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名人名言 > 相思之苦的名言

相思之苦名言

1.一日不见,如隔三秋。

《诗·王风·采葛》:“彼采葛兮,一日不见,如三月兮!彼采萧兮,一日不见,如三秋 兮! 彼采艾兮,一日不见,如三岁兮!”一天不见,就好像过了三个季度。形容思念的心情非常迫切。 (常用来形容情人之间相思之切,也可用于形容朋友之间的思念之情。)三秋:指三个季节.

《诗经》
2.欲黄昏,雨打梨花深闭门。

宋·李重元《忆王孙》[萋萋芳草]。这两句大意是:已是黄昏将临的时分,暮雨拍打着梨花,深深的庭院紧闭着重门。这是一首思妇怀人词。昏黄的天色,深闭的重门,造成了一种压抑、沉闷的氛围;拍打着梨花的雨声,更透露出一般凄凉的意味,好像拍打在人的心上。作者通过这种环境描绘,深切地抒发了思妇的愁苦之情。整首词到此句结束,这种以景为情的结尾,达到了言有尽而意无穷的境界。这两向可用以描摹压抑、沉寂的氛围,其以景达情的艺术手法更值得学习。

宋代文人 李重元 《忆王孙》
3.欲寄征衣问消息,居廷城外又移军。

唐·张仲素《秋闺思二首》其二。居延:地名,汉末设县,在今甘肃省张掖县西北。这两句大意是:闻鸿声想到寄征衣,但又不知该寄到哪里?只好托征鸿雁探问消息。原说征人驻守居延城,谁想到军队又已转移。这首诗全文是:“秋天一夜静无云,断续鸿声到晓闻。~。”从闻鸿寄衣,见思妇对征人的体贴;“欲寄”先问,知征人的居无定所;“居延城外”,可见戍边的遥远;而“又移军”的“又”字,说明调动的频繁;又移军“移“往何处?还不得而知。如此回环曲折,将思妇愁怨之情细致地表现出来。清人潘德舆说:“诗有一字决曰‘厚’。偶咏唐人……‘~’便觉其深曲有味。”

唐代诗人 张仲素 《秋闺思二首》
4.铁衣远戍辛勤久,玉箸应啼别离后。

唐·高适《燕歌行》。铁衣:铁甲制成的战衣,此代指征人。玉箸:玉筷子,比喻连续不断的晶莹泪珠,此代指思妇。这两句大意是:自从征人辛勤远戍,长久未归,思妇就没有停止过落泪。写两地离情和久戍之苦,起到了深化主题的作用。诗的后两句是:“少妇城南欲断肠,征人蓟北空回首。”

唐代边塞诗人 高适 《燕歌行》
5.残灯明灭枕头欹,谙尽孤眠滋味。都来此事,眉间心上,无计相回避。

宋·范仲淹《御街行》[纷纷坠叶]。欹(qī七):歪斜。谙(ān):熟悉。都来:算来。这几句大意是:残灯闪烁,枕头歪斜,尝尽了孤眠滋味。算来这相思之苦,积聚在眉头,凝结在心间,实在没有办法可以回避。范仲淹长期仕宦在外,有时还远在边塞,思乡念远之情,在所难免。他的《渔家傲》流露了“浊酒一杯家万里,燕然未勒归无计”的多愁,《苏幕遮》、《御街行》更是直抒离情。这几句写自己夜不能寐,辗转反侧,弄得枕头都歪斜了,只有一盏昏暗的孤灯,陪伴着他独宿孤眠。此时,他愁锁双眉,痛彻心肺,想回避这相思之苦,却无计能免。几句中有孤眠之状,有愁苦之容,有揪心之痛,把“无计相回避”的相思意刻画得淋漓尽致。

北宋政治家,文学家 范仲淹 《御街行》
6.芳客别后,水遥山远,何计凭鳞翼!想绣阁深沉,争知憔悴损、天涯行客。

宋·柳永《倾杯》[鹜落霜洲]。芳容:指女子美丽的容颜。鳞翼:鳞指鲤鱼,翼指鸿雁,古代有鲤鱼和雁足可以传书的传说。何计:即无法。争:怎。行客:游子。这几句大意是:自从别了你的芳容,山水遥远,有什么法子和你通音信?想你在深深的绣楼里,怎会知道相思把我这天边游子摧残得容颜憔悴!这首词是作者宦游途中伤远怀人之作,他所怀念的,是深闺中的意中人。这几句先写自己对对方的思念:自从分别以后,“水遥山远”,音讯不通,虽有万种愁绪,却无计诉相思;然后设想对方未必理解自己的处境:也许,你正在埋怨我一去无消息?也许,你正在怀疑我另有新欢?唉!你在那深沉的绣阁中,怎么知道我这天涯行客的风霜之苦,怎么知道我正为思念你而憔悴不堪啊!从对方写起是古诗词中常用的笔法,一般都是推己及人,写双方心心相印,息息相通;这首词却转换角度,设想自己所爱的人未必理解自己,这就使相思之情更苦,词的意境也更加悲凉。

北宋词人 柳永 《倾杯》

上一页

1

2

下一页

收藏

上一篇: 关于春天的名言

下一篇: 关于成长的名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