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周繇《咏萤》。
曳(yè业):牵引。这几句大意是:杂乱而飞的时候,如同一道道火光在夜空中划过;聚集成堆的时候,却又不会燃起烟火;细雨洒上不会熄灭,微风一吹又像要燃烧起来一样。
诗人描绘了萤在散飞、聚伙、沐风、淋雨几种情况下的不同状态,启发人们从不同的侧面去了解萤。“曳火”、“欲燃”都写得极其形象。
上一句: 北方有佳人,绝世而独立。
清·李念兹《萤》。款款:缓慢的样子。这两句大意是:萤不为自己的光亮微弱而感到羞惭,仍然在清凉的秋夜缓缓地飞舞。萤的光亮是微弱的,它比不上明月的皎洁,比不上灯火的辉煌,但它并不自惭,仍然在秋宵轻缓地飞舞,展现着自己生命的价值,放出自己的一份光和热。这难道不是诗人对人生的启示吗?
清代诗人 李念兹 《萤》南朝·梁·沈旋《咏萤火诗》。这两句大意是:远远望去,像是可以烧炙;揽握在手,才知只有光耀,而并无热度。诗句从萤火能否燃烧炙灼,探索了它的本质。从“望之”到“揽之”,反映了加深认识的过程,写得具体而亲切。可用于描写萤火虫。
南朝·梁 沈旋 《咏萤火诗》唐·虞世南《咏萤》。的(dī弟)历:光亮、鲜明的样子。流光:闪动的光。这两句大意是:微小的光亮闪闪烁烁,薄弱的翅膀轻轻飘飘。写流萤翻飞的情状,宛然如见。弱翅微光,抓住了萤的特征。这首诗的后两句是“恐畏无人识,独自暗中明”,显然是有感而发的。
唐代诗人 虞世南 《咏萤》唐·骆宾王《萤火赋》。类:像。暗室:无光亮的房子,喻无人看见的暗处。不欺:不作见不得人的事。这两句大意是:(萤火虫于暗处也一样发光),像光明磊落的有道德的君子一样,即使在无人看见的暗处,也决不作见不得人的事。萤火虫尾端稍前方体侧有发光器,表面是一层淡黄色透明的硬质薄膜,下面排列着许多整齐的细胞,形成一个扁平的光盘。细胞里含有多数黄色细粒叫萤火体,遇着氧气就氧化而发光。骆宾王当然不懂这些科学道理,他是借萤火虫能于暗处发光的现象比喻不作暗事的慎独君子,并进而借以自况。
唐代诗人 骆宾王 《萤火赋》清·李雯《望江南》[朱阑暮]。忒(tè特):太。这两句大意是:飞近灯前常显得萤光暗淡,飞往花下才显得特别光明。两句写萤光在人们视觉形象中的变化。灯火比萤火明亮,所以来近灯前时,萤光显得暗淡;而飞到花下时,由于暮色浓重,萤光就显得特别明亮。这首词的全文是:“朱阑暮,点点动春星。~,曾伴玉人行。”正因为这些流萤“曾伴玉人行”,因此作者笔下就带有一种温馨的深情,你看它在暮色中飞近玉人的朱阑,就像点点春星降落人间。此情此景,简直美得迷人。同写萤火,角度不同,环境不同,作者的心情不同,风物景象也就显出差异,这正是我们应该仔细体味的。
明末清初诗人 李雯 《望江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