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苏轼《送李公恕赴阙》比喻有志之士要有远大的抱负,不贪图安逸的生活。斩蛟蜃:典出《吕氏春秋》:“荆有饮飞,得宝剑于江干,渡中流,两蛟夹舟,饮飞拔剑,赴江,刺蛟杀之。”比喻壮志。
北宋文学家 苏轼 《送李公恕赴阙》宋·苏轼《初到黄州》。这两句大意是:可笑自己平生为糊口而忙.到老来事业变得更加荒唐。这是一首自嘲诗。苏轼是一个才华过人,自幼便“奋厉有当世志”的人,他在二十二岁时参加科举考试,荣登榜首,一鸣惊,受到皇帝和当朝重臣的赏识,认为他将来可作宰相,苏轼入仕,显然不是为了糊口。可是在当时的新旧党争中,苏轼却动辄得咎,先由朝官而放外任,四十四岁时竟因文字狱被拘乌台,几至丧命;出狱后又被贬黄州。名为团练副使,还被限令“不得签书公事”,形同流放。此时,苏轼已沉浮宦海二十余年,回顾平生,一事无成,所以说“自笑平生为口忙”。当时他正当四十五岁的盛年,并不算老,但因历尽坎坷。容颜和心境都显得苍老了。以宰相之才而成为囚徒逐客,岂不荒唐;这两句自嘲反映了苏轼困顿不堪的人生经历,也反映了他特有的乐观超脱的旷达胸襟。这里的“笑”既是旷达的笑,也是蕴含着辛酸和苦涩的笑。饱经沧桑而又壮志未酬的老人抒怀时,可以借鉴这种意境。
北宋文学家 苏轼 《初到黄州》宋·陆游《夜泊水村》。青:这里指黑色。这两句大意是:我誓以一身报国,不辞万死,而今呈现在人们面前却是不能转黑的斑自双鬓。这是陆游五十八岁闲居山阴时的作品,作者立志杀敌报国,万死不辞,可是朝廷却弃置不用,以至双鬓斑自,一事无成。这里前一句写壮志,音调高亢,气概豪迈;后一句写现状,音调低沉,意境悲凉。在壮和悲的对比映衬中,作者壮志未酬的悲愤心情得到了充分的抒发。
南宋爱国诗人 陆游 《夜泊水村》宋·陆游《夏夜大醉,醒后有感》。河汉:银河。关中:东自函谷关,西至陇关,二关之间谓关中。相当于今陕西省。这两句大意是:我要把天上的银河水倒来人间,将关中地带异族入侵者扬起的滚滚烟尘冲洗干净。这是淳熙三年(公元1176年)作者被调离前线以后写的诗。~两句以浪漫主义的笔法,写自己青年时期的壮志豪情。当时,作者年少气盛,“结交尽是英豪人”。他想象自己能奔走于天地之间,“动牛头”,“没鬼神”,引老银河水,净冼胡虏尘。这里既有奇特的想象,又没有脱离现实生活,可以称得上是现实主义与浪漫主义的结合。以这种方法、这种气势写壮志,更显得壮志凌云。
南宋爱国诗人 陆游 《夏夜大醉,醒后有感》宋·陆游《衰疾》。这两句大意是:百年的岁月有一半在饮酒中度过,一生的事业大略只保存在诗歌中。这是陆游晚年的作品.回顾平生。诗人心里充满了悲凉。陆游确实常常饮酒.那是他壮志难酬、借酒浇愁的表现,他对此曾作表白:“平生嗜酒不为味.聊欲醉中遗万事.酒醒客散独凄然,枕上屡挥忧国泪”(见《送范舍人还朝》)。陆游也确实是诗人.但他的素志是作一名驰骋疆场的“马上破贼手”,不愿意“吟诗长作寒螿鸣”。而现在,作者老病交加,雄心壮志尽付东流,“一生事业略存诗”,怎不使他感到辛酸!可以看到,在这两句貌似平静的诗句背后,激荡着作者起伏的心潮。梅尧臣主张诗歌应该“含不尽之意见于言外”,这两句就是明证。
南宋爱国诗人 陆游 《衰疾》宋·陆游《书愤二首》其二。鬼雄:鬼中的英雄。这两句大意是:报国的壮志没有随着年龄而衰老,身死之后还能作鬼中的英雄。写这首诗时,陆游七十三岁。闲居山阴已有七年。此时,他年老力衰,远离朝廷,一片孤忠,无人问津。但毕生未能实现的报国壮志却依旧在他胸中燃烧,诗人明知以七十余岁的高龄,再去驰骋疆场已不可能,于是寄希望于身后。设想死后能成为鬼雄来清除人间的妖孽。这种用浪漫主义笔法抒写的生死不渝的报国壮志,确实令人感动。但是,对于“死去元知万事空”(见《示儿》)的陆游来说,把报国壮志寄托于明知其“空”的身后,仍然是一种无可奈何之举,因此诗句在雄壮的笔调背后,仍带有悲凉的意味。
