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司马迁《史记·项羽本纪》。彼:指秦始皇。本句大意是:他那煊赫的帝位是可以替代的啊。《史记》记载案始皇南巡时,项羽目睹了他不可一世的排场,非但不钦佩.反而说了~这样的话。此句脱口而出,不加掩饰.既表现了项羽的凌云壮志,又表现出人物的率直纯真,一句话六个字便塑造出项羽这个才气过人、英勇豪爽的少年英雄的形象。这种用个性化的语言表现人物性格的写作方法,也是今天写作应遵循的原则。另外值得注意的是此条后来意义扩大,常常用以表现乙可代甲。
西汉史学家,思想家,文学家 司马迁 《史记·项羽本纪》见三国·魏·曹操《步出夏门行·观沧海》。萧瑟:形容草木被秋风欢拂所发出的声音。洪波:巨大的波涛。这两句大意是:秋风飒飒作响,大海涌起了巨浪。这两句诗以简洁而健拔的笔触勾勒出秋风劲吹、海涛汹涌的壮阔景象。气势雄浑。可用来描写大海和抒发雄心壮怀。
东汉末年政治家、军事家、诗人 曹操 《步出夏门行·观沧海》唐·沈佺期《览镜》红颜:年轻人的红润脸色。
唐代诗人 沈佺期 《览镜》唐·杜甫《赠韦左丞丈济》。骥(ji计):千里马。这两句大意是:千里马虽老,壮志不衰.仍欲驰骋千里;饥饿的苍鹰时刻准备着,只待一声呼唤,就去搏击长空,冲向猎物。这两句在原诗中是作者表白自己虽穷困潦倒,但壮志仍存的。可用以表现有些人胸怀壮志,久而不衰.只待时来运转,发挥自己的作用。
唐代诗人 杜甫 《赠韦左丞丈济》唐·杜甫《剐赞上人》。出处:出仕和隐居,这两句大意是:彼此相看,都已衰老;无论是出仕作官,或是隐居民间,都应加倍努力。此二句是诗人与和尚赞七人分手时相互勉励的话,诗人认为:时光飞逝,我们虽已衰老,但仍应是“老骥伏枥,志在千里”(曹操《步出夏门行》),无论是入仕还是隐居江湖,都应努力。诗作充满了积极奋发的感情,可用以抒发暮年壮志。
唐代诗人 杜甫 《剐赞上人》晋·刘琨《重赠卢湛》。这两句大意是:哪料到经过千锤百炼的刚强性格,随着时间的流逝被消磨得如同绕指的柔丝一般!此条以比喻与对比手法,写壮志难酬的慨叹。通过不同时期的思想感情在特定时空中的表现,把诗人孜孜追求、终成幻化的惆怅、失意与对世事维艰的愤懑杂揉一体,情感错综复杂,诗风悲凉刚健,虽有自嘟之意,仍不失奋发之心。“百炼刚”与“绕指柔”的对比,既生动地表现了思想转变的全过程,又显得形象鲜明,富于质感,故而千古传诵。
西晋将领、音乐家、文学家 刘琨 《重赠卢湛》见唐·孟浩然《留别王侍御维》。当路:当权者。假:帮助。这两句大意是:当权的人谁肯帮助我呢?世上了解我的人太少啦。孟浩然经历坎坷,仕途失意,虽想积极用世,但苦于无人援引。~二句充满了愤懑之情,辛酸之泪。一个“谁”字,写出诗人深切体会到世态炎凉、人情如水的滋味,暗含当权者不肯推举自己出仕之意;一个“稀”字,既是抨击社会对自己不了解,不赏识,也是对挚友王维的肯定,从而抒发了知音难遇,壮志难酬的感慨。
唐代诗人 孟浩然 《留别王侍御维》见宋·王安石《骐骥在霜野》。枥:马槽。这两句大意是:骏马入槽后听到秋风呼啸,就悲鸣长嘶,还想到悠长的大道上去奔驰。是骏马,就应该奔驰在广阔的天地里,而被羁入枥,则是极大的悲哀。诗句传神地刻画出骏马不甘伏枥的壮心,强烈地传导出诗人作为一个政治家希望一展雄才的心态。
