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名人名言 > 芭蕉的名言

芭蕉名言

1.炎热谁解唤清凉?扇影摇摇上竹窗。

宋·曾协《芭蕉》。解:理解,懂得。扇影:芭蕉叶片基部圆形,大如蒲扇,随风摇曳,其影如扇。这两句大意是:谁懂得在炎夏酷暑唤来清凉?是它摇着翠叶把扇影映上竹窗。在酷热的天气里,绿叶翠色总会给人们心理上一种清凉的感受,何况芭蕉叶形似扇,更会引起人们清风爽人的联想。所以诗人吟咏芭蕉时常常要联系到罗扇、清风、凉爽之类,既肖貌传神,又富于诗意,如杨万里《咏芭蕉》就有“绕身无数青罗扇,风不来时也自凉”之句。本诗用设问自答的方式写芭蕉似乎懂得人们怕热的心理,自觉地摇曳身影,给人们扇风送爽,召唤清凉。这种拟人手法增加了诗句表情达意的功能。

南宋诗人 曾协 《芭蕉》
2.冷烛无烟绿蜡干,芳心犹卷怯春寒。

唐·钱珝(xū许)《未展芭蕉》。冷烛:芭蕉未抽叶时,茎干挺立无旁叉,形状似烛。绿蜡:芭蕉绿色,“蜡”字是因它形状似烛而起的比喻。芳心犹卷:芭蕉新叶未吐,花心仍被包卷着,仿佛还怕春寒。这两句大意是:像挺立的绿色蜡烛无焰无烟,新叶未舒芳心犹卷好似害怕料峭春寒。芭蕉是多年生草本植物,因为它的叶翼开张,叶柄较长,颜色翠绿(也有黄绿色),所以诗文中常常写到它的芳姿。如蒋捷的名句“流光容易把人抛,红了樱桃,绿了芭蕉”就是一例。本诗转换角度,用比喻、拟人的手法写未展芭蕉的模样,构思新奇,生动传神。“冷烛无烟绿蜡干”曾被曹雪芹引用到《红楼梦》中(见第十八回)。

唐代诗人 钱珝 《未展芭蕉》
3.绕身无数青罗扇,风不来时也自凉。

宋·杨万里《咏芭蕉》。这两句大意是:绕身的翠叶就像无数青色的罗扇,即使没有风儿吹来,自己也感到凉爽。芭蕉原产亚热带,花白色,叶大如扇,环花茎而生,因此诗人产生了奇妙的联想。诗的全文是:“骨相玲珑透八窗,花头倒插紫荷香。~’,不仅写出了芭蕉的花姿、香气,而且巧于摹形,启人想象,诙谐幽默而富于意趣。

南宋诗人 杨万里 《咏芭蕉》
4.梅子留酸软齿牙,芭蕉分绿与窗纱。

宋·杨万里《闲居初夏午睡起》。这两句大意是:午睡初酲,嘴里还留着梅子的余酸,仿佛牙齿都软了;窗外芭蕉迎风婆娑,绿叶与绿窗互相掩映,仿佛把绿色分给了窗纱。“留”字不但写出梅子酸味之烈,还写出了梅子酸味之久:睡前以梅解醉,醒后仍齿有余酸。“分”字不但画出绿蕉和绿纱交相掩映的幽雅境界,还画出芭薰绰约摇曳的风姿。两句写出了初夏时梅子刚熟、芭蕉绽绿的特征,还表现了作者的闲适心境,无论写景、抒情都很传神。

南宋诗人 杨万里 《闲居初夏午睡起》
5.晓妆才罢试徘徊,罗袜轻移步绿苔。

明·夏寅《芭蕉美人》。芭蕉美人:即红蕉,又名美人蕉。晓妆:早晨的梳洗打扮。罗:质地稀疏的丝织品。这两句大意是:像一个晨妆初罢的美人儿,穿着薄薄的丝袜,轻轻移步在绿苔上徘徊。红蕉艳丽可爱,相传是美女变成,故有美人蕉之称。这首诗就从“美人”二字立意,运用拟人手法,以写人之笔写花。因红蕉花簇生茎顶,高出于绿叶之上,所以诗人把她想象成一个“晓妆才罢”的美人,轻轻移动纤足,在翠台(“绿苔”)上含情徘徊,其形其神,十分可爱。诗人忍不住动情地接着写道:“试向芭蕉问春讯,一缄芳菲为谁开?”意思是:试问芭蕉美人你的芳心属意于谁?打扮得如此楚楚动人,究竟为谁盛开?这就将美人蕉的姿态神韵传神地写了出来。可用以题咏红蕉。

