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名人名言 > 剥削的名言

剥削名言

1.春罗双鸳鸯,出自寒夜女。

唐·韦应物《杂体五首》其三。罗:一种质地柔软有花纹的丝织品,此处指罗衣或罗裙。这两句大意是:美女春日里穿着漂亮的罗裙,上面绣着成双成对的鸳鸯鸟,这美丽的衣服,是贫寒的劳动妇女在深夜里制作出来的。原诗为:“~。心精烟雾色,指历千万绪。长安贵豪家,妖艳不可数。裁此百日功,唯将一朝舞。舞罢复裁新,岂思劳者苦。”其艺术构思与白居易《缭绫》相似。白诗中“织者何人衣者谁?越溪寒女汉宫姬”,其意与韦诗此二句略同,都是以贵族妇女的豪奢侈靡与劳动妇女的勤苦劳作相映衬,突出剥削者与被剥削者的对立关系。可用来反映旧社会的阶级关系,或者用来批评某些只知追求华丽服饰而不知社会财富来源于何处的女人。

唐代诗人 韦应物 《杂体五首》
2.遍身罗绮者,不是养蚕人。

宋·张俞《蚕妇》。罗绮:绸缎。这两句大意是:那些满身绫罗绸缎的人,却不是亲手养蚕的劳动者。《蚕妇》诗全文是:“昨日入城市,归来泪满巾。~”。劳动者没有享用自己的劳动成果,剥削者却不劳而获,这是阶级社会中共同存在的不台理现象。作者在这里通过一个蚕妇之口,表选了对这种社会现象的愤慨。可用来表现旧社会人与人之间剥削与被剥削的关系。

北宋文学家 张俞 《蚕妇》
3.里胥扣我门,日夕苦煎促。

宋·梅尧臣《田家语》。里胥:乡里中担任公差的小吏。煎促:催促。这两句大意是:乡中小吏来敲我家的门,白无夜晚苦苦催逼煎熬。可用来描写旧社会农民被剥削的情形。

北宋诗人 梅尧臣 《田家语》
4.陶尽门前土,屋上先片瓦。

宋·梅尧臣《陶者》。陶:制作瓦器。这几句大意是:制瓦工人用光了门前的泥土去制作瓦器,可是自己的屋顶上却连一片瓦都没有。这首诗的后两句是:“十指不沾泥,鳞鳞居大厦。”诗歌反映劳动者无权享有自己的劳动果实、剥削者却坐享其成的不合理的社会现象,不是通过抽象说理,而是从现实生活中选取一个侧面,采用对比手法,构成一幅艺术画面,使形象性和鲜明性完善地统一起来。这是文学创作的成功经验。

北宋诗人 梅尧臣 《陶者》
5.劳心者治人,劳力者治于人。

见《孟子·滕文公上》。劳心者:从事脑力劳动的人。劳力者:从事体力劳动的人。这两句大意是:做脑力劳动的人统治人,做体力劳动的人被人统治。这里的“劳心者”,指的主要是统治阶级,而“劳力者”指的是从事生产的人民。这两句本义是说统治阶级和劳动人民地位不同,分工不同,劝导不同地位的人要各司其职,而主要又是劝导统治阶级负起“治人”的责任,其含有抬高统治阶级,睥睨劳动人民的思想。孟子这些话是反驳墨子学派中的许行主张人人应当自耕而食,自织而衣,国君和人民应当“并耕”的空想主义而说的。从原始公社制发展到奴隶制社会,有了体力和脑力劳动的分工,使少数人有时间从事科学、文化、治理等工作,这是奴隶社会的文化高出于原始公社制社会的文化的原因之一。孟子主张劳心和劳力的分工,应该说是进步的;而许行人为地否认这种分别,则是倒退的,也是不现实的。几千年来剥削阶级利用孟子这种社会观点,把~作为人剥削人的理论根据,说成劳动人民只能被人统治,使它长期起了反动的影响。

