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名人名言 > 蝉的名言

蝉名言

16.半柳斜阳半柳阴,一蝉飞去一蝉吟。

宋·杨万里《秋暑》。这两句大意是:在斜阳的照射下,柳树一面明亮,一面阴暗,一只蝉鸣声乍断,愤然飞去,另一只蝉鸣声又起。诗句一写柳树,一写鸣蝉。写柳则斜阳映照,半明半阴,色泽层次分明;写蝉则一去一留,一断一吟,有形有声。诗人善于捕捉一刹那间的生活景象,展示出自然的机趣。

南宋诗人 杨万里 《秋暑》
17.贪痴无底蛇吞象,祸福难明螳捕蝉。

明·冯梦龙《古今小说·陈御史巧勘金钗钿》。贪痴:贪心狂妄。螳捕蝉:螳螂捕蝉,黄雀在后。这两句大意是:贪心狂妄,没有止境,就像蛇想要把大象吞下去一样;人的祸福难以猜测,就像螳螂捕蝉,而黄雀在后欲啄螳螂一样。一条细小的蛇要吞下一头大象,是多么贪心狂妄,而贪婪无比的人,也正像这想吞象的蛇一样。螳螂只知捕蝉,而不知黄雀又尾随其后,生命正遇到威胁;人们办事,只求得福,又有谁料到这时可能正暗藏着大祸呢?这两句讽刺贪心不足和利害莫辨的人,也有说“人心不足蛇吞象”,“螳螂捕蝉,黄雀在后”的,均与此义同。前句多用来讥剌人心贪婪,后句多用于慨叹人们光顾眼前,不知后患。两个比喻十分形象。

明代文学家、戏曲家 冯梦龙 《古今小说·陈御史巧勘金钗钿》
18.莫依高枝纵繁响,也应回首顾螳螂。唐代农学家,文学家 陆龟蒙 《闻蝉》
19.世混浊而不清,蝉翼为重,千钧为轻。

战国·屈原《卜居》。蝉翼:蝉的翅膀,喻极轻的东西。千钧:古以三十斤为一钧,千钧喻极重的分量。这几句大意是:社会混浊,是非不清,把蝉翼视为重,把千钧当作轻。屈原生活在战国时的楚国,眼看着奸佞小人得势,贤人君子遭贬,内心万分忧愤,这几句以比喻的手法痛心地揭示了这种贤愚不分,忠奸不辨的黑暗现实,对自己怀才不遇深表感叹。比喻的运用,使作者的意思显得既易明又含蓄,也使语句含有了更丰富的容量。我们可以学习这种达意的方法,也可以用“蝉翼为重,千钧为轻”说明轻重颠倒,比喻是非不明,贤愚不分。

战国时期爱国主义诗人 屈原 《卜居》
20.乍咽凉柯,还移暗叶,重把离愁深诉。

宋·王沂孙《齐天乐》[--襟余恨]。柯(kē棵):树枝。这几句大意是:蝉刚刚在寒凉的树枝上悲鸣呻吟,忽而又移身隐藏到昏暗的衰叶后面低咽啜泣。那凄切的叫声,好像在向人们再次倾诉满腹的离愁。词句写秋蝉的哀吟。作者抓住“咽”和“移”这两个动作,从声情两个方面刻画哀蝉的形象。无论是在寒冷的树枝上呜咽,还是移身向浓暗的枝叶间深藏,总是离愁满怀,余恨难已。曰“深诉”,曰“重把”,可见其“离愁”深切而无有尽时。联系作者的身世,秋蝉的形象未必不引起他对国家衰败、身世飘零的伤感。

宋代词人 王沂孙 《齐天乐》
21.秋来吟更苦,半咽半随风,禅客心应乱,游人耳愿聋。

唐·姚合《闻蝉寄贾岛》。这几句大意是:秋天到来,蝉的吟唱更为愁苦,半是哽咽而断,半是随风而逝。听到蝉的鸣叫,即使心如止水的和尚也会心乱,客游他乡的人更是宁愿聋了耳朵也不愿听蝉鸣。诗句紧扣“苦”字着笔。秋天到来,蝉似乎也感到自己的生命即将终结而鸣声更为凄苦。“半咽半随风”极其传神地绘出了蝉吟在秋风中倏断倏续的特征,而又蕴含着人的感受。后两句诗笔荡开,纯从人的感受写去,更有力地衬托了蝉吟之“苦”。这种侧面烘托手法可资借鉴。

