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名人名言 > 月下的名言

月下名言

1.月下江流静,荒村人语稀。

唐·钱珝《江行无题一百首》其二十六。这两句大意是:明月投入江流,四野一片寂静,荒村人烟稀疏,很难听到说话之声。诗写江行夜景。上句写“江流静”,下句写“人语稀”,都只突出一个“静”字,句法上似少变化。然而两句各自都是一个动与静的对立的统一。江流汩汩,水声悦耳,反见宁静;山村人眠早,稍有人语,即清晰可辨,更加亲切,更见安谧。此名句感受准确,传导细腻,句法别具匠心,可用于表现村野、江行夜景。

唐代诗人 钱珝 《江行无题一百首》
2.举杯邀明月,对影成三人。

唐·李白《月下独酌四首》其一。这两句大意是:举起酒杯邀请天边的明月,对着月光下的身影合成三人共饮。李白运用丰富的想象,表现出一种独而不独,不独而独的复杂情感。表面看来,诗人自得其乐,可是背面却有无限的凄凉。虽然也在“举杯”,身边却“无相亲”,只能邀月与影共酌,可见诗人是怎样的孤独了。诗句反映了诗人以旷达来排遭愁闷的心态,可用于表现身在他乡,举目无亲的苦闷及力求自我解脱的矛盾心理。

唐代诗人 李白 《月下独酌四首》
3.鸟宿池边树,僧敲月下门。

唐·贾岛《疆李凝幽居》。本句大意是:在月光下,僧人敲着庙门,这是为人传诵的名句。原诗是写作者访问朋友李凝的经过.“僧”指诗人贾岛自已。“敲”字用得很成功,不仅能给人以鲜明的视觉形象,而且也可唤起读者的听觉感受,从而收到寓静于声,反宏环境幽静的艺术效果。据说,作者起初用“推”字,又想改为“敲”字,当时正骑着驴走在路上,只顾在驴背上做着手势斟酌到底用“推”还是用“敲”.不觉撞入京兆尹韩愈的仪仗队中。韩愈问明缘由,建议贾岛连用“敲”字。这就是“推敲。~词的来历。后人常用“推敲”表现反复斟酌,寻求最佳选择的心理活动;贾岛字斟句酌的精神也传为佳话,常被引用为炼字的例句,并启示人们写作时必须一丝不苛。

唐代诗人 贾岛 《疆李凝幽居》
4.明月照积雪,朔风劲且衰。

南朝·宋·谢灵运《岁暮》。朔风:北风。这两句大意是:明月照在积雪上,闪烁着寒光;强劲的北风怒吼着,声音多么悲凉!“明月照积雪”是传诵的佳句。钟嵘《诗品·总论》评论说:“‘明月照积雪’,讵出经、史!观古今胜语,多非补假,皆由直寻。”意思是:写诗重在写出作者深刻的主观感受,而不贵于用典。谢灵运直写雪夜明月之景,虽未借助于经史,却收到了很好的艺术效果。两句可引用以描写数九寒天的风雪夜景。

东晋末年诗人 谢灵运 《岁暮》
5.回舟不待月,归去越王家。唐代诗人 李白 《相和歌辞·子夜四时歌四首·夏歌》
6.林塘花月下,别似一家春。唐代诗人 王勃 《山扉夜坐》
7.从此无心爱良夜,任他明月下西接。

唐·李益《写情》。良夜:指花好月圆的良宵。这两句大意是:(因为知心相爱之人已经死去而心灰意懒)从此以后,即使花好月圆的良夜也无心赏玩,任凭明月爬上东楼再沉下西楼。据唐传奇《霍小玉传》:李益家住洛阳,赴长安应试时与名妓霍夺玉相爱,誓共白头。后李益回家,母亲命他与表妹订婚。李益不敢违抗母亲之命,把与小玉的“千里佳期”在“一夕”之间断绝了,霍小玉听到消息含恨而死。李益后来看到小玉的珍簟(diàn电),睹物伤怀,写了这首《写情》诗:“水纹珍簟思悠悠,千里佳期一夕休。~。”一片伤逝之情,滥于言表。写心情不佳,兴味索然的感情时,~二句可供借鉴。

唐代诗人 李益 《写情》
8.凉月如眉挂柳湾,越中山色镜中看。

唐·戴叔伦《兰溪棹歌》。凉月:发出清光的月亮。越中:浙江一带。镜中看:指山的倒影映于明月映照下的溪水之中,就像映入镜中一样,清晰可见。这两句大意是:往上看,凉月如眉挂在柳梢;往下看,清秀的越中山色倒映在月光映照下的水镜中,美丽动人。这两句写兰溪月夜之美。以“凉”写月光的清冷;以“眉”状月牙的弯曲;以“挂”写月在空中的状态,正因空中有月光,摇曳的柳影,朦胧的山色才能在清澈如镜的溪水中看见。这两句写法很妙,写月下山水可供参考。