明代官员 夏寅 《芭蕉美人》
6.流光容易把人抛,红了樱桃,绿了芭蕉。

宋·蒋捷《一剪梅》[一片春愁]。这几句大意是:流逝的时光容易把人的年华抛在后面,樱桃红了,芭蕉绿了。此三句写时间的流逝。“流光”句是说光阴似箭,逝者如斯,显得过于抽象,似在给人讲哲理,因而词人便以樱桃渐红,芭蕉转绿,形象地写出季节的推移。樱桃是一点点变红,芭蕉是一点点转绿,而青春、年华也正是在这渐红、转绿中消失,可谓别有情致。以此三句来形容晚春景致,感叹春光流逝,均十分恰切。

宋末元初隐士 蒋捷 《一剪梅》
7.一声梧叶一声秋,一点芭蕉一点愁,三更归梦三更后。

元·徐再思《水仙子·夜雨》。这几句大意是:一声梧叶落地,加重一层秋夜的凄凉;一点雨水滴在芭蕉叶上,增多了一分客子的忧伤;三更时分从归梦中醒来,三更以后就再也不能进入梦乡。这首小令是写客子夜雨所感。唐人诗云:“一叶落知天下秋”。临秋犹奔波于旅途,不得归家,难免产生种种愁思,何况是凄风苦雨之夜!夜半三更从归梦中醒来,听到梧叶落地添秋意,听到雨滴芭蕉增愁思,凄凉的秋夜,忧郁的心事,自然使他难以入睡了。作者在这里连用三个叠词、三个数量词组来表现自己的客愁与乡思,用渲染秋声来烘托秋思,一步一步推向高潮,这些描写方法我们都可以借鉴,也可化以描写夜思。

元代散曲作家 徐再思 《水仙子·夜雨》
8.芭蕉丛丛生,月照参差影,数叶大如墙,作我门之屏。

唐·姚合《芭蕉屏》。参差(cēncī):长短不齐的样子。屏:屏障,屏风。这几句大意是:芭蕉一丛丛地生长着,月光之下,影子长短不齐,数片芭蕉叶硕大如墙,可以当作我门前的屏风。芭蕉叶大如墙,是夸张:“作我门这屏”,是比喻,语言平易自然。可用来描写院中的芭蕉。

唐代诗人 姚合 《芭蕉屏》
9.窗前谁种芭蕉树,阴满中庭,阴满中庭,叶叶心心、舒卷有余情。

宋·李清照《添字丑奴儿》[窗前谁种]。阴:绿荫。这几句大意是:不知是何人在窗前种下的芭蕉树,现在已将绿荫酒满庭院,一丛丛绿叶舒卷自如,饶有情趣。语言自然流畅,唱叹有情,也有如芭蕉绿叶一样“舒卷有余情”。可用来描写芭蕉。

宋代女词人 李清照 《添字丑奴儿》
10.芭蕉得雨便欣然,终夜作声清更妍,细声巧学蝇触纸,大声锵若山落泉。

宋·杨万里《芭蕉雨》。欣然:欢快、高兴的样子。妍:美,这里指导声音悦耳动听。这几句大意是:芭蕉的翠叶遇到雨就分外高兴,整夜不停地弹奏出清越动听的乐音,轻声细响巧学飞蝇触到了窗纸,大声歌唱有如山泉倾泻铿锵轰鸣。诗人写芭蕉多写它绿润硕大的翠叶,给人的视觉以美的享受。杨万里写《芭蕉雨》则转换了审美角度,摈弃了视觉感官而调动听觉神经,他写夜雨打在芭蕉叶上发出悦耳的声音,而且随着小雨、大雨的变化,发出的乐声也迥然不同:时而如飞蝇碰到了窗棂纸,发出窸窣细响;时而如悬泉飞泻,激荡出铿锵的轰鸣。人们倾耳聆听,仿佛被带进一个美好的音乐境界,大有“大珠小珠落玉盘”之妙。用声音写芭蕉之美,角度新颖,能启发人的想象,不落俗套。

南宋诗人 杨万里 《芭蕉雨》
11.红了樱桃,绿了芭蕉,你走你的独木桥,我唱我的夕阳调,谁的孤独,像似把刀,杀了我的外婆桥,杀了我的念奴娇。原名李笛安,中国青春文学女作家 笛安

上一页

1

2

下一页

收藏

上一篇: 关于思念的名言

下一篇: 关于笔的名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