唐代诗人 姚合 《闻蝉寄贾岛》
22.露涤清音远,风吹故叶齐,声声似相接,各在一枝栖。

唐·薛涛《蝉》。这几句大意是:经过露水的洗涤,蝉的鸣声清丽而悠远,因为风吹的缘故,树的叶子齐刷刷地倾向一个方向。蝉虽然各自栖在一枝树枝上,但它们的鸣唱一声乍止一声又起,像有意互相连接一样。诗句围绕蝉的鸣唱而写,一写其音质,一写其群鸣。写音质“清”且“远”,妙在以“露涤”相衬,似乎声音经过了清澈晶莹的露水的过滤。写群鸣声声相和,妙在以“似相接”形容,在有意无意之间道出群蝉的和谐配合。诗句清新雅致,别有韵味。

唐代女诗人 薛涛 《蝉》
23.露重飞难进,风多响易沉。无人信高洁,谁为表予心?

唐·骆宾王《在狱咏蝉》。露重、风多:既描写蝉的处境艰苦,又比喻环境对自己的压力。飞难进:比喻政治上失意。响易沉:比喻言论上受压抑。这两句大意是:露太重使你难以高飞,风太多使你鸣声易沉。骆宾王因事触忤武后,遭诬下狱,在狱中写了这首著名的咏蝉诗。作者以蝉自况,一语双关,意在言外,充分显示了诗的含蓄之美。这两句诗字字在写蝉,也字字在写作者自己,蝉与我、物与我合而为一,混融不分,可谓“寄托遥深”。后人多引用这两句形容枉遭诬害打击,政治处境十分艰难的情况。

唐代诗人 骆宾王 《在狱咏蝉》
24.试逐微风远,聊随夏叶繁,轻飞避楚雀,饮露入吴园。

南朝·梁·萧子范《后堂听蝉》。聊:姑且。楚、吴:古代建立在长江中下游一带的两个国家,这里泛指江南一带。饮露:古人认为蝉“饮露而不食”。这几句大意是:尝试着追逐微风鸣声愈来愈远,姑且隐身在繁盛的夏叶之中,轻轻地飞翔避开楚地的鸟雀,饮露餐风在吴地的林园。诗句紧扣“听蝉”的题目入手,每一句咏一事,笔墨变幻,追新出异。随着诗句的吟咏,我们似乎听到了夏蝉的鸣声,看到了夏蝉的活动。

南北朝时期梁朝辞赋家 萧子范 《后堂听蝉》
25.垂緌饮清露,流响出疏桐。居高声自远,非是藉秋风。

见虞世南《蝉》。垂緌(ruí蕤):下垂的帽带,这里指蝉的触须很像士大夫们下垂的冠缨。饮清露:古人认为蝉生性高洁,居高饮露。流响:长鸣的声音。这两句大意是:触须像冠缨般下垂,在高处饮着清凉的露水;那响亮的长鸣声,从稀疏的桐叶中传来。这是唐人最早的一首咏蝉诗。全诗是:“~。居高声自远,非是藉秋风”。作者用传统的比兴手法,前两句写蝉的形状、食性与声音,借以比有身分的、高标逸韵的人。后两句写蝉声远扬,不藉秋风,借以比贤德之人自然声名远播,并不需要外在的凭藉。这是咏蝉,也是对人的品格美的赞颂,个中也带有自况的意味。学习比兴寄托,可从中悟出些道理。

