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王维《桃源行》。桃花水:春天,山中冰雪融化,汇集成溪流注入江河,使水势骤增,因此时正是桃花盛开的季节,故称之为挑花水。仙源:指晋代陶渊明在《桃花源记》中所描写的世外桃源。这两句大意是:春天一到,溪里满是桃花水,再也辨不清仙源的路径了。这两句本是叙述《桃花源记》的故事情节的,武陵那位进入桃花源的捕鱼人,后来再去寻找桃花源仙境,已经没有踪迹了。可用来写春天的山间溪水,还可以用来表现人们欲找回已经失去美好事物,可是时过境迁,愿望难于实现。
唐代诗人 王维 《桃源行》唐·吕岩《桃花溪》。葩:花。奇葩,这里指盛开的桃花。这两句大意是:昨夜东风吹落了千树万树桃花,红色的花瓣撒满春江,化作万顷红霞。盛开的桃花虽然明媚鲜艳,争奇斗研,然而一夜东风吹过,顿时化作满天红雨,染红了一江春水。这两句境界阔大,意象优美,融想象、夸张、比喻为一体,虽未明言桃花的形、色,但由“奇葩”可想其姿态的娇美,由“万顷霞”可见其色彩的艳丽。可用于描写桃花,也可用于描写春色。
吕岩又名吕洞宾,唐末、五代著名道士 吕岩 《桃花溪》唐·李白《鹦鹉洲》。这两句大意是:和煦的春风吹散江面上的烟霭,送来阵阵兰草的清香;两岸的桃花把江水的微波点缀得像锦缎一般,这是歌咏鹦鹉洲的诗,两句勾画出鹅鹉洲明媚的春光,可与崔颢《黄鹤楼》中的名句“晴川历历汉阳树,芳草萋萋鹦鹉洲”相媲美。
唐代诗人 李白 《鹦鹉洲》唐·贾至《春思二首》其一。历乱:即烂漫。这两句大意是:青草铺地,黄柳拂空,花色烂漫的桃李散发着芳香。作者把青草、黄柳、红桃、白李点缀在一起,勾勒出一幅五彩斑斓的春景图,使花草树木彼此衬托,各种颜色互相映照,将融融春光烘染得无比绚丽,使人读后如同身临其境。可用来描写三春胜景,也可用以表示春色正浓的时节。
唐代诗人 贾至 《春思二首》唐·杜甫《十二月一日三首》其三。短:低。点:扑,沾。这两句大意是:低低的桃树长在河岸边,桃花与清水互相映衬;柳絮轻轻地飘飞,星星点点乱沾行人的衣裳。这诗是杜甫永泰元年(公元765年)十二月一日在云安所作。诗中所写~乃拟想来春的春日景色。可用于描写晚春景象。
唐代诗人 杜甫 《十二月一日三首》唐·杜甫《曲江对酒》。曲江:即曲江池,故址在今西安市东南,日水流曲折而得名,是当时长安第一胜地。“细逐”:极写落花轻盈无声。“时兼”:写出飞鸟的欢跃和鸣。这两句大意是:曲江池边,桃花、杨花相随飘落,黄鸟、白鸟相伴飞翔。两句写出了曲江一派暮春风光。在写作上,此联用了“自对格”,不仅上下句相对仗,本句中某些字句也相对。如桃花对杨花,黄鸟对白鸟。鸟分黄色、白色,用的是明对;花有桃花(红色)、杨花(白色),用的是暗对。应学习诗人设色、对仗的写作手法。
唐代诗人 杜甫 《曲江对酒》唐·杜甫《绝旬漫兴九首》其五。这两句大意是:天空中的柳絮如颠似狂地随风乱舞,江河边飘落的桃花轻浮地追逐着流水向东而去。颠狂、轻薄本来都是形容人的行为的,带有贬意,这里诗人借来描写柳絮漫天飞舞,落花洒满春水的景色,表达了一种对残春将尽的无可奈何的懊恼情绪。这两句可供引用描绘暮春景色,也可借鉴这种拟人化的写景手法。后世也借用这两句来影射那些平庸无能,却又不甘寂寞、四处钻营的小人,或讽刺那些追逐权势、谋取私利的奸人。
唐代诗人 杜甫 《绝旬漫兴九首》唐·杜甫《江畔独步寻花七绝句》其五。无主:意谓没有固定的主人,可以任人观赏。这两句大意是:那一簇盛开着的桃花,任人玩赏,到底是爱那深红色的,还是爱那浅红色的?原诗为:“黄师塔前江水东,春光懒困倚微风。~。”写诗人游至黄师塔前,微感懒倦,故倚风少憩。此时看到一簇娇艳的桃花迎风怒放。因黄师已逝,花开无主,任游人玩赏,于是诗人自问道:到底是爱深红的呢?还是爱浅红的呢?言外之意是:桃花开得繁茂,深红浅红,参差相间,各具风姿,令人目不暇接,流连忘返。可用以描绘桃花盛开时的景象,抒发喜悦的心情。
