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名人名言 > 战争的名言

战争名言

1.兵事以民为本。明代文学家、戏曲家 冯梦龙
2.有国家就有战争。英国政治家 伯克
3.国虽大,好战必亡。

春秋·司马穰苴《司马法·仁本》。这两句大意是:国家再富,好战必然灭亡。《司马法》为古兵书,相传是司马穰苴所写。此二句是说:国家再富,兵力再强,若穷兵黩武,则一定会灭亡。因为战争必然会毁掉大量的劳动成果,影响人们的正常生活,给人民带来无穷的苦难。因此人民是反对那些非正义的战争的,这便决定了好战者的必然命运——灭亡。此二句用语简洁,一语击中要害,用以说明好战必亡的道理,十分有力。

春秋末期军事家 司马穰苴 《司马法·仁本》
4.战争用伯也用黄金。古罗马诗人 奥维德
5.伏尸百万,流血漂卤。

汉·司马迁《史记·秦始皇本纪》。卤:通“橹”,大盾,这两句大意是:(太战之后,)倒下的尸体数以百万计,死者流出的鲜血可以把大盾牌漂浮起来。前句写战死者之多,后句写战死者之惨。作者用夸张之笔,极力形容战斗的酷烈,死伤的众多和战祸的酷烈,令人触目惊心。“流血漂卤”现在已成形容战祸之惨的常用成语。

西汉史学家,思想家,文学家 司马迁 《史记·秦始皇本纪》
6.忘战者危,极武者伤。

汉·李尤《弩铭》。这两句大意是:忘掉战争是危险的,必然带来祸患;过份重视武力,也台受到损伤。此二句从两个极端论述战争。作者认为:若忘记战争的危险,麻痹大意,势必给外敌造成可乘之机,随之而来的就是灾难;若过分迷信武力.动辄兵戎相见,则会加重人民的负担,也势必会给人民带来损伤。因此既要居安思危,常备不懈,又要尽量减步战事,使人民能休养生息,发展生产。可以此二句强调既不要忘掉战争,又不要迷信战争的思想。

东汉文史学家 李尤 《弩铭》
7.天下虽安,忘战必危。

春秋·司马穰苴《司马法·仁本》这两句大意是:天下虽已安定,但若忘记战争的可能,必酿成巨大的危险。《司马法》为古兵书,作者相传是司马穰苴所写。《史记·司马穰苴传》载:齐威王曾使大夫追论古之《司马兵法》。此二句认为:天下太平四方无事,人们自然容易产生麻痹思想和松懈情绪,看不到在相对稳定之中,潜伏着巨大的危险,以致放松守备,文恬武嬉。那时,敌人可能会乘虚而入,给国家和人民带来巨大的损失。可以此二句表达安不忘危的意识。

春秋末期军事家 司马穰苴 《司马法·仁本》
8.好战必亡,忘战必危。

春秋·司马穰苴《司马法》国家即使再大,爱好战争必然灭亡,天下即使安定,忘记战争必然危险。

春秋末期军事家 司马穰苴 《司马法》
9.抗兵相加,哀者胜矣。

春秋·老聃《老子》六十九章。抗兵:对抗的军队。加:施。哀者:充满悲愤心情的一方。这两句大意为:两国举兵相加,受侵略而怀着悲愤心情的一方将会获胜。此二句写出了老子的战争观。老子认为:反侵略的战争一定能获胜。他认为:两支对抗的军队相遇,受侵略的国家的战士们满怀着义愤,决心和敌人拼命,一夫拼命,万夫难当,这样的军队自然能获胜.成语“哀兵必胜”即出于此。此二句可用以说明被压迫、受欺凌而悲愤地奋起反抗的军队一定能打胜仗。

又称老聃、李耳,我国古代春秋后期伟大的哲学家和思想家、道家学派创始人 老子 《老子》
10.兵强胜人,人强胜天。 《逸周书》 《逸周书》
11.有平等就不会有战争。古代雅典政治家,立法者,诗人 梭伦
12.兵犹火也,不戢将自焚。

晋·陈寿《三国志·吴书·周瑜传》。戢(Jí急):收敛。这两句大意是:战争像烈火一般,该停止时不停止,必然自己烧死自己。此二句源于《左传·隐公四年》:“夫兵,犹火也,弗戢,将自焚也”发动战争给别国带来灾难,也给本国人民带米灾难。若当停不停,势必像玩火者一样自己烧死自己。以此二句强调好战者必亡,具有警戒意义。

西晋史学家 陈寿 《三国志·吴书·周瑜传》
13.政治的最终目的是战争。德国元首 纳粹党党魁 希特勒
14.所有的母亲都憎恨战争。古罗马诗人 贺拉斯
15.机在于应事,战在于治气。

战国·尉缭《尉缭子·十二陵》。机:机变。应事:适应各种事态的变化。治气:培养士气。这两句大意是:机变的使用在于适应各种事态的变化;战争的关键在于培养旺盛的士气。此二句重点在于“治气”。作者认为:机变的使用,在于使自己适应事态的变化;而能否获胜的关键,则在于士气的培养。因为战争的胜负,决定于士气的高低。可以此二句说明战争中“治气”的重要性。

战国时期军事家 尉缭 《尉缭子·十二陵》

收藏

1

2

3

4

下一页

上一篇: 关于相思的名言

下一篇: 关于快乐的名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