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名人名言 > 蝉的名言

蝉名言

1.一腹清何甚,双翎薄更无。

唐·陆龟蒙《蝉》。腹清:古人认为蝉饮露而不食,故称“腹清”。何甚:没有什么比之更超过。翎:鸟翅和尾上的长羽毛,这里指蝉的翅膀。这两句大意是:蝉的肚腹何等清澈,一双翅膀薄得像不存在一样。诗人夸张地描述了蝉腹的清澈和双翅的透明,给读者展现了一副玲珑剔透的形象,满含着诗人的称颂和叹赏。

唐代农学家,文学家 陆龟蒙 《蝉》
2.清吟晓露叶,愁噪夕阳枝。

唐·刘禹锡《酬令狐相公新蝉见寄》。这两句大意是:早晨清亮地吟唱在沾着露水的绿叶之下,傍晚愁苦地噪鸣在洒着夕阳的树枝之上。诗人在清晨和傍晚不同时间的蝉鸣中,融入了自己的主观感受。清晨凉爽,露珠莹莹,诗人由此而感到蝉的鸣叫也是清丽悦耳的,像是在歌吟一样。夕阳西落时分,经过太阳一天的暴晒,天气已经很热,令人烦躁,而太阳却仍然在照射着,不减余威,诗人由此而觉得蝉的鸣叫也充满着愁苦烦躁,像是在杂乱地吵嚷。这种融主观感受于客观事物的描绘方法应借鉴。

唐代文学家 刘禹锡 《酬令狐相公新蝉见寄》
3.五更疏欲断,一树碧无情。

唐·李商隐《蝉》。这两句大意是:五更时分,悲鸣了一夜的蝉声稀疏下来,似乎已无力为继,但蝉栖身的高树却仍一片碧绿,对蝉的处境无动于衷。这是一首托物寓怀诗,借以表明诗人志行高洁,不遇于时,反映周围环境的冷酷,自己欲求助而无援。~两句不仅写出了蝉的感情、神韵。显示了高度的表现技巧,寄情寓怀也妙合无迹。

唐代诗人 李商隐 《蝉》
4.本以高难饱,徒劳恨费声。

唐·李商隐《蝉》。高:指蝉栖高树,暗喻自己的清高。难饱:蝉餐风饮露,故难以自饱,暗喻自己的贫困。恨费声:蝉声悲切,似在怨叹自己的处境,但也无人理会,实属白费、徒劳。这两句大意是:蝉因高洁而食不果腹,虽悲鸣寄恨而无人同情。咏物诗的特点是“体物为抄,功在密附”,意即在曲尽事物妙处的基础上来写人物的情思,做到形神俱似而又含蓄不露。李商隐的《蝉》实际是说自己为人清高,所以生活贫寒、潦倒,虽然向人陈情,希望得到他们帮助、引荐,最终却是徒劳。这首诗和虞世南的《蝉》、骆宾王的《狱中咏蝉》,都是托咏蝉以寄意的咏物诗的上乘之作,但由于三人的地位、遭遇、气质不同,虽然用的手法一样,却写出了各具个性、面貌迵异的艺术形象,成为唐代“咏蝉”诗的三绝。

唐代诗人 李商隐 《蝉》
5.齐梁及陈隋,众作等蝉噪。

唐·韩愈《荐士》。齐、梁、陈:指南朝的齐、梁、陈三代。隋:隋代。众作:指齐梁陈隋时代诗人们众多的诗作。蝉噪:知了嘈杂的鸣叫。这两句大意是:齐梁及陈隋时代的众多诗作,就像夏天知了嘈杂纷乱的鸣声。我国古典诗歌发展到齐梁时代,开始特别重视形式美,讲究声律,注重对仗,堆砌辞藻,雕琢字句,内容则空洞贫乏。这种情况一直持续到陈、隋乃至初唐,后世斥之为“六朝浮艳诗风”、“形式主义逆流”。韩愈这里把那些诗作比作“蝉噪”,认为成就低下,一无所取,表达了他鲜明的批判态度。可供批评六朝诗歌时引用。

唐代文学家 韩愈 《荐士》
6.蝉声集古寺,鸟影度寒塘。

唐·杜甫《和裴迪登新津寺寄王侍郎》。这两句大意是:秋蝉集居在古寺中的树上,发出凄切的哀鸣;寒鸟从池塘上空飞过,水面留下一瞥清冷的鸟影。蝉声鸟影,古寺寒塘,秋意浓重,景物堪伤。描写秋天的村野时,可以借鉴这种寒冷的意境。

唐代诗人 杜甫 《和裴迪登新津寺寄王侍郎》
7.饮露身何洁,吟风韵更长。

唐·戴叔伦《画蝉》。饮露:古人认为蝉“饮露而不食”。这两句大意是:宿风餐露何等高洁,对风吟唱韵致更长。诗人从蝉的饮露餐风而赞颂其清雅高洁,由蝉迎风而唱而赞颂其韵致悠长,从节操和风韵两个方面礼赞了蝉。从更深的意蕴上说,诗人是借咏蝉赞颂了品质高洁、独领风骚的贤人高士、志士仁人。咏蝉而又咏人,是这两句突出的特色。

唐代诗人 戴叔伦 《画蝉》
8.残暑蝉催尽,新秋雁带来。

唐·白居易《宴散》。这两句大意是:残存的暑热被夏蝉的鸣声全部催走,清凉的新秋被南归的鸿雁带了回来。夏去秋来,是自然界的规律,这里却说残暑是蝉鸣声送走的,新秋是被归雁带来的,十分形象而富有感情色彩。可用于表现夏秋之交季节的变换。