南宋爱国诗人 陆游 《书愤二首》宋·陆游《十一月四日风雨大作二首》其二。夜阑:夜深。阑,将尽。这两句大意是:深更半夜躺在床上听着风雨交加的声音,千军万马跨越冰河的北征景象闯进梦境来。这是这首七绝诗的后两句。这一夜风雨大作,陆游“僵卧孤村”,还念念不忘“为国戍轮台”。此时,急风吹雨的声响不断传入耳中,陆游边听边思,朦胧入睡。在作者耳中,那风雨交加的声音竟转化为铁马奔腾的声音,于是作者在梦境中见到了“铁马冰河”的北征景象,实现了“为国戍轮台”的壮志。这两句把现实和梦境结合起来,使卧、思、听、见(梦见)融为一体,将北征景象写得有声有色,显得十分壮观,读后给人以豪迈之感。但作者的报国壮志只能在梦境中实现,又使人感到余味悲凉。
南宋爱国诗人 陆游 《十一月四日风雨大作二首》宋·陆游《秋夜将晓出篱门迎凉有感》。河:黄河。仞:古时以八尺(一说七尺)为一仞。岳:指东岳泰山、西岳华山。摩天:天接触,形容很高。这两句大意是:万里黄河滚滚东流,奔腾入海;巍巍高山峥嵘雄峙,上接苍天。这是一首七绝的前两句,后两句是:“遗民泪尽胡尘里,南望王师又一年。”意思是祖国河山却在异族铁蹄的践踏之下,失去祖国的北方臣民空盼南宋军队收复失地,眼泪落尽,年复一年。此条通过对大好河山的描绘,寄寓了失地未收,壮志难酬的无限憾恨,表现了强烈的爱国主义热忱,成为祖国山可的颂歌。它所表现的山河壮丽的宏大气魄,今天写作时仍可借鉴。
南宋爱国诗人 陆游 《秋夜将晓出篱门迎凉有感》宋·陆游《黄州》。黄州:今胡北黄冈,位于长江中游,是三国争雄之地。这两句大意是:长江的浪涛声宣泄不尽英雄心中的怅恨,无私的天意使遍地草木都染上了秋色。这首诗写于公元一一七0年。陆游在一一六六年因支持张浚北伐被罢官,在家乡闲居四年。此时,他受命到僻远的夔州(在四川)担任通判,心中的抑郁可知。路过黄州时,诗人追念三国时的英雄人物,感慨自己年近半百,功业无成,写下了这首怀古伤今之作。句中的“英雄”语意双关,既指被长江巨浪淘尽的三国风流人物,更是自指。此时的陆游岁月蹉跎,壮志难酬,自然满腹怅恨;加上秋色满目,江声入耳,更增悲凉不平之气。作者以“天意无私”反村英雄有恨,以“草木秋”烘托人心悲,抒情效果很强。
南宋爱国诗人 陆游 《黄州》宋·陆游《长歌行》。哦(é俄):吟咏。寒螿(Jiāng江):寒蝉,鸣声低咽。这两句大意是:难道我这个马上破贼的能手,只能老是吟唱一些像寒蝉悲鸣一样的诗歌?爱国诗人陆游以抗金复国为己任,一直想驰骋疆场,“手枭逆贼”,收复旧京。但被投降派把持的南宋小朝廷却一直对他排斥打击,使他壮志难酬,抑郁终生。中年时期,他曾到过前线,有过短暂的军旅生活,自以为实现素志的时机巳到,但不久即被调离,杀敌报国的理想又成泡影。于是他在《长歌行》中发出了~的自嘲。正因为作者志在从军,不甘心在国难深重的时期作一个只能“纸上谈兵“的文人,才发出了这种不平之音。通过这个反问,我们可以看到作者沉痛、悲愤的心情。
南宋爱国诗人 陆游 《长歌行》汉·司马迁《史记·高祖本纪》。加:施加。这两句大意是:狂风冲天而起啊.使白云漫无飞扬,我满载统摄四海的盛威啊。回到了阔别已久的家乡。刘邦做了皇帝后,回到自己的故乡沛县,与父老子弟饮宴沛宫,酒酣之际赋下了这首著名的《大风歌》。~与下立“安得猛士兮守四方”一起,抒发了剂邦渴求贤士共守天下的壮志豪情.意境开阔豪迈,感情错综复杂,饱含自强不息的进取精神。在写作上用比兴手法,通过大风飞扬把抽象的皇威具体化,形象鲜明突出,今天写作仍可借鉴。
西汉史学家,思想家,文学家 司马迁 《史记·高祖本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