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名人名言 > 法治的名言

法治名言

16.要自由,就必须生活在一个法制的土地上。 威·默里
17.寓人治于法治,更符合中国社会的实际情况。台湾交通大学教授、管理大师 曾仕强
18.自古乱亡之国,必先坏其法制,而后乱儿之。

宋·欧阳修《新五代史·王建立传》。这几句大意是:自古以来那些混乱衰亡的国家,都是维系秩序的法律制度首先崩溃,然后祸乱接踵而来。欧阳修著《五代史》时,有感于后汉郭威因一时喜怒而擅自更换大臣的史实,指出法制遭到玻坏,祸患必定随之而来,因为法制不存,必生偏阿;惩劝不明,风败俗浊;劳臣不赏,不可劝功;死士不赏,不可励勇。风俗败坏,民心生怨,将相不肯出力,祸乱还能不生吗?这几句说明法律是关系到国家存亡的大事,不可恃权易法,随心所欲。

北宋文学家,史学家 欧阳修 《新五代史·王建立传》
19.圣人为国也,观俗立法则治,察国事本则宜。战国时期政治家,思想家 商鞅 《商君书》
20.法律总是把全民的安全置于个人的安全之上。古罗马政治家 西塞罗
21.在暴力的喧嚣声中,法律的声音显得太微弱。 马略
22.治国无法则乱,守法而弗变则悖,悖乱不可以持国。

吕不韦《吕氏春秋·慎大览·察今》。悖(bèi备):混乱。持国:保持目家安定与繁荣。过几句大意是:治理国家投有一定的法制就会大乱,死守故法不知变革也会大乱,混乱动荡就不可能保持国家的安定与繁荣。《吕氏春秋·察今》强调了因时变法的重要性,说明古今时世不同,制订法令、政策当明察今天的形势,这样才有针对性和可行性。时代不同了,事物变化了,如政策法令不相应调整变化,仍以故法治国,没有不失败的。《察今》阐述的道理,至今不失其启迪、教育意义。

战国末期商人,政治家 吕不韦 《吕氏春秋·慎大览·察今》
23.人民应该为法律而战斗,就像为了城墙而战斗一样。古希腊哲学家 赫拉克利特
24.法律的基础有两个,而且只有两个……公平和实用。英国政治家 伯克
25.法律不能使人人平等,但是在法律面前人人是平等的。英国法学家 波洛克
26.守法度,有高出法度外之眼光;循法度,有超出法度外之道力。近代文学家、翻译家 林纾
27.法律是无私的,对谁都一视同仁。在每件事上,她都不徇私情。 托马斯
28.对个人来说,唯一的权力是良心;对人民来说,唯一的权力是法律。法国作家 雨果
29.天下之事,不难于立法,而难于法之必行;不难于听言,而难于言之必效。

明·张居正《请稽查章奏随事考成以修实政疏》。这几句大意是:天下的事情,制定法令并不困难,难的是认真切实地贯彻执行;听取群众意见也不算难,难的是让群众的意见实际生救。作为有经验的政冶家张居正,他深知有法必依的重要性和实行当中的困难。他前后当国十年,其时军政败坏,财政破产,危机严重。他在全国范围推行一条鞭法,改变赋税制度,使明政府财政有所改善,但因为政令难于完全贯彻,使他的改革受阻,不能全部生效。张居正~的经验之谈,值得后人深思。

明代政治家 张居正 《请稽查章奏随事考成以修实政疏》
30.法制不议,则民不相私;刑杀不赦,则民不偷于为善;爵禄毋假,则下不乱其上。

春秋·管仲《管子·法禁》。法制:法律制度。议:非议。偷:苟且,马虎,这里为“忽视”的意思。假:借。这几句大意是:法令制度不容非议,民众就不敢相互营私;刑罪不容宽赦,民众就不敢忽视为善;授爵赐禄的大权不借以送人,臣下就不会叛君犯上。《法禁》是讲立法行禁的。管子认为为了维护法制的严肃性和君主的权威性,法令一经颁布,就不允许说三道四私下非议;实行严刑峻法,不容宽贷,就使人不敢轻易干坏事。这些虽然都是为维护君权服务的,但对今天以法治国,进行法冶建没,仍有可借鉴之处。

春秋时期政治家,史称管子 管仲 《管子·法禁》

收藏

1

2

3

下一页

上一篇: 关于树的名言

下一篇: 左拉经典语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