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翟灏《通俗编·卷一·俚语对句》。这是一句俚语,比喻假装同情被害者。这一俚语对句是;“鸭见砻(1ong龙)糠空欢喜,~。”猫是老鼠的天敌,老鼠是猫的猎物。老鼠已经成了猫的美餐佳肴腹中物,猫却又假惺惺地为老鼠的不幸而哭泣,当然是假慈假悲了。这句俚语和“黄鼠狼给鸡拜年——没操好心”一样,都是知名度、使用率很高的民间俚话,它生动而形象地说明一个道理,浅显易懂,因而千百年来活在人们的口头上。
清朝官员 翟灏 《通俗编·卷一·俚语对句》见清·黄景仁《鼠》。榖榖(gǔ鼓):犹呱呱,象声词,形容鼠的叫声。斐斐(fēi非):往来貌。过两句大意是:只见老鼠呼群勾党榖榖而叫,在烛影之下来往窜行。老鼠惯在黑暗中叫嚣窜行。诗句用“声榖榖”、“影斐斐”形象地描绘出这种特性。两组叠字,一绘声一绘形,极为恰切,使读者从声觉视觉中体会出这类鬼魅魍魉般的行为。而“呼群”“隔烛”等辞语,又透出鼠类的胆大妄为,令人厌恨。可用于写鼠的活动,或借以形容那些丑恶人物的鬼魅行为。
清代诗人 黄景仁 《鼠》唐·曹邺《官仓鼠》。官仓:官府的粮仓。这两句大意是:在官府的粮仓里,老鼠大得像斗,看到人开仓也不逃走。老鼠是人人厌恶的动物,故有“老鼠过街,人人喊打”之说;其处境如此,所以胆子也小,又有“胆小如鼠”之喻。可是官仓鼠却与众不同,一则硕大如斗,二则见人不走。为什么?就因为官仓里的粮食堆积如山,足够它们日日饱餐;盗窃这里的粮食也无人过问,所以无须怕人。作者抓住这两个特征刻画了官仓鼠的形象,并在诗的后两句发出了愤怒的责问:“健儿无粮百姓饥,谁遣朝朝入君口?”诗句告诉我们,战士在忍饥,百姓在挨饿,唯有官仓鼠得天独厚,享用不尽。这种局面是谁造成的?作者没有答复,却已不言而喻。实际上,这里的官仓鼠也是用来比喻那些吸吮民脂民膏的贪官污吏的,他们一个个肠肥脑满,有恃无恐。很明显,这首诗的目的不在谴责鼠类,而在讽刺反动统治者。
晚唐诗人 曹邺 《官仓鼠》唐·舒元舆《养狸述》。略不:毫不。畏忌:害怕。这几句大意是:(老鼠)常常大白天成群结队出来,虽然敲击拍打器物,大声喝斥吓唬它们,也毫不害怕。《养狸述》是一篇托物言志的杂文。作者用文学的形式,以老鼠喻宦官,以狸猫喻正人,表现了作者以正祛邪,消灭“鼠”患(喻指中唐时跋扈的藩镇,专权的宦官)的政治思想。~几句描写老鼠逞凶肆暴的情况,非常生动,可与柳宗元的《永某氏之鼠》参读。
唐代诗人 舒元舆 《养狸述》见柳宗元《三戒·永某氏之鼠》。累累:众多的样子。兼行:并行。窃啮(niè聂):偷啃东西。斗暴:咬架斗殴,逞凶肆暴。万状:各种各样。这几句大意是:(永州某人家里的老鼠)白天成群结队与人并行,夜间则偷啃东西,咬架斗殴,发出各种各样的声音。《三戒》是柳宗元寓言文学的代表作。作者根据他对生活的细致观察和深刻体验,在本文中成功地塑造了老鼠的艺术形象。托物寓意,深刻地揭露了封建社会中窃夺肆暴,胡作非为一类人物的丑态及其可悲命运,现实性和讽刺性都很强。~几句描写老鼠胆大妄为,日夜肆暴的情景,形象极为生动。
唐朝文学家 柳宗元 《三戒·永某氏之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