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张俞《蚕妇》。
罗绮:绸缎。这两句大意是:那些满身绫罗绸缎的人,却不是亲手养蚕的劳动者。
《蚕妇》诗全文是:“昨日入城市,归来泪满巾。~”。劳动者没有享用自己的劳动成果,剥削者却不劳而获,这是阶级社会中共同存在的不台理现象。作者在这里通过一个蚕妇之口,表选了对这种社会现象的愤慨。可用来表现旧社会人与人之间剥削与被剥削的关系。
下一句: 醉卧沙场君莫笑,古来征战几人回。
唐·韦应物《杂体五首》其三。罗:一种质地柔软有花纹的丝织品,此处指罗衣或罗裙。这两句大意是:美女春日里穿着漂亮的罗裙,上面绣着成双成对的鸳鸯鸟,这美丽的衣服,是贫寒的劳动妇女在深夜里制作出来的。原诗为:“~。心精烟雾色,指历千万绪。长安贵豪家,妖艳不可数。裁此百日功,唯将一朝舞。舞罢复裁新,岂思劳者苦。”其艺术构思与白居易《缭绫》相似。白诗中“织者何人衣者谁?越溪寒女汉宫姬”,其意与韦诗此二句略同,都是以贵族妇女的豪奢侈靡与劳动妇女的勤苦劳作相映衬,突出剥削者与被剥削者的对立关系。可用来反映旧社会的阶级关系,或者用来批评某些只知追求华丽服饰而不知社会财富来源于何处的女人。
唐代诗人 韦应物 《杂体五首》宋·梅尧臣《陶者》。陶:制作瓦器。这几句大意是:制瓦工人用光了门前的泥土去制作瓦器,可是自己的屋顶上却连一片瓦都没有。这首诗的后两句是:“十指不沾泥,鳞鳞居大厦。”诗歌反映劳动者无权享有自己的劳动果实、剥削者却坐享其成的不合理的社会现象,不是通过抽象说理,而是从现实生活中选取一个侧面,采用对比手法,构成一幅艺术画面,使形象性和鲜明性完善地统一起来。这是文学创作的成功经验。
北宋诗人 梅尧臣 《陶者》宋·梅尧臣《田家语》。里胥:乡里中担任公差的小吏。煎促:催促。这两句大意是:乡中小吏来敲我家的门,白无夜晚苦苦催逼煎熬。可用来描写旧社会农民被剥削的情形。
北宋诗人 梅尧臣 《田家语》见《孟子·滕文公上》。劳心者:从事脑力劳动的人。劳力者:从事体力劳动的人。这两句大意是:做脑力劳动的人统治人,做体力劳动的人被人统治。这里的“劳心者”,指的主要是统治阶级,而“劳力者”指的是从事生产的人民。这两句本义是说统治阶级和劳动人民地位不同,分工不同,劝导不同地位的人要各司其职,而主要又是劝导统治阶级负起“治人”的责任,其含有抬高统治阶级,睥睨劳动人民的思想。孟子这些话是反驳墨子学派中的许行主张人人应当自耕而食,自织而衣,国君和人民应当“并耕”的空想主义而说的。从原始公社制发展到奴隶制社会,有了体力和脑力劳动的分工,使少数人有时间从事科学、文化、治理等工作,这是奴隶社会的文化高出于原始公社制社会的文化的原因之一。孟子主张劳心和劳力的分工,应该说是进步的;而许行人为地否认这种分别,则是倒退的,也是不现实的。几千年来剥削阶级利用孟子这种社会观点,把~作为人剥削人的理论根据,说成劳动人民只能被人统治,使它长期起了反动的影响。
孟轲,战国时期思想家,教育家,儒家代表人物 孟子 《孟子·滕文公上》唐·罗隐《蜂》。这两句大意是:辛勤工作,采花酿蜜,到头来辛勤归于自己,甜蜜属于别人。这首咏蜂诗全诗是:“不论平地与山尖,无限风光尽被占。~。”前二句以矜夸的口吻,赞美蜜蜂无论平原或山巅,凡是百花盛开的地方都是它的领地,无限风光尽被它占有。后二句一跌,翻出正意,慨叹蜜蜂辛勤劳动的甜蜜成果不属于自己。~两句寓意深远,比喻劳动者终年辛苦,劳动果实却被不劳而获的剥削阶级所占有,在“为准辛苦为谁甜”的反问中,流露出作者的忧民之情和对剥削者的愤慨之意。
唐代诗人 罗隐 《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