唐代诗人 杜甫 《江畔独步寻花七绝句》唐·戴叔伦《兰溪棹歌》。兰溪:在今浙江兰溪县西南。桃花雨:农历二、三月桃花盛开,江南春雨多,故称。这两句大意是:一连三天春雨,兰溪水猛涨,极爱新水的鱼儿联翩而来,鲤鱼在半夜里跳跃着涌上了溪边浅滩。诗句写出了兰溪一带的美丽风景和渔家的欢乐之情,笔触清新,富于民歌韵致。鲤鱼上滩一句尤为生动传神,使人感到兰溪山水充满了勃勃生机。
唐代诗人 戴叔伦 《兰溪棹歌》唐·崔护《题都城南庄》。人面:指姑娘的面容。笑春风:桃花盛开,如在春风里欢笑。这两句大意是:姑娘不知道哪里去了,桃花依旧在春风中含笑开放。据孟綮《本事诗·情感》记载:崔护年轻时赴长安应试不第,独自到城南郊野踏青,因酒渴求饮,遇到一位姑娘,她热情地给他水喝,并在盛开的桃花下含情脉脉地注目于他。第二年春天,崔护旧地重游,姑娘已不知去向,只有姑娘所倚的桃花树依旧盛开。诗人满怀感伤地写道:“去年今日此门中,人面桃花相映红。~。”后两句反映了作者访人不遇的惆怅心情。《本事诗》所载的故事未必可信,但这首诗写出了这样一种人生体验:人们偶然遇到某种美好事物,当有意去追求时,却再也不可复得。在这个意义上,此名句至今仍保持着艺术生命力。
唐代诗人 崔护 《题都城南庄》唐·白居易《大林寺桃花》。芳菲:指花草美盛芬芳。这两句大意是:初夏时节,春已归去,芳菲尽落;而在高山古寺中,桃花才刚刚盛开,正在争奇斗艳。白居易原诗为:“~。长恨春归无觅处,不知转入此中来”。此二句通过“山高地深,时节绝晚”的景物节候的记叙,表达了诗人由愁绪满怀,到惊异欣喜,以至心花怒放的心理变化过程。既反映了大千世界千差万别的事实,又寄寓了对大自然的奥秘要不断探索的深邃哲理。用以进行南北方物候的比较,或中原与山区物候的比较,均十分相宜。
唐代诗人 白居易 《大林寺桃花》宋·曾慥《乐府雅词》言语:莺鸣,指与人说话。不说人流连春光,而言莺语留人,情意甚浓,措词妙甚。
南宋学者 曾慥 《乐府雅词》宋·晏几道《鹧鸪天》(彩袖殷勤)。两句大意是:彻夜歌舞,直把杨柳梢头照入楼中的明月都舞得低下去了,直把手中桃花扇底下的风都唱光了。这里是描写作者当年与歌女初见时的欢乐情景。杨柳梢头的明月照入楼心,仿佛也为舞者助兴;手中的歌扇尽情摇动,以至于扇底生风。而月低风尽,则暗示着月已将落,天已将晓,歌女手中的桃花扇也摇不动了。整夜的歌舞,不仅使人精疲力尽,就连月也被“舞低”了,风也被“歌尽”了,这真是出人意料的奇思妙想。可用来形容通宵达旦尽情地欢歌酣舞的情形。
北宋词人 晏几道 《鹧鸪天》宋·汪藻《春日》。嫣然:美好的样子。这两句大意是:娇媚的桃花,从庭院里伸到竹篱外向人微笑,那含苞欲放时的神态,显得最有情意。原诗描写了田野春色,全文如下:“一春略无十日晴,处处浮云将雨行。野田春水碧于镜,人影渡傍鸥不惊。~。茅茨烟螟客衣湿,破梦午鸡啼一声”。此二句写得清新而又含蓄,“嫣然”一词,使人感到桃花犹如美女一般富有感情,“似开未开”句,更将桃花比作妙龄少女,增添了几分妩媚。可用来描写桃花的神韵,其拟人化手法可资借鉴。
宋代文学家 汪藻 《春日》宋·苏轼《送别诗》。鸭头:形窖江水如鸭头的浓绿色。春脸:指美好的春色。这两句大意是:鸭头似的春水一片深绿,浓得就像染过一样;红桃与绿水相映,把春天的容貌打扮得更加娇艳。《送别诗》原作为:“~。衰翁送客水边行,沙衬马蹄乌帽点。昂头回客几时归?客道秋风黄叶飞。系马绿杨开口笑,傍山依约见斜晖。”本诗虽为送别诗,但投有凄楚悲凉、生离死别的情调,故此二句景色写得十分鲜美:春风和煦,江水如染;桃花嫣红,倒映水面。一幅多么优美的风景画!可用以形容大好春光。
北宋文学家 苏轼 《送别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