孟轲,战国时期思想家,教育家,儒家代表人物 孟子 《孟子·滕文公上》
6.采得百花成蜜后,为谁辛苦为谁甜。

唐·罗隐《蜂》。这两句大意是:辛勤工作,采花酿蜜,到头来辛勤归于自己,甜蜜属于别人。这首咏蜂诗全诗是:“不论平地与山尖,无限风光尽被占。~。”前二句以矜夸的口吻,赞美蜜蜂无论平原或山巅,凡是百花盛开的地方都是它的领地,无限风光尽被它占有。后二句一跌,翻出正意,慨叹蜜蜂辛勤劳动的甜蜜成果不属于自己。~两句寓意深远,比喻劳动者终年辛苦,劳动果实却被不劳而获的剥削阶级所占有,在“为准辛苦为谁甜”的反问中,流露出作者的忧民之情和对剥削者的愤慨之意。

唐代诗人 罗隐 《蜂》
7.平行地剥削劳动力,是资本的首要的人权。德国哲学家 马克思
8.硕鼠硕鼠,无食我黍;三岁贯女,莫我肯顾。

《诗经·硕鼠》。硕鼠:大老鼠。无:不要。黍:谷的一种,此泛指粮食。三岁:多年,长时间。贯:侍奉。女:同“妆”。莫我肯顾:即莫肯顾我。过几句大意是:大老鼠呀大老鼠,不要再吃我们的粮食!多年来白白地侍奉你,我的死活你可从来不顾。这是一首讽刺剥削者不劳而获、坑害人民的诗,表现了先民们对这些人的憎恶与痛恨。老鼠是公认的有百害而无一利的坏家伙,古今皆然。《诗经》最先把这种害人精写进文学作品里来,从此开了以老鼠喻贪官、恶人、剥削者的先河,后世写老鼠的文学作品比比皆是。本诗中尽管只出现喻体(硕鼠),未显露本体(剥削者),但读者完全可以根据二者极其相似的本质特点(不劳而食,贪得无厌)进行连类推想。这样的比喻贴切生动,词浅意深,讽刺性很强。

我国第一部诗歌总集 《诗经》 《诗经·硕鼠》
9.春种一粒粟,秋收万颗子。四海无闲田,农夫犹饿死。

唐·李绅《悯农二首》其一。这两句大意是:到处都没有一片闲空的田地,农民还是饿死。这是为人传诵的名句,全诗是:“春种一粒粟,秋收万颗子。~”。诗人采用强烈对比的手法,反映了封建社会中极端不合理的社会现实,产生怵目惊心的艺术效果。可用于表现旧社会残酷的阶级剥削和尖锐的阶级对立。

唐代诗人 李绅 《悯农二首》
10.天之道,损有余而补不足;人之道则不然,损不足以奉有余。

春秋·老聃《老子》第七十七章。天之道:自然界的规律。损:减少。人之道:人类社会的处事原则。奉:奉献,供奉。这几句大意是:自然界的规律是减少有余的而补充不足的;人类社会的处事原则却不是这样,而是减少不足的去供奉有余的。作者用自然和人类作参照对比,意在说明“天道”公平而“人道”不公。后世常以“损不足以奉有余”说明富人、有产者对穷人、无产者的残酷剥削和压榨。

又称老聃、李耳,我国古代春秋后期伟大的哲学家和思想家、道家学派创始人 老子 《老子》
11.去征服剥削掠夺乃至消灭劣等民族,乃是我无可推卸的职责与特权。德国元首 纳粹党党魁 希特勒
12.道德能帮助人类社会升到更高的水平,使人类社会摆脱劳动剥削制。 列宁
13.它用公开的、无耻的、直接的、露骨的剥削代替了由宗教幻想和政治幻想掩盖着的剥削。 《共产党宣言》 《共产党宣言》
14.社会主义的本质,是解放生产力,发展生产力,消灭剥削,消除两极分化,最终达到共同富裕。 邓小平
15.只要存在着市场经济,只要还保持着货币权力和资本力量,世界上任何法律也无力消灭不平等和剥削。 列宁

上一页

1

2

下一页

收藏

上一篇: 关于善的名言

下一篇: 关于心的名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