唐代诗人 虞世南 《蝉》
26.落日无情最有情,偏催万树暮蝉鸣,听来咫尺无寻处,寻到旁边却无声。

宋·杨万里《初秋行圃》。咫(zhǐ旨)尺:距离很近。这几句大意是:将落的太阳看来好像无情却最有情,催促千树万树上的蝉在傍晚时一齐鸣唱。听来觉得近在咫尺,却找不到它藏身的地方;一旦寻到它的近旁,却又没有了声响。诗句充满着大自然有和无的辩证法。落日自照,暮蝉自鸣,相互间本无特殊的情意,但正是太阳的照耀促使暮蝉使劲地鸣叫,从这一层关系来说,太阳又是最有情的。循声寻蝉,从听觉上判断蝉就近在咫尺,但又怎么也发现不了它的身影;待发现了它大致藏身的地方,蝉察觉动静又停止了鸣唱,以致失去了寻找的目标。循声寻蝉确实存在着“探迷”一样的情趣。

南宋诗人 杨万里 《初秋行圃》
27.小园疏柳斜阳晚,凄然数声低唤,吸露频啼,迎风乍咽,迸出悲丝急管。

清·尤侗《齐天乐·咏蝉》。丝、管:弦乐和管乐,这里互文对举,泛指一切乐声。这几句大意是:傍晚时分,在一个小小的林园,几株稀疏的柳树,洒着斜阳的余辉。寒蝉发出几声凄然的鸣叫,像是低声呼唤;又吸吮几滴露珠,频频地悲啼,犹如迎风呜咽,骤然间迸发出急切凄厉的声响。词句运用环境烘托及想象、比喻等手法,形象地刻画了秋蝉的哀鸣。斜阳临晚,疏柳难蔽,那低咽的蝉声,像是在呼唤伴侣,而呼唤得不到回声。只得迎风啜泣;最后又迸发出凄厉的哀鸣,犹如“悲丝急管”。这种听觉形象,自能引起人的共鸣。

明末清初诗人、戏曲家 尤侗 《齐天乐·咏蝉》
28.病翼惊秋,枯形阅世,消得斜阳几度?余音更苦!甚独抱清商,顿成凄楚。

宋·王沂孙《齐天乐·蝉》[一襟余恨]。枯形:衰枯的形骸。这几句大意是:病弱的蝉翅深感秋寒的威胁,枯败的形骸阅尽了世间的沧桑,这种病身残体还能禁得住几日西下的夕阳!词句紧紧围绕蝉与自然界的关系来写。蝉翼本薄,更加得“病”,时又值秋,此病弱之薄翼不能经受秋日之凄寒可知。对此,蝉如何不“惊”?“形”而“枯”,则此蝉已面临僵死之地,早已阅尽人间沧桑,再经历时序推移的巨变,又何能堪?“翼”而“病”,“形”而“枯”,其时日无多可知!作者以蝉自比,托物抒怀,流露封建士人对国家破败、身无所托的悲伤。

宋代词人 王沂孙 《齐天乐·蝉》
29.或重若崩云,或轻如蝉翼;导之则泉注,顿之则山安;纤纤乎似初月之出天涯,落落乎犹众星之列河汉。

唐·孙过庭《书谱》。或:有的。导:疏导,这里指笔势通达。顿:停顿。纤纤:细。落落:潇洒开阔。河汉:银河。这几句大意是:有的重笔像崩塌的云层,有的轻笔像薄薄的蝉翼;通达时像泉水奔涌,停顿时像大山安稳;纤细时像月牙从无边初升,开阔时像众星在银河排列。~用一连串生动形象的比喻来形容各种不同的笔势,或轻或重,或导或顿,或纤细或疏放,姿态横生,美不胜收,既是书法,又如绘画,虽未目睹,胜似目睹。

唐代书法家 孙过庭 《书谱》
30.四年黑暗的苦工,一月日光中的享乐,这就是蝉的生活,我们不应厌恶它歌声中的烦吵浮夸。因为它掘土四年,现在忽然穿起漂亮的衣服,长起与飞鸟可以匹敌的翅膀,在温暖的日光中沐浴着。那种钹的声音能高到足以歌颂它的快乐,如此难得,而又如此短暂。法国昆虫学家,动物行为学家,文学家 法布尔 《昆虫记》

收藏

1

2

3

下一页

上一篇: 关于正能量的名言

下一篇: 海子经典语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