北宋政治家、文学家 王安石 《骐骥在霜野》见晋·陶渊明《杂诗十二首》其二。掷:抛弃。获:能够,骋。指实现壮志。这两句大意是:日月飞速抛弃世人而去,即使有远大志向,也没有驰骋壮志的机会。陶渊明生逢“真风告逝,大伪斯兴”的时代,到处存在着欺骗与虚伪,面对着世界,他“欲言无予和”,只能“挥杯劝孤影”,在隐逸与饮酒的孤独生括中以沉默的方式来回答。联想到自己少学琴书,游好六经,希望大济苍生的志向,更感到日月飞逝,岁月蹉跎,发出“有志不获骋”的感叹,这是压抑与不甘的心灵的躁动,是人的自我实现本能的流露。诗文质朴冲淡,感情十分强烈,别具一番风格。
东晋末期南朝宋初期诗人、文学家、辞赋家、散文家 陶渊明 《杂诗十二首》南朝·宋·鲍照《拟行路难十八首》其五。这两句大意是:面对餐桌上丰盛的佳肴却难以下咽,突然拨剑击在柱上,发出长长的叹息。此条极写诗人壮志难酬的愤慨。通过“不能食”、“拔剑”、“击柱”等连续的动作刻画,表现气愤郁积既久又无可奈何的思想感情,塑造出一个刚正不阿,峻逸傲世的诗人形象。感情突落天外,动作形象传神,语言跌宕顿挫,自然天成。后人评介表现手法时说他“起手无端而下,如黄河落天走东海”(《鲍参军集注》引沈确士语)。唐诗人多效法此种写法,如李白《行路难》“停杯投箸不能食,拔剑四顾心茫然”,就是从此中化出。这种火山爆发式的情感表现,写作时仍可借鉴。
南朝宋文学家 鲍照 《拟行路难十八首》宋·辛弃疾《西江月》[醉里且贪欢笑]。古人书:指前代流传下来的名著。著(zhuó著):同“着”。全无是处:完全没有正确之处,指当对的现实与古书中讲的道理完全不符。这两句大意是:近来才懂得古人书中所讲的道理,全无一点可信之处。这是作者针砭现实的激愤之语。辛弃疾素有抗金复国之志,出将入相之才。而南宋统治集团却奉行投降国策,政治黑暗,好佞当道,爱国志士横遭排斥,壮志难酬。辛弃疾在四十二岁时就被迫退隐,长期在乡间过着闲居的生活,这种遭遇使他痛心疾首,在这首《西江月》中发出了愤世嫉怡的慨叹。作者在这里所要否定的并不是“古人书”,而是与这些书上所说的“圣贤之道”完全背道而驰的黑暗现实。
南宋爱国词人 辛弃疾 《西江月》宋·陆游《诉衷情》[当年万里]。天山:在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境内,是汉、唐时的边疆,这里借指前线。沧洲:水滨之地,古时隐者所居。陆游晚年居住在绍兴镜潮边的三山。这两句大意是,谁能料到我这一辈子心在抗金前线,身却终老在水边。这是陆游晚年的作品,也是他对毕生遭遇的总结,下阙全文是:“胡未灭.鬓先秋,泪空流。~。’陆游一辈子都想抗金复国,驰骋疆场,可又一辈子受到扭降派的排斥打击,壮志未成,“身老沧洲”。如今“胡未灭,鬓先秋”,回顾平生,止不住老泪纵横。~是他对毕生遭遇的悲愤控诉,通过强烈的对比,宣泄了作者的满怀沉痛,满腔忠愤。
南宋爱国诗人 陆游 《诉衷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