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经典语录 > 礼记经典语录

礼记经典语录

41.爱而知其恶,憎而知其善。
42.学然后知不足,教然后知困。

西汉·戴圣《礼记·学记》。困:不够。这两句大意是:学习之后才知道自己的知识不足.教书之后更感觉自己学识不够。这是儒家教育思想中一条很精辟的见解,其立足点在于强调实践对于人的学习具有积极的推动作用。人只有深入学一学,才知道自己知识的贫乏;只有亲自教一教,才知道自己还有许多不明白的知识。也就是说,人只有在实践中才会对自己作出较为准确的评价.才会认识自己的不足,从而更加努力地学习,由此而形成学习与实践互相作用的循环过程。此条立足于体验.表现出很强的“悟性”.带有华夏民族文化的浓重特点。

43.独学而无友,则孤陋而寡闻。

西汉·戴圣《礼记·学记》。孤陋寡闻:学识偏狭浅薄,见闻不广。这两句大意是:独自学习而没有朋友,就会学识浅薄,见闻不广。一个人再勤备,他所能读的书与掌握的知识也是有限的,因此,“独学”的方法是不可取的。治学的人应该以文会友,加强横向联系,互相交换信息,在这种信息的交流中,一方面可以获得许多自己不曾涉足的领域内的知识,扩大自己的见闻,同时也是一个整理、消化和运用自己固有知识的好方法.《礼记·学记》提出~的见解,为加强同道间的交往提供了理论依据,意义十分深远。同时,由于语句质朴真切,有劝谕告诫之意又让人不觉,因而接受起来很方便,这是此名句千古流传的秘密所在。

44.教也者,长善而救其失者也。

西汉·戴圣《礼记·学记》。长(zhang掌):增长。这里是发扬的意思。救:补救。本句大意是:教师,就是发扬人们的优点,并且补救他们各自缺点的人。《札记·学记》说:“人之学也,或失则多,或失则寡,或失则易,或失则止。此四者,心之莫同也。知其心,然后能救其失也。”意思是:人们的学习,有的缺点在于贪多,有的缺点在于学得太少.有的缺点在于学得太容曷,有的缺点在干遇到困难就停止。这四种却点,是由于各人心理因素的不同而造成的。只有了解学生的心理,然后才能补救他们的缺点。所以文章接着说:“~。“教师最了解学生的心理,故能发扬学生的长处而补救其缺点。这一段话充分肯定了教师在育人方面的特殊作用。

45.倒巨者其日久,痛甚者其愈迟。

西汉·戴圣《礼记·三年问》。创(chu6ng窗):伤口,愈:病好,这两句大意是:大的伤口愈合的日子要长,剧痛之病痊愈就会缓慢。经受巨大的创伤必须有一定时期才能恢复。经历大的波折或战乱需要有一个过程才能正常。可用于说明事物在发展过程中的某些象,提醒人们避免巨创剧痛。

46.见利不亏其义,见死不更其守。

西汉·戴圣《礼记·懦行》。守:操守,志节。这两句大意是不要见到财利就做有损于大义的事,宁可牺牲自己的生命,也决不改变自己的志节。在社会精神领域内,贵义贱利是我国占代正统的义利观。《论语·宪问》:“见利思义,见危授命”,刘向《新序·义勇》:“见利不动,临死不恐”,讲的都是这个道理。中国文化传统中这种强调精神价值,轻视物质利益的非功利性特点,使中国的政治精神有着明显曲伦理道德趋向,在特定条件下有助于人们克服物质的不足,振奋精神,执着追求一种高尚的理想。对进一传统观念应给历史的肯定。

47.君子乐得其道,小人乐得其欲。
48.君子不自大其事,不自尚其功。
49.恶言不出于口,忿言不反于身。
50.师也者,教之以事而喻诸德也。
51.仁者以财发身,不仁者以身发财。

西汉·戴圣《礼记·大学》有仁德的人用财富来发展、成就自身,没有仁德的人则利用自己的身心去聚敛财富。这是“发财”一词在中国古代典籍中的最早出处。东汉大儒郑玄将这句话注解为:“仁人有了财富则务于施与他人,以此来立身立名;不仁之人则将身心投入到敛财中去,以追求财富的积累。”如何处理仁德与财富的关系,是治国之道的一个重要内容。是“以财发身”还是“以身发财”,是判断“仁”与“不仁”的标准。为官者应当以自身道德的圆满为先,将财力用于完成自己的事业,而不应当利用自身的地位和权力,使自己沦为追逐财富的工具。

52.孝子之养也,乐其心,不违其志。
53.古之王者,建国君民,教学为先。
54.大德不官,大道不器,大信不约。
55.民之所好,好之;民之所恶,恶之。

西汉·戴圣《礼记·大学》。好(hào浩):喜爱。恶(wù悟):厌恶。这几句大意是:人民所喜爱的,就也喜爱,人民所厌恶的,就也厌恶。这几句主要是对统治者来说的。作为统治者,一言一行,特别是处理政事,制订政策,要合乎民意,喜人民之所喜,恶人民之所恶,与人民保持一致。

56.玉不琢,不成器。人不学,不知道。
57.戒慎乎其所不睹,恐惧乎其所不闻。
58.父之笃,兄弟睦,夫妻和,家之肥也。
59.善歌者使人继其声,善教者使人继其志。

西汉·戴圣《礼记·学记》。这两句大意是:擅长歌唱的人有能力让别人跟着他歌唱,善于教育的人有能力使别人继承他的心志。本名句运用打比方的方法,以善歌者为例引出善教者,提出了检验“善教”的尺度——教育对象能否“继其志”。阐发的道理有理有据,颇有层次,审视的角度也是客观的

60.莫见乎隐,莫显于微,放君子慎其独也。

西汉·戴圣《礼记·檀弓上》不要因为处在暗处,不要因为是细小的事情,只要是君子,即使是在独处无人注意时,对自己的行为也要谨慎不苟。

收藏

1

2

3

4

下一页

上一篇: 关于勤奋学习的名言

下一篇: 爱迪生经典语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