文学家,史学家 欧阳修 《秋声赋》宋·欧阳修《丰乐亭游春三首》其一。丰乐亭:在滁州(今安徽省滁县)西南丰山北麓,琅琊山幽各紫薇泉上,为欧阳修所建。交加:此指树木枝叶交叉重叠,形成绿荫。这两句大意是:绿影婆娑的树木,枝叶重叠交错,山鸟在万绿丛中愉快地啼叫;和煦的春风在丽日下吹拂,片片飞红从枝头纷纷坠落。绿树掩映,山鸟啁啾,晴风荡漾,杂花乱飞,用以写暮春景色,有强烈的艺术感染力。
北宋文学家,史学家 欧阳修 《丰乐亭游春三首》宋·欧阳修《春日西湖寄谢法曹歌》。这两句大意是:门外的积雪渐渐消融,群山不知不觉地披上了新绿;早春二月,暖日晴空,江畔的春花已竞相开放。两句写早春景色,有山有水,有树有花,洋溢着生机,饱含着春意。
北宋文学家,史学家 欧阳修 《春日西湖寄谢法曹歌》宋·梅尧臣《东溪》。野凫(fu服):野鸭。这两句火意是:野鸭在溪岸边卧眠显得安静闲适,枯老的树枝开了花便不再丑陋。写野凫“有闲意”正反映作者心境闲适,写老树“无丑枝”则反映了作者感情愉悦。这种移情及物、融情入景的写作手法可资借鉴。此句可用来表现幽静时春景和人们欣赏春景时悠闲的感情。
北宋诗人 梅尧臣 《东溪》宋·陆游《题接待院壁》。(ǎi蔼):云气。娟娟:形容姿态美好的样子。耿:微明的样子,这里作动词用。这两句大意是:重重叠叠的远山笼罩着苍翠的云气,一弯姿态美好的新月给黄昏带来微微的光明。“横”字形象地描写云遮雾罩,以“娟娟”形容新月的美好,都很新颖,脱出凡俗。可用来描写山野乡林新月初升的黄昏景色。
南宋爱国诗人 陆游 《题接待院壁》宋·陆游《暮春龟堂即事》。两句大意是:潇潇春雨过后,暮山干重,山山绿装如染;簌簌落花纷飞,飘红满溪,处处春水泛香。写暮春景色,虽然花时已过,春光凋谢,但是千山叠翠,一溪飘香,剐有一番意趣,毫无惜花伤春之感。可用于写暮春时节的美景和赏景时的欣喜心情。
南宋爱国诗人 陆游 《暮春龟堂即事》宋·陆游《初冬》。井床:井上的木栏。衫袂(mèi妹):衣袖。这两句大意是:井栏边积满了桐树的落叶,菊花虽已凋残枯萎,但人的衣袖间还留着黄花的余香。桐落菊残,都是深秋初冬的物候特征,可引以写初冬景色。
南宋爱国诗人 陆游 《初冬》宋·柳永《八声甘州》[对潇潇暮雨]。霜风:秋风。关河:山河。残照:夕阳。当:对,此指照着。这几句大意是:傍晚的江边,挟带着霜气的秋风渐冷、渐急,山河显得格外萧条冷落;西斜的残阳,把余辉洒在楼头。这几句在词中紧接着“对潇潇暮雨洒江天,一番洗清秋。”一个“渐”字领起这三句,使景物富有动感,进一步将秋色渲染得凄清寒凉。这三句景色苍茫壮阔,境界高远雄浑,深受苏东坡赞赏,认为“此语于诗句不减唐人高处”(赵令畤《侯鲭录》)。可引用表现冷落的秋景。
北宋词人 柳永 《八声甘州》宋·贺铸《青玉案》[凌波不过]。一川:满地。风絮:随风飞舞的柳絮。这几句大意是:满腹愁绪就像那满地如烟似雾的芳草,还像那满城迷迷蒙蒙随风飞舞的柳絮,又像那梅子黄时连绵不断的阴雨。这几句在词中都是形容愁绪之多的:“试问闲愁都几许?~。”意思是说,请问闲愁有多少呢?像芳草,像柳絮,像梅雨。古人有以山、水、草等物象喻愁的,大多只取一端。而词人在这里连设三喻,用几种具体事物极力渲染愁绪之多,显得新奇、形象、富于创造性。这在中国叫“博喻”,在西方称之为“莎士比亚式比喻”。由于贺铸这首词取喻精妙,为人称道,因此获得个“贺梅子”的雅号。今天我们已经没有那么多闲愁,但词人的设喻方法值得学习;用这几句来描摹秀丽的江南景色,不也很优美吗?
北宋词人 贺铸 《青玉案》宋·范成大《碧瓦》。两句大意是:尽管没风,但杨柳仍是漫天飘絮;尽管无雨,但棠梨仍是落花满地。诗描写了晚春的景色:满天飞絮,遍地落花。在许人看来,这是自然现象,不必责备风雨。此二句可用来形容晚春的景色,也可用来说明顺应物候而变化的自然现象。
南宋诗人 范成大 《碧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