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解释】:意为新原理与旧形式格格不入,应用新形式表现新原理。“五四”以来,反其意而用之。比喻用旧的形式表现新的内容。【出处】:《新约·马太福音》第九章。耶稣说:“没有人把新酒装在旧皮袋里;若是这样,皮袋就裂开,酒漏出来,连皮袋也坏了。唯独把新酒装在新皮袋里,两样就都保全了。”
《新约·马太福音》 《新约·马太福音》见清·郑板桥《与江宾谷江禹九书》。本句大意是:学者应当建树自己的旗帜。郑板桥是一位有气节的封建士大夫,思想较为开放,敢于面对封建礼教而标新立异,不媚流俗。~正是他这种品质的表现。此口号在当时的时代背景下提出,十分难能可贵。中国的学者,历来囿于四书五经的樊篱,思不出经,非礼勿言,往往足少小而学一艺,皓首方穷一经,并且是亦步亦趋,以注解前贤之说为荣。郑板桥号召学者自树其帜,颇有点离经叛道的意味。然而正是这种离经叛道的言论,道出了为学应该创新的基本精神。
清代画家、书法家 郑板桥 《与江宾谷江禹九书》见唐·韩愈《答刘正夫书》。师:模仿,效法。这两句大意是:效法前人的文意,不模仿他的文辞。文学创作历来讲究创新。由于人们的认识或感情有很多共通或类似的地方,因此表达方式的创新就显得特别重要。虽然论述的遭道理、抒发的感情与前人相同或相近,但由于运用了崭新的语言,就会让人有耳目一新的感觉。可见~是个很重要的创作原则,尤其对于初学写作的青少年更是如此。本名句可供引用论述文学创作中语言风格创新的重要性。
唐代文学家 韩愈 《答刘正夫书》唐·李翱《答朱载言书》。师:师承,师徒相传,这里指沿袭。这两句大意是:文意和辞句都要创造,都不要沿袭前人。文学贵在独创。韩愈主张“师其意,不师其辞”,李翱的主张更为彻底。从强调创新来说,这个主张是正确的,但这不应该理解为排除文化遗产,正确地继承文化遗产还是必要的。
唐代思想家,文学家 李翱 《答朱载言书》战国·韩非《韩非子·五蠡》。期:向往。修古:远古之世。修:远。法:效法。常可:长久通行的办法。这两句大意是:不向往远古的制度,不效法过去常用的方法。这两句表选了韩非主张变革的进取精神。过去的制度和方法,虽然在以往是行之有效的,但那是根据过击的具体情况村制定的。社会不断发展,情况不断变化,要解决当世的问题,治理当今的社会,就不必一定按照过去的制度和方法去办。正确的作法应该是研讨当代的形势,从而采取合适的措施。如果头脑僵化,一味照搬过去的条条框框,而不思变革和创新,那是办不好事情的。这两句对我们当今的改革仍有借鉴意义。
战国末期哲学家 韩非 《韩非子·五蠡》宋·吕本中《〈江西诗社宗派图〉序》唯有千变万化而不盲目苟同,这样创作出来的作品才能创新而不随从。
南宋诗人,词人,道学家 吕本中 《〈江西诗社宗派图〉序》清·唐才常《各国种类考》尊新:崇尚新法。威:兴旺。
清末维新派领袖 唐才常 《各国种类考》清·戴延年《秋灯丛话·忠勇祠联》。饶:非常。别致:别具一格。这两句大意是:在旧的基础上创造新的,很有别具一格的意味。创新是文学艺术的生命,推陈出新正是一条创新的原则。“推陈”包括对旧知识、旧经验的继承,同时包含对旧东西的超越。在旧基础上的“出新”,不会成为无源之水,无本之木,在旧的基础上“出新”,是一种前进与发展,自有其独到之处,故曰“饶有别弦”。“推陈出新”一语,造语新颖,言简意丰,概括了艺术发展的一条重要规律,因而能至今沿用不衰,演成成语。
清代 戴延年 《秋灯丛话·忠勇祠联》唐·刘禹锡《问大钧赋》以坚持追求作为本体,以每天创新作为途径。即要有所追求创新。
唐代文学家 刘禹锡 《问大钧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