见宋·陆游《书愤》。楼船:高大的战舰。瓜洲渡:瓜洲镇的渡口。瓜洲在长江北岸,与镇江斜相对峙,是南宋江防要地。铁马:披着铁甲的战马。大散关:在陕西宝鸡西南,是南宋与金西部的边界。这两句大意是:高大的战舰冒着夜雪从瓜洲渡北上,披甲的战马迎着秋风由大散关挺进。写这首诗时,陆游已是六十二岁的老人,罢官退居江阴已有六年。这首诗写他壮志未酬的满腔悲愤。年轻时,作者涉世未深,不了解抗金复国的艰难,仿佛北伐易如反掌,中原唾手可得,所以他“北望中原气如山”。~两句以形象化的语言抒写这种豪气。他想象浩浩荡荡的北伐队伍会从瓜洲渡、大散关两路进军,水路进军定于夜雪纷飞之时,以示奇袭;陆路出师选择秋风劲吹之际.以示盛壮。“楼船”“铁马”,更是球陆两军必有的战备。这两句各以三个名词构成工整的对仗,以典型的时间、典型的地点、典型的战备描绘出一幅浩浩荡荡的出师图,语言十分凝练,两句中没有一个动词,而威武雄壮的进军场面如在目前,作者早年的雄心壮志也得到了淋漓尽致的抒发。
南宋爱国诗人 陆游 《书愤》汉·刘彻《秋风辞》。这两句大意是:秋风起了啊,白云在天上飘飞;草木枯黄凋落了啊,鸿雁开始南归。这两句语言朴实自然,形象却很鲜明,境界也很开阔,不仅描绘出秋天的自然景物,而且有一种萧条冷落的气氛。可用于表现初秋景象。
汉王朝第7位天子 刘彻 《秋风辞》唐·李白《子夜吴歌·秋歌》。捣衣:妇女把衣服或布帛放在砧石上,用棒槌把它捣平。玉关:玉门关。这几句大意是:在秋月朗照下的长安,传来千家万户捣衣的声音;那摧折草木的萧瑟秋风,却总也吹不断怀念玉门关外的丈夫的相思之情。前二句实写眼前景物,秋月秋声,声色撩人,既是景语又是情语;后二句虚写心中深情,意浓情长,秋风难断,是情语也是景语。四句把思妇念远的心绪生动地描摹出来,故王夫之赞曰:“前四句是天壤间生成好句,被太白拾得。”诗的最后二句是“何日平胡虏,良人罢远征?”
唐代诗人 李白 《子夜吴歌·秋歌》唐·卢纶《山中咏古木》。萧索:萧条,冷落。复:又加。拥:抱。断蓬:离根的蓬草。这几句大意是:在秋夜的风雨之中,高大的古木已经显得萧条冷清,枯叶纷纷坠落在竹丛间瑟瑟有声,离根的蓬草正簇拥着裸露在地面的斜根。夜雨、秋风、坠叶、断蓬,都是为了渲染“萧索”“高木”的形象。可用来描写秋风秋雨中高大的古树。
唐代诗人 卢纶 《山中咏古木》见虞世南《蝉》。垂緌(ruí蕤):下垂的帽带,这里指蝉的触须很像士大夫们下垂的冠缨。饮清露:古人认为蝉生性高洁,居高饮露。流响:长鸣的声音。这两句大意是:触须像冠缨般下垂,在高处饮着清凉的露水;那响亮的长鸣声,从稀疏的桐叶中传来。这是唐人最早的一首咏蝉诗。全诗是:“~。居高声自远,非是藉秋风”。作者用传统的比兴手法,前两句写蝉的形状、食性与声音,借以比有身分的、高标逸韵的人。后两句写蝉声远扬,不藉秋风,借以比贤德之人自然声名远播,并不需要外在的凭藉。这是咏蝉,也是对人的品格美的赞颂,个中也带有自况的意味。学习比兴寄托,可从中悟出些道理。
唐代诗人 虞世南 《蝉》宋·欧阳修《秋声赋》。渐沥(xīlì西历):细雨声。萧飒(sà萨):风声。砰湃(pēngpài抨派):波涛声,砰通“澎”。这几句大意是:起初是浙沥萧飒犹如细雨凄风的声响,忽然间奔腾澎湃,如同波涛在深夜咆哮,又如狂风暴雨骤然袭来。由风而引起的秋声,无形无影,难以触摸。作者通过形象的比喻,把秋声初至到秋声大作的变化生动地描绘出来,使之具体化、形象化,变为可感的东西,从中也可以察知秋风由初起到劲吹的发展变化。
北宋文学家,史学家 欧阳修 《秋声赋》宋·孔平仲《荆林馆》。森然:树木繁密的样子。驿庭:驿站的庭院。繁阴:浓密的阴影。凌乱:杂乱,无条理。这几句大意是:古树繁密,长满了驿站的庭院,浓浓的阴影在明亮的月光下显得杂乱;古树的千枝万叶在秋风中搅成一片秋声,能有谁来把它们拘管?森然古木在秋风中晃动,既凌乱了月影,又发出凄凉的秋声,搅扰得羁旅之人难以入眠,故诗人想象有谁能“拘管”一下它们,艺术构思颇为新颖。可用来描写秋天的参天古树。
北宋诗人 孔平仲 《荆林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