唐代诗人 白居易 《宴散》
9.轻身蔽数叶,哀鸣抱一枝。

隋·卢思道《听鸣蝉篇》。这两句大意是:轻轻地蔽身在几片树叶之下,抱定一个树枝哀鸣不止。诗句紧紧围绕“听”而写,正因为听到蝉鸣,而看不到蝉的身群,由此推想蝉定然是轻轻地隐蔽在几片树叶之下;由蝉鸣声的位置不变,而推想蝉定然是抱定一个树枝而哀鸣不已。诗虽两句,却由声及形,内涵丰富。

隋代诗人 卢思道 《听鸣蝉篇》
10.高蝉多远韵,茂树有余音。

宋·朱熹《南安道中》。这两句大意是:栖在高处的蝉多有悠远的声韵,茂密的树林中传出它们袅袅的余音。高则传远,障则婉转,诗人根据声音传播的这一规律,描绘了蝉处于不同地方的鸣声特点。高与茂相间,悠远与袅袅相和,给我们展现了一个优美的群蝉大合唱的旋律,有如身临其境一般。

南宋哲学家、教育家、诗人 朱熹 《南安道中》
11.风蝉断还续,枝间终夕噎。

宋·陆游《七月十一日雨后夜坐户外观月》。这两句大意是:随风飘来的蝉鸣声乍断还续,在树枝间整夜地喧噪。这是一个初秋雨后的夜晚,暑热尚未完全退去,诗人移坐户外纳凉观月,然而蝉却不停地鸣叫,声声聒耳,此落彼起,喧嚷终夕。诗句中表面上只写蝉鸣,实际却含蕴着诗人的情绪。诗人也许思绪满怀,借观月以遣情,然而蝉却毫不知趣,喧嚷打扰,使诗人思绪更乱。诗句写物见人,含蓄有味。

南宋爱国诗人 陆游 《七月十一日雨后夜坐户外观月》
12.意欲捕鸣蝉,忽然闭口立。

清·袁枚《所见》。这两句大意是:心里想捉住那树上鸣叫的“知了”,忽然闭嘴屏息,悄悄地站立起来。《所见》写一牧童骑在牛背上,信口唱着歌经过一片树林,“知了”的叫声立即诱发出牧童“意欲捕”的念头,为了不致惊飞“知了”,他立即停住歌声,跳下牛背,闭口静立,准备蹑手蹑脚地走近那可爱的小动物,两句诗把一个天真机灵的小牧童的心理状态,以及他捕“知了”时专注、神秘的神情,动作,都栩栩如生地表现出来了。诗人善于捕捉饶有情趣的生活场面,并且能惟妙惟肖地把它描写出来,很值得学习。

清代诗人 袁枚 《所见》
13.蝉噪林逾静,鸟鸣山更幽。

南朝·梁·王籍《入若耶溪》。两句大意是:听到蝉和鸟的鸣叫声,山林之中反而显得更加幽静。两句诗很有名,是以“动”写“静”的著名例句,其中蕴含着辩证的思想。为什么有“蝉噪”和“鸟鸣”,山林中反而显得更加幽静呢?这是与人声嘈杂的闹市相对而言的。正因为这里没有闹市中的人声嘈杂,所以蝉噪和鸟鸣之声才会分明可闻。由于这种反村手法运用得入情入理,因而常受到后人的赞赏和借鉴。

南朝梁诗人 王籍 《入若耶溪》
14.明月别枝惊鹊,清风半夜鸣蝉。

宋·辛弃疾《西江月》[明月别枝]。别枝:斜出的小枝。鸣蝉:使蝉鸣叫。这两句大意是:明月照眼,惊动了斜枝上的鹊儿;清风吹拂,使蝉在半夜叫了起来。鹊惊而显月明,蝉鸣而见风清,夜之清明幽静可见。这种以动写静的创造意境的手法,值得借鉴。经·小雅·大东》中有“维南有箕,不可以簸扬;维北有斗,不可以挹酒浆”的句子。箕宿形似簸箕,斗宿形似酒斗。此时天晴无雨,旱情严重,箕也无粮食可供簸扬,斗也无酒浆可以盛放,确乎徒有其名了。诗人写此夜景,意在“悯旱”,抒情婉曲。可用来形容天旱无雨的晴朗夜空,也可用来描写晴空如洗的夜色。

南宋爱国词人 辛弃疾 《西江月》
15.寒蝉凄切,对长亭晚,骤雨初歇。

宋·柳永《前霖铃》[寒蝉凄切]。寒蝉:深秋的蝉,鸣声低咽。长亭:古代驿路上十里设一长亭,五里设一短亭,供行人休息,也是进别的地方。这几句大意是:耳听着寒蝉凄切的叫声,面对着骤雨初歇时的长亭晚景。《雨霖铃》是一首别情词。~几句通过季节(寒秋)、时间(傍晚)、地点(选别的长亭)、气候(骤雨初停)、气氛(蝉声凄切)等一系列景物描写,为后面淋离尽致地抒写别情作了充分铺垫。一十“对”字,把抒情主人公引入了景物。一切景语皆情语,借景抒情,情景交融,是文学上常见的手法,~三句句句写景,句句舍情,是一幅绝佳的伤别图。

北宋词人 柳永 《前霖铃》

上一页

1

2

下一页

收藏

上一篇: 关于进取的名言

下一篇: 关于岁月的名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