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经典语句 > 杨万里关于芭蕉的名言
芭蕉得雨便欣然,终夜作声清更妍,细声巧学蝇触纸,大声锵若山落泉。南宋诗人 杨万里 《芭蕉雨》
名言解释:

宋·杨万里《芭蕉雨》。

欣然:欢快、高兴的样子。妍:美,这里指导声音悦耳动听。这几句大意是:芭蕉的翠叶遇到雨就分外高兴,整夜不停地弹奏出清越动听的乐音,轻声细响巧学飞蝇触到了窗纸,大声歌唱有如山泉倾泻铿锵轰鸣。

诗人写芭蕉多写它绿润硕大的翠叶,给人的视觉以美的享受。杨万里写《芭蕉雨》则转换了审美角度,摈弃了视觉感官而调动听觉神经,他写夜雨打在芭蕉叶上发出悦耳的声音,而且随着小雨、大雨的变化,发出的乐声也迥然不同:时而如飞蝇碰到了窗棂纸,发出窸窣细响;时而如悬泉飞泻,激荡出铿锵的轰鸣。人们倾耳聆听,仿佛被带进一个美好的音乐境界,大有“大珠小珠落玉盘”之妙。用声音写芭蕉之美,角度新颖,能启发人的想象,不落俗套。

上一句: 昔人已乘黄鹤去,此地空余黄鹤楼。

下一句: 停车坐爱枫林晚,霜叶红于二月花。

上一页

1

2

下一页

收藏

上一篇: 关于勇气的名言

下一篇: 王安石经典语录

▍更多 杨万里经典语句
1.愿坚晚节于岁寒。
2.动则生,静则乐。
3.学而不化,非学也。

宋·杨万里《庸言》。化:融会贯通。非学,指不是卓有成效的学习。本句大意是:学习却不能融会贯通,便不是卓有成效的学习。此条强调学习必须融会贯通,倡导扎扎实实的学风,反对囫囵吞枣,不求甚解.融会贯通是一条根重要的教育原则,故而杨万里把它提高到区分“学”与“非学”的衡量标准来认识,确实起到了震聋发聩的作用。此句短小质朴,而说理精到,本身即是谨严学风的最好说明。

《庸言》
4.法存则国安,法亡则国危。

宋·杨万里《上寿皇乞留张械黜韩玉书》。这两句大意是:法制发挥作用,国家就安定;法制丧失作用,国家就危险。法为治国之根本,实行法治的社会。必然有法可依,有法必依,执法必严,违法必究。这样,社会秩序得以维护,自然是国泰民安。相反,实行人治的国家无法可依,任凭长官意志行事;有法不依,徇私舞弊、贪脏卖法之风盛行,执法不严,违法不究,刑不上大夫,法不治官吏,则势必丧失民心。民心一失,焉能不乱?此二句精警明确,把“法存”、“法亡”提到“国安”、“国危”的高度,用以说明法治之重要,背法之危险,有振聋发聩的作用。

《上寿皇乞留张械黜韩玉书》
5.藤深猿不见,声到客愁边。

宋·杨万里《晓晴过猿藤径》。这两句大意是:(到了猿藤径)却看不见古猿的影子,只有那凄厉的猿啼声从枯藤深处传到了愁客的耳边。这首诗是写猿藤径之猿的,但在诗中“猿”并未出现,只是通过对猿所生活的环境氛围的描写(“入径惟逢树,无人况有烟”)和猿的啼声的描写(“~”),说明辕在此山中,藤深不知处。读者通过山荒林密、烟重藤深的景物和从中传出的凄厉哀鸣,已可想象到猿的生活情景了。诗句诱人想象,含而不露,这是一种别致的描写方法。

