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1.野心、贪婪、自爱、虚荣、友谊、慷慨、公共精神:这些在不同程度上掺杂在一起而遍布社会的情感,自有史以来一直是所有行动和事业的动因。它们已为人类所注视。18世纪英国哲学家 历史学家 休谟 《人性论》
32.昔人曰:“饥寒痛痒,此我独觉,虽父母不能代也。衰老病死,此我独当,虽妻子不能代也。自爱自全之道,不自留心,将谁赖我?”此语警惕,足为养生者圭臬,谓非得个中三昧而能语此乎?清末民初的中医药学者,传说活了274岁 李庆远 《养生自述》
33.那种“只知自爱却不知爱人的人”,最终总是没有好结局的。虽然他们时时在谋算怎样为了自己而牺牲别人,而命运之神却常常使他们自己,最终也成为自己的牺牲品。纵使人再善于为自己打算,却毕竟不能捆缚住命运之神的翅膀呵。英国文艺复兴时期作家,哲学家 培根 《论自私》
34.原则上,应让我自己的自我像他人一样成为我自己爱的对象。对自己的生命、幸福、成长和自由的肯定,根植于他自己爱的能力,即关怀、尊重、责任和知识之中。假如一个人具有爱的能力,那他也会爱他自身;假如他只爱他人,那他根本就没有爱的能力。德国精神病学家 弗洛姆 《自私、自爱和自利》
35.原谅他人的错误,不一定全是美德。漠视自己的错误,倒是一种最不负责的释放。过分为己,是为自私自利。完全舍我,也是虐待了一个生灵——自己。自怜、自恋、自苦、自负、自轻、自弃、自伤、自恨、自利、自私、自顾、自反、自欺加自杀,都是因为自己。自用、自在、自行、自助、自足、自信、自律、自爱、自得、自觉、自新、自卫、自由和自然,也都仍是出于自己。自己是什么?自己是谁?自己是自己的吗?台湾女作家,原名陈懋平 三毛 《自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