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钱起《梨花》。笼月:笼罩着月光。徒:徒然。妖红:艳红,微含贬义。这几句大意是:梨花美丽而娴静,如同笼罩着皎洁的月色,清幽的冷香并没有随风飘散;而桃花光彩鲜明却徒然照地,它的艳丽颜色终教人讥笑为“妖红”。梨花清淡素雅,洁白如“笼月”,别具风采,古有“淡客”之称;而桃花的艳红之色颇有艳冶轻佻之嫌,显得不够庄重,故常被人讥笑,绰号“妖红”,不无贬意。~可用来赞美梨花的素洁淡雅。
唐代诗人 钱起 《梨花》李贺《马诗二十三首》其十二。批竹:比喻马耳朵像竹筒斜削后的形状。《齐民要术》:“马耳欲得小而促,状如斩竹筒。”攒(cuán):聚拢。桃花:指马身上如桃花斑点的毛色。搅阵:冲锋陷阵。借:辅助。这几句大意是:削竹般的马耳刚刚攒起,桃花似的斑点还未上身,来日须要冲锋陷阵,牵去就能辅助将军。李贺《马诗二十三首》大都是借题抒意之作。过首诗是说良驹虽还幼稚,但从马的耳朵和毛色,一眼望去已知是骏马之材,将来定会冲锋陷阵,帮助将军成就功业。作者在这里暗喻自身虽头角未露,将来定能辅助君相,作出一番事业。
唐朝诗人 李贺 《马诗二十三首》晋·陶渊明《桃花源记》。落英:落花。缤纷:繁多的样子。这几句大意是:(渔人沿着溪水前行)忽然遇到一片桃花林,溪水两岸绵延数百步,中间没有杂树,散发着芳香的春草色泽鲜美,粉红的花瓣在春风中飘飘下落。这几句本是描绘世外桃源的风光,虽是暮春季节,这里的景物依然十分优美:一道清澈的溪水,一片繁茂的桃林,粉红色的桃花夹岸盛开,绿茵茵的草地吐着芳香,那在春风中纷纷飘舞的落花,如降红雨,如铺花毯。如此美景,实在令人神往。描写暮春时分的郊野景色,可以化用。
东晋末期南朝宋初期诗人、文学家、辞赋家、散文家 陶渊明 《桃花源记》唐·齐己《早莺》。这几句大意是:双双早莺为了躲雨避人而到稠密的红杏林中、绿杨深处去栖息,清晨,它们在树枝上千啼百啭,好似同桃花倾诉着旧时的爱心。前二句写早莺“双入”而“并栖”,已属有情;后二句又想象早莺以“千般浯”同桃花“诉旧心”,采用拟人手法,使早莺的形象更加有情。可用来描写多情的早莺。
唐代僧人诗人 齐己 《早莺》唐·白居易《大林寺桃花》。这两句大意是:常常抱怨春光归去无处寻觅,不料它悄悄地转移到这高山古寺中来了。原诗为:“人间四月芳菲尽,山寺桃花始盛开。~。”农历四月,已届夏令。山下大地,正值桃飘李飞,春意阑珊。由干山高气寒,所以古寺中的桃花此时方才盛开。那一簇簇或深红、或浅红的花朵,仿佛独占了烂漫的春光。无怪乎当诗人登上高山,猛然见到这美丽的景色时,要惊异、感叹,进而怀疑春光转到这深山古寺中来了。这首诗语言虽平易浅近,但意境深邃,颇富情趣。尤其是这两句,不仅把诗人觅到四月盛开的桃花时由惊奇、欣喜到无限感慨的情绪变化写得很有层次,而且以桃花比拟抽象的春光,使其既具有具体可感的形象,又具有活泼顽皮的性格,表达了诗人对春的留恋、热爱。除可以用以表现与上述类似的情景外,还可以引用这两句赞美表现烂漫春光的绘画、摄影作品。
唐代诗人 白居易 《大林寺桃花》宋·黄庭坚《次韵梨花》。这几句大意是:桃花和人面虽然交相映红,却比不上梨花以白玉为容更天然,总是面向春日的风尘却不会被尘埃污染,一树梨花轻笼月色,紧紧挨着院墙东侧开放着。唐代崔护有“人面桃花相映红”的诗句,是以桃花衬“人面”之美;这里化用崔诗说桃花虽与人面交相映红,各自都很美丽,但却比不上梨花的天然玉色。这里是以桃花与梨花作对比映衬,用桃花衬梨花之美。黄庭坚作诗主张“无一字无来处”,“取古人之陈言入于翰墨,如灵丹一粒,点铁成金”,此处可见一斑。~可用来咏梨花;黄庭坚善于化用前人诗文的写作方法也可有批判地借鉴。
北宋诗人、词人、书法家 黄庭坚 《次韵梨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