唐代诗人 戴叔伦 《兰溪棹歌》
9.素月分辉,明河共影,表里俱澄澈。

宋·张孝祥《念奴娇》[洞庭青草]。素月:白色的月亮。明河:银河。表里:指上下。这几句大意是:明月把自己的光辉分给洞庭,银河把自日的倒影投入洞庭,上上下下都像水晶一样澄澈晶莹。这几句既是对月下洞庭美妙景色的生动描绘,也是对作者高洁心灵的真实写照。作者把月光、星河、湖水、心迹交相融会,景中见情,情景合一,创造出一种空灵高洁、天人化一的审美境界。此中妙谛,任人去涵泳神会。

南宋词人,书法家 张孝祥 《念奴娇》
10.褰衣步月路花影,炯如流水涵青蘋。

宋·苏轼《月夜与客饮杏花下》。(qiān牵)衣:把衣服提起来。炯(jiǒng迥):明亮。涵:含容,这里有飘浮的意思。青蘋:一种水草。这两句大意是:提起衣裳踏着月下的花影走,地上的月光明净如水,花影好似浮在水面上的青蘋。诗句把月光下的花影写活了,读后使人如临其境,心旷神怡,可与作者的散文《记承天寺夜游》并读。没有生活体验、细致观察和意到笔随的高度文学修养,写不出这等咏月至文。

北宋文学家 苏轼 《月夜与客饮杏花下》
11.重重叠叠上瑶台,几度呼童扫不开。

宋·苏轼《花影》。重重叠叠:指地上的重重花影。瑶台:雕饰华丽的楼台。这两句大意是:花影重重叠叠,一直爬上美丽的楼台,几次让童子去打扫,就是扫不走,挪不开。《花影》原诗为:“~。刚被太阳收拾去,却教明月送将来。”这首题咏花影之诗,可谓别出心裁,妙趣横生。花影是扫不走的,也用不着扫走,可见这是一首戏谑之诗。那无法扫去的重重叠叠的花影,正反映了日光下、月色中繁花似锦的美景。

北宋文学家 苏轼 《花影》
12.竹篱茅舍倾樽酒,生看银钧上晚川。

宋·李弥逊《游梅坡席下杂酬》。樽:酒杯。银钩:弯月。川:河流。这两句大意是:坐在竹篱茅舍前倾杯饮酒,遥看一钩弯月从暮蔼笼罩的溪头升上天边。李弥逊是南宋初年主张抗金、反对和议的一位重要人物。困触忤秦桧,乞归田.晚年隐居连江(今属福建)西山。这首诗是他隐时期所作,~两句描写傍晚钩月初上时分的村野风光。作者坐在茅舍傍竹篱边,一樽薄酒,自斟自倾,看着一弯银钩般的新月从远远的山溪上升起,多么恬静的氛围,多么自在的心绪,一片闲适情趣从诗句的字里行间镒出。

宋代官员 李弥逊 《游梅坡席下杂酬》
13.寻常一样窗前月,才有梅花便不同。

宋·杜耒《寒夜》。寻常:平常。才有:一有。这两句大意是:窗前明月跟平常一样,但一有梅花的映衬,便非比寻常了。两句诗揭示了审美意象相互交融的道理。月亮作为一个单独的审美对象,诚然也美,但它的美感是单调的。若把它和其它物象相映衬,产生意象的交融,则会相得益彰,生发出新的意境。这里,作者在皎洁的月色下配上几枝疏梅,梅影深浅浓淡,随风婆娑摇曳,物象便多了层次感、动态感,平添了许多诗意,这就是“梅月”和“明月”美学意义不同的地方。

南宋诗人 杜耒 《寒夜》
14.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

宋·苏轼《记承天寺夜游》。空明:清澈透明。藻、荇(xìng姓):两种水草名。盖:推原之词,表示承接上文推究原因。这几句大意是:庭院中月光如一泓积水清澈透明,水中藻、荇交错飘浮,原来是竹、柏筛下的影儿啊。写承天寺月下竹柏弄影的情景,文笔简炼,色调素雅,意境优美,可谓意到笔随,充满了诗情画意,这是描写月下景色的典范文字,不可不读。

北宋文学家 苏轼 《记承天寺夜游》
15.山白鸟忽鸣,石冷霜欲结,流泉得月光,化为一溪雪。

明·袁中道《夜泉》。这几句大意是:明月将山照白了,鸟儿误认为天亮而啼鸣起来;月光洒在山石上,寒气像要凝结为白霜;泉水经月光照耀,像一溪流动着的白雪。这是一首咏月小诗。用鸟的错觉,人的错觉和生动的比喻,写月下山泉清冷洁白之美,表现出作者高雅的审美情趣。

明代文学家 袁中道 《夜泉》

上一页

1

2

下一页

收藏

上一篇: 关于孝心的名言

下一篇: 关于漂亮的名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