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曹雪芹《红楼梦》第五十七回。本句大意是:听到某种传闻,不经核实就信以为真,甚而添油加醋,以风为雨。在现实生恬中,不善于独立思考的人常常会风闻一些并不确凿的信息就盲目地信从。~反映了这种现象,而且含有批评的意味。
清代满族小说家 曹雪芹 《红楼梦》战国·屈原《九歌·山鬼》。填填:形容声音巨大。冥冥:昏暗。本句大意是:雷声隆隆震耳啊,雨下得地暗天昏。~写深山雷鸣电闪、风狂雨急的凄厉景象。填填、冥冥这些形容词现在还在使用。
战国时期爱国主义诗人 屈原 《九歌·山鬼》元·王恽《过沙沟店》。依时:适时。本句大意是:适时而来的好雨价值万金。这句写出了及时雨的可贵和人们久旱盼雨时的心情。可用于对及时雨的赞美,也可用来比喻人们急需某种东西而忽然得|比什么都贵重。
元朝诗人 王恽 《过沙沟店》唐·薛逢《长安夜雨》。本句大意是:我心中忧愁百端,就像雨中丛生的青草。这是诗人客居长安又逢夜雨时写的乡愁诗。杂草从生,极言其多;雨中草生,极言其快。把看不见摸不着的思维活动(百忧)外化为雨中蓬蓬勃勃生长起来的杂草,就很容易使人感知诗人的忧愁既多且杂,产生得快而且不可遏止。此句现在仍可以用来喻愁。
唐代诗人 薛逢 《长安夜雨》唐·许浑《咸阳城西楼晚眺》。本句大意是:山雨快要到来时,大风已先吹满城楼。本句本是描写自然景物和急雨欲来时的气氛的诗,后来人们则赋予新意,常用来形容政治气候,预示时局动荡或重大事变将要发生前的征兆,成为知名度和引用率很高的名句。
晚唐诗人 许浑 《咸阳城西楼晚眺》唐·杜甫《遣闷戏呈路十九曹长》。动:引起。本句大意是:春无到了,城中气候虽已转暖,但一场春雨,又带来了轻微的余寒。本句表现了春天寒暖交替之际的时令特点,可用以描写早春气象。
唐代诗人 杜甫 《遣闷戏呈路十九曹长》宋·杨炎正《蝶恋花》[万点飞花]。本句大意是:千万点落花飞舞,愁绪像绵绵细雨。这是这首词的起句,上阙是:“~。峭杀轻寒,不会留春住。满地乱红风扫聚,只教燕子衔将去。”这几句写的是残春景象,抒发了作者的惜春情绪。此时,他正“独倚阑干闲自觑”,面对“满地乱红”,为留春不住而满心惆怅。这种春愁,轻轻地,淡淡地,却又萤绕心扉,抹不去,驱不散,就像那绵绵春雨,轻柔,迷蒙,却又洒遍人间,连绵不断。以“雨”来比喻士大夫、文人惜春伤春的闲愁,确切而形象。同是面对“万点飞花”的景象,秦观说“愁如海”,杨炎正说“愁似雨”,一字之差,愁的分量、内涵自有明显的差别。比喻贵在精当,由此可见。
南宋词人 杨炎正 《蝶恋花》宋·苏轼《南乡平》[回首乱山横]。本句大意是:秋雨晴的时候,眼泪还在流。这首词写送别友人后的忧伤。下阕是:“归路晚风清,一枕初寒梦不成。争夜残灯斜照处,荧荧,~。”作者在一个秋风秋雨的日子送别,自然愁苦倍增。入晚,秋雨已停,寒气沁人,作者面对一盏昏黄的孤灯,为思念友人而辗转难眠,泪湿衾枕,~用的是反衬笔法,既反映了秋雨未晴时作者已为惜别而热泪流淌,更写出了秋雨已止而作者别泪未停。这种反衬手法,更充分地展示了词人的愁苦情怀,表现了他对朋友的一往情深。