《晓晴过猿藤径》
▍更多 关于芭蕉的经典语句
1.炎热谁解唤清凉?扇影摇摇上竹窗。

宋·曾协《芭蕉》。解:理解,懂得。扇影:芭蕉叶片基部圆形,大如蒲扇,随风摇曳,其影如扇。这两句大意是:谁懂得在炎夏酷暑唤来清凉?是它摇着翠叶把扇影映上竹窗。在酷热的天气里,绿叶翠色总会给人们心理上一种清凉的感受,何况芭蕉叶形似扇,更会引起人们清风爽人的联想。所以诗人吟咏芭蕉时常常要联系到罗扇、清风、凉爽之类,既肖貌传神,又富于诗意,如杨万里《咏芭蕉》就有“绕身无数青罗扇,风不来时也自凉”之句。本诗用设问自答的方式写芭蕉似乎懂得人们怕热的心理,自觉地摇曳身影,给人们扇风送爽,召唤清凉。这种拟人手法增加了诗句表情达意的功能。

南宋诗人 曾协 《芭蕉》
2.绕身无数青罗扇,风不来时也自凉。

宋·杨万里《咏芭蕉》。这两句大意是:绕身的翠叶就像无数青色的罗扇,即使没有风儿吹来,自己也感到凉爽。芭蕉原产亚热带,花白色,叶大如扇,环花茎而生,因此诗人产生了奇妙的联想。诗的全文是:“骨相玲珑透八窗,花头倒插紫荷香。~’,不仅写出了芭蕉的花姿、香气,而且巧于摹形,启人想象,诙谐幽默而富于意趣。

南宋诗人 杨万里 《咏芭蕉》
3.冷烛无烟绿蜡干,芳心犹卷怯春寒。

唐·钱珝(xū许)《未展芭蕉》。冷烛:芭蕉未抽叶时,茎干挺立无旁叉,形状似烛。绿蜡:芭蕉绿色,“蜡”字是因它形状似烛而起的比喻。芳心犹卷:芭蕉新叶未吐,花心仍被包卷着,仿佛还怕春寒。这两句大意是:像挺立的绿色蜡烛无焰无烟,新叶未舒芳心犹卷好似害怕料峭春寒。芭蕉是多年生草本植物,因为它的叶翼开张,叶柄较长,颜色翠绿(也有黄绿色),所以诗文中常常写到它的芳姿。如蒋捷的名句“流光容易把人抛,红了樱桃,绿了芭蕉”就是一例。本诗转换角度,用比喻、拟人的手法写未展芭蕉的模样,构思新奇,生动传神。“冷烛无烟绿蜡干”曾被曹雪芹引用到《红楼梦》中(见第十八回)。

唐代诗人 钱珝 《未展芭蕉》
4.晓妆才罢试徘徊,罗袜轻移步绿苔。

明·夏寅《芭蕉美人》。芭蕉美人:即红蕉,又名美人蕉。晓妆:早晨的梳洗打扮。罗:质地稀疏的丝织品。这两句大意是:像一个晨妆初罢的美人儿,穿着薄薄的丝袜,轻轻移步在绿苔上徘徊。红蕉艳丽可爱,相传是美女变成,故有美人蕉之称。这首诗就从“美人”二字立意,运用拟人手法,以写人之笔写花。因红蕉花簇生茎顶,高出于绿叶之上,所以诗人把她想象成一个“晓妆才罢”的美人,轻轻移动纤足,在翠台(“绿苔”)上含情徘徊,其形其神,十分可爱。诗人忍不住动情地接着写道:“试向芭蕉问春讯,一缄芳菲为谁开?”意思是:试问芭蕉美人你的芳心属意于谁?打扮得如此楚楚动人,究竟为谁盛开?这就将美人蕉的姿态神韵传神地写了出来。可用以题咏红蕉。

明代官员 夏寅 《芭蕉美人》
5.梅子留酸软齿牙,芭蕉分绿与窗纱。

宋·杨万里《闲居初夏午睡起》。这两句大意是:午睡初酲,嘴里还留着梅子的余酸,仿佛牙齿都软了;窗外芭蕉迎风婆娑,绿叶与绿窗互相掩映,仿佛把绿色分给了窗纱。“留”字不但写出梅子酸味之烈,还写出了梅子酸味之久:睡前以梅解醉,醒后仍齿有余酸。“分”字不但画出绿蕉和绿纱交相掩映的幽雅境界,还画出芭薰绰约摇曳的风姿。两句写出了初夏时梅子刚熟、芭蕉绽绿的特征,还表现了作者的闲适心境,无论写景、抒情都很传神。

南宋诗人 杨万里 《闲居初夏午睡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