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皮日休《蚊子》。
隐隐:象声词,形容蚊子飞行时的响声。噆(zān趱):咬。这两句大意是:蚊子的声音“隐隐”而响,聚拢来就像雷声一样,叮咬人的皮肤毫不知足。
诗句一状蚊声之大,一写蚊子之贪;一用比喻,一用拟人,简洁明快,一目了然。
上一句: 北方有佳人,绝世而独立。
唐·皮日休骄矜自负。做人不要骄傲、自夸,说大话;做事不应该有依赖思想和自负。它告诉我们:做人要谦虚,谨慎;做事要自立、自信。
唐·皮日休《秋江晓》。万顷:喻阔大,一顷为一百亩。一星:喻细小。这两句大意是:极目眺望,只见万顷碧波,水天一色,浩淼无际;碧空中有一只白鹭在远处飞翔,小得就像一颗星星。这是诗人在一个晴朗的秋日早晨所见的景色,多美的色调,多美的景物,多美的意境!无怪乎诗人心旷神怡地说:“此时放怀望,不厌为浮客”。可用于描写江南水乡的秋景。
《秋江晓》唐·皮日休《钓侣二章》其二。烟浪:暮霭中的水浪。枯蚌:干枯了的蚌壳。渔灯:渔舟上的灯火。这两句大意是:暮霭中水浪拍击着船头,浪花溅湿了船篷,寒气袭人,使人不能入睡;于是又把干枯的蚌壳拿来点上渔灯,在小舟中熬过这耿耿寒夜。写清苦的渔人生活,很有渔家特色和水乡风味。表现渔民生活时可以化用。
《钓侣二章》唐·白居易《蚊蟆》。咂(zā匝):用嘴吸。薨薨(hōng轰):这里作象声词,形容蚊子飞行时发出的声音。这两句大意是:蚊子吸叮人的皮肤,用手拂拭驱赶而不离开,萦绕耳际的一直是那讨厌的“薨薨”声。蚊子叮人,确实有一种令人讨厌的执拗,用手拍也好,驱赶也好,只要不死,轻易不会离去,一时飞走了,绕一圈又会飞回来,“薨薨”的声音不绝于耳,令人厌烦。这两句诗就反映了这种情况。“拂不去”、声“绕耳”,都写得准确而形象。
唐代诗人 白居易 《蚊蟆》元·无名氏《醉太平·讥食小利者》。鹌鹑(ānchún安纯):鸟名,似鸡而小。嗉(sù素):鸟类食道下的小囊,蓄存食物。鹭鹫:鸟名,腿细长,少肉。刳(kū枯):剖挖。这几句大意是,在鹤鹑的嚷囊里寻豌豆.在鹭骘的腿上刮瘦肉,在蚊于的肚里挖脂油,亏你老先生下得了手。鹌鹑嗉、鹭鸶腿、蚊子腹,这些物体本身就都是极细小、极微薄的,根本储藏不下多少东西,然而剥削者却仍要从这些物体上极力搜刮,真是敲骨吸髓,手段狠毒之极。几句诗以生动形象的比喻,夸张的手法,勾画出剥削者穷凶极恶,贪得无厌的可憎面日。“亏老先生下手”是对这种丑恶狠毒行为的辛辣的挖苦,表现了广大劳动人民无比愤慨的情绪。可用来讽刺和抨击贪婪的搜刮者。
无名氏 《醉太平·讥食小利者》清·沈绍姬《蚊》。斗室:面积极小之室。豹脚蚊:蚊之一种,脚有花纹,故名,其咬人尤毒。雷:通“擂”。这两句大意是:小小的斗室哪里来的豹脚蚊,啸声“殷殷”如同擂鼓,聚在一起密集如云。首句以诧异的语气写蚊子突如其来,从疑惑中表现出厌恶之情。接句连用比喻,形容蚊子啸声之大及数量之多,以表现其猖獗。诗句比喻确当,声形兼备,感情色彩鲜明。
清代学者 沈绍姬 《蚊》清·袁枚《碧纱橱避蚊诗》。蚊虻:这里是偏义词组,单指蚊。这几句大意是:我怀疑蚊子是盗贼变成,日头一落胆子都大起来,乘着黑天啸聚成群,竟然一呼百应,发出蔽天的叫声。诗句用“贼化”来形容蚊子的可恶,确为别出心裁。接下三句历数蚊子“贼化”的表现:白天不知躲到了哪里,天一黑胆子都一个个大起来,从躲藏处蜂拥而出,一呼百应,啸聚成群,啸声竟然达到“蔽天”的程度,可见蚊之多及其无所顾忌,实属胆大妄为。无奈诗人只好退避三舍,躲进碧纱橱了。诗句从无可奈何的诙谐中透露出厌恨之意。
清代诗人 袁枚 《碧纱橱避蚊诗》见孟郊《蚊》。中夜:半夜。营营:往来盘旋貌。膏血:人的脂肪和血液。这几句大意是:仲夏五月的半夜,人们已经休息,只有饥饿的蚊群仍在飞来飞去;它们只知道吸吮人们的膏血,哪里顾得上把生命爱惜!诗句将蚊子吸人膏血、贪得无厌的本性揭露无遗。它们深夜还吸血不已,为了喂嘴连性命都不顾。末句看似为蚊子着想,实际正是通过反衬来揭露其嗜血成性、不顾一切的丑恶本质。作者在这里写的是蚊子,又何尝不是对人类社会中剥削者的影射!
唐代诗人 孟郊 《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