北宋文学家 苏轼 《南乡平》宋·苏轼《定风波》[莫听穿林]。蓑(suo梭):指蓑衣,一种披在身上的雨具,用草或棕制成。任:放任,听其自然。本句大意是:披一件蓑衣,坦然自得地在风风雨雨中度过一生。在这首词的前面,苏轼写了个小序,说他这一天到沙湖去,中途遇雨,因无雨具,同行者都很狼狈,“余独不觉”,不久天又放晴,有感而写了这首词。上阕是:“莫昕听穿林打叶声,何妨吟啸且徐行。竹杖芒鞋轻胜马,谁怕?~!”对照小序,雨声穿林打叶,作者拄着竹杖、穿着芒鞋从容徐行应是实情,而那带有强烈感情色彩的“谁怕?~”则已超出了当时的具体环境,这里的“烟雨”,指的是作者“平生”已经遭遇和可能遭遇的政治风雨。不久前,作者在“乌台诗案”中身陷囹圄,政敌必欲把他置于死地而后快,好不容易获释,又被贬谪到黄州,当了个行动不自由、“不得签书公事”的罪官,对苏轼来说,这场政治风雨几乎给了他毁灭性的打击。但苏轼的性格旷达超,无论是自然界的风雨还是政治上的风雨,他都以“莫听”的态度来对待,听之任之,只管走自己的路。有什么可怕的呢?~!正是这种旷选的胸怀,使他一生中度过了许多险恶的政治风浪,始终保持乐观的人生态度,在文学上创造了不朽的业绩。这一句以自然风雨象征政治风雨,表现了一种身处逆境而傲然不屈的精神,是苏轼处世态度的形象写照,其意境及手法均可借鉴。
北宋文学家 苏轼 《定风波》宋·潘大临《致谢无逸书》。重阳:节令名,阴历九月初九,又称“重九”。本句大意是:满城风雨连绵的天气,告诉人们重阳节近了。这一句充分表现了临近重阳时风多雨稠的特点,很有诗意,可用以表现秋景。另外,“满城风雨”现已作为成语广泛地为人们所使用,常比喻某种消息一经传出,便引起议论纷纷。
宋代诗人 潘大临 《致谢无逸书》李贺《将进酒》。本句大意是:桃花败时,落英缤纷,如降红雨。此句写暮春时节桃花飘落的景象。桃花,盛开时鲜艳明丽,引人注目;败落时片片花瓣随风飘舞,如降红雨,如铺红毡,也别有一番风光。句中“乱”字写落英缤纷之状,“雨”字喻凌空飘落之态,用词精当,比喻确切,描写落花可作借鉴。
唐朝诗人 李贺 《将进酒》见宋·辛弃疾《浣溪沙》[花向今朝]。本句大意是:东风吹落的细雨比灰尘还要轻,还这句词抓住了春雨“润物细无声”(见杜甫《春夜喜雨》)的特点,写出了春天和风轻柔、细雨迷蒙的景色。精细的观察是作者写景的基础,以灰尘的轻细来喻雨,也颇精当。
南宋爱国词人 辛弃疾 《浣溪沙》战国·吕不韦《吕氏春秋·孟春纪·贵公》。私:偏爱。这两句大意是:甘霖雨露对天下万物都是公平的,它不因偏爱而独降于某一物上。过两句通过自然现象,说明了理政、处事应出以公心。不可偏私的道理。
战国末期商人,政治家 吕不韦 《吕氏春秋·孟春纪·贵公》宋·欧阳修《望江南》[江南蝶]。这两句大意是:一场小雨过后,粉翅犹腻的蝴蝶便又忙碌起来了,它们那薄薄的近乎透明的翅膀,好像粘上了暮霭霞光一般,闪着迷离、微弱的光亮。词人体物入微,用字造语准确精当。蝴蝶的翅膀是薄而透明的,翅上的粉沾上雨水之后,在烟光之中飞舞,就给人一种“腻”的感觉。一个“腻”字写尽了蝶的媚态,用词的精确,达到了出神入化的地步。
北宋文学家,史学家 欧阳修 《望江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