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尚书·泰哲》下。树:建立。滋:滋长。本:根本,指根除。这两句大意是:培养高尚的品德,一定要不断地进行;清除邪恶的东西,必须从根本上铲尽。培养高尚的品德,应循序渐进,潜移默化,不断提高;铲除邪恶必须雷厉风行,果断坚决,除恶务尽。“除恶务尽”已成成语,说明打击邪恶势力,清除坏人坏事,务必干净、彻底,力争从根本上消灭之。
《尚书》 《尚书·泰哲》唐·杜甫《将赴成都草堂,途中有作,先寄严郑公五首》其四。新松:作者新栽的小松树。恶竹:乱生的竹子。这两句大意是:恨不得新栽的小松能迅速长成千尺高树,而对那到处侵蔓的恶竹,有万竿也须芟除。由于徐知道据成都叛乱,杜甫曾一度离开成都草堂,避难于梓州、阆州等地。后严武再为成都尹兼剑南节度使,信邀杜甫,诗人遂重返成都,于途中作此诗。这两句是诗人设想回成都后整理草堂之事。诗人喜爱亲手种的新松,希望它快快成长,是因为新松峻秀挺拔,不随时态而变;痛恨恶竹,是因为它随乱而生,到处侵蔓。两句虽写自然环境,却给人以启迪和联想。乱世之岁,匡时济世之才难为世用,而各种恶势力却竞相表演,诗人怎不感慨万分!“恨不”、“应须”四字,深深交织着诗人对世事的鲜明爱憎,含寓扶善锄恶之意,感情十分强烈。以物喻人,以物事喻世事,是这两句突出的特点。遣词造句的恰当,表现情感的准确鲜明,也属难能可贵,这些都应学习。后人多用这两句表达对客观事物的爱憎之情,也常用以表示对新人新事应大力扶持,望其茁壮成长,迅速成材,而对坏人坏事则应疾恶如仇,除恶务尽,决不心慈手软。
唐代诗人 杜甫 《将赴成都草堂,途中有作,先寄严郑公五首》宋·苏轼《续欧阳子朋党论》。这几句大意是:受了伤的蛇和老虎,性情更加暴戾,伤害人就更加众多。这几句以生动的比喻,说明除恶务尽的重要。捕蛇打虎时,若是伤而未毙,它们就会以十倍的仇恨,百倍的疯狂向你反扑。对于敌人也是如此。若一时心慈手软,除恶不尽,对方一旦得势,便会以更为凶猛的手段对付人民。
北宋文学家 苏轼 《续欧阳子朋党论》春秋·管仲《管子·明法解》。这两句大意是:杂草不清除去,就损害庄稼的生长;强盗窃贼不消灭掉,良民就不得安生。欧阳修《祭丁学士文》说:“善恶之殊,如火与水不能相容”,可作这几句的注解。有杂草梯稗。一定会影响禾谷的生长;有奸宄盗贼,人民又怎能安居乐业?水火不能相容,草稗禾谷不能共生。盗贼良民无法共处。因此,农夫要除草以保护禾谷,政府应铲除盗贼以保护人民。可以此几句说明邪恶必除、除恶务尽的道理。
春秋时期政治家,史称管子 管仲 《管子·明法解》>战国·商鞅《商君书·开塞》。胜:任,执行。务:任务。本:根本。这两句大意是:执法的任务莫急于杜绝奸邪,杜绝奸邪的根本莫过于严刑峻法。~二句表现了法家严刑峻法的思想,作者认为,到了战国时代,只有法治才是行得通的政治道路。法治的基本精神是多刑少赏。执法的首要任务是铲除奸宄邪恶之辈,稳定社会秩序,使人民能安居乐业,消除一切动乱的隐患。要铲除奸宄邪恶,最好的方法是严刑峻法,使恶人望而生畏,闻而胆怯,使犯法的恶人受到法律的严肃处理。这样,社会秩序自然会好。可以此二句说明执法从严、除恶务尽的重要。
战国时期政治家,思想家 商鞅 《商君书·开塞》战国·尸佼《尸子·恕》。耨(nòu):锄草。这几句大意是:农夫锄地,是为了除去有害禾苗生长的杂草;贤明的人治理国家,定要清除有损于仁义的奸邪之徒。王符《潜夫论·述赦》说:“养稊稗者伤禾稼,惠奸宄者赋良民。”好的农夫,必须经常锄草,以保护禾稼的生长;贤明的官吏,必须加强法治,清除、改造那些奸宄之徒,以保护人民,稳定社会。可以此二句说明除恶务尽,决不可手软的道理。
战国时期政治家,思想家 尸佼 《尸子·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