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罗贯中《三国演义》第三十八回。睹:看见。本句大意是:拨开云雾始见青天。云开雾散,始见青天,这是人所共知的道理。一般用于含冤受屈之人在得到平反昭雪后抒发个人的感慨;也适用于表明透过现象的迷雾,看到事物的本质。作者在此用了动坷“拨”,表明云雾的散开不是自发的,而是被动的。云雾“拨”了才散,说明只有分析、清理各种现象,才能认识事物的本质;只有重新甄别、审理,才能使含冤受屈之人重见天日。可以此二句形容重见天日,或看清事物的本质。
元末明初小说家,戏曲家 罗贯中 《三国演义》唐·孟云卿《汴河阻风》。这两句大意是:白雾蒙蒙,似有鱼龙的气息;黑云重量,变幻出牛马的形状。见河上白雾,觉得有鱼龙之气;见黑云变幻,似见牛马之形,富有想象力。前句可用写雾,后旬可用来写云。
唐代诗人 孟云卿 《汴河阻风》唐·杜甫《发秦州》。磊落:错落众多。这两句大意是:在那高高的九无之上,明月悬挂,众星错落,云雾飘浮,苍苍茫茫。诗句描绘了一个星月高照,时有云雾飘浮的夜空,既阔大而高远,卫苍茫而疏淡。可用以写高天云月。
唐代诗人 杜甫 《发秦州》隋·杨广《悲秋诗》。断雾:断断续续的雾气。通:透出。残云:雨后空中尚未敢尽的云片。这两句大意是:秋目的阳光从断续的雾霭中透射出来,发出惨淡的光亮;秋雨之后,残云尚未散尽,从天边还传来隐隐的雷声。写秋天的薄雾残云景象可作参考。
隋朝第二代皇帝 杨广 《悲秋诗》明·顾璘《度枫木岭》。崚嶒(língcéng灵层):山势高峻。这两句大意是:登上枫木岭,忽然发现高峻的山峰都落在自己的脚下,再看自己的衣襟上,竟挟带飘绕的云雾。不言自己登山,却说高峻的山峰“忽在下”;不说自己置身于高山云雾之中,却言衣襟上“带云雾”,则登上极高的山岭已在不言之中了。这样写有意趣,诗味浓,避免了一般的平铺直叙。此诗的意境,写登高山时可作借鉴。
明代官员、文学家 顾璘 《度枫木岭》宋·王庭珪《二月二日出郊》。幔(màn慢):帐幔,这里喻雾幕。含态:作出种种姿态。这两句大意是:忽然天气放晴,青山把雾幔卷了起来,白云还在作着各种恣态,仿佛给山石披上一件轻纱般的云衣。诗人用比喻、拟人的手法写雾消云浮的山景,形状毕肖。写山间云雾之景可作参考。
宋代诗人 王庭珪 《二月二日出郊》元·张养浩《双调雁儿落兼得胜令》。晦明:晦暗与明朗,指阴与晴。这几句大意是:山中有云,朦胧的景色显得更美;山中无云,明丽的景色宛如图画,山色因云之有无而或明或暗。云与山为伴,时高时下。作者写山间景色,用云加以映衬,使山色显得富于变化,趣味横生。可用来描写云雾变化中的山峰。
元代散曲家 张养浩 《双调雁儿落兼得胜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