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乐府诗集·子夜四时歌》。
千里光:指月光。这两句大意是:仰头望见空中一轮明月,请体把我的一片相思传送给远在千里之外的亲人吧。
这是一首南朝乐府民歌。全诗是:“秋风入窗里,罗帐起飘飏。~。”普照千里的明月,在诗里成了传情寄意的信使,后世许许多多托月寄情的诗,诸如“我奇愁心与明月,随君直到夜郎西”等等,用的都是这种艺术手法。
上一句: 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炬成灰泪始干。
下一句: 莫道不消魂,帘卷西风,人比黄花瘦。
宋·郭茂倩《杂歌谣辞》杂歌谣辞《天下为卫子走歌》。卫子夫:汉武帝的皇后,其弟卫青贵震天下。这几句大意是:生个男孩也不要高兴,生个女孩也不须恼怒,难道没有看到卫子夫称霸天下?中国旧家庭历来喜生男不喜生女,以为男孩长大可以支撑门庭,光宗耀祖。这几句反其意而言,以刺卫子夫因美色得幸于皇帝,身荣家贵,霸据天下。诗句也从侧面讽刺了皇帝的昏庸。
《杂歌谣辞》宋代·郭茂倩《乐府诗集·长歌行》。徒:空。这两句大意是:少年精力旺盛的时候不努力学习,到老来只能白白地留下伤感与悲哀。这是有名的惜时、劝学名句。光阴苦短,人生不再,金色的少年时代转瞬即逝。这一阶段精力旺盛,记忆力好,求知欲强,正是人生学习的黄金时代。如果此时不知努力学习,老来必将留下无穷的遗憾。名句深刻揭示了二者内在的必然的因果联系,具有很强的哲理性和逻辑力量,既通俗且优雅,因而至今常用不衰。
《乐府诗集·长歌行》宋·苏轼《蝶恋花》[花褪残红],本句大意是:多情人却被无情人惹起了烦恼。原词写一个行人路过一户“绿水人家”时产生的感情波澜。词的下阕是:“墙里秋千墙外道。墙外行人,墙里佳人笑,笑渐不闻声淅悄,~。”原来,这家的姑娘正在墙里荡秋千,银铃似的笑声飞出墙外。这笑声吸引了墙外的行人,他驻足聆听,想象着“墙里佳人”的姿容体态,爱慕之情顿生,但“墙里佳人”却并不知晓.不久佳人归去,“笑渐不闻”,多情的“墙外行人”由此平添了许多烦恼。现在可用来写单相思者的心情,也可扩大来表现一种一厢情愿、无可奈何的心态。
北宋文学家 苏轼 《蝶恋花》《诗经·于衿》。青青:指“于衿”的颜色。子:你,诗中女子指她的情人。衿(J1n今):衣领。悠悠:遥远,这里形容相思之情悠远绵长。这两句大意是:你青青的衣领,牵系着我悠悠的思忆之心。这两句不直呼她的情人,而以“青青子衿”来借代,显得委婉含蓄,富有诗意。“悠悠”二字又表现出思念之情的强烈。可用以形容少女对情侣的相思,也可用于形容男子对同学、朋友的思念之情,如曹操的《短歌行》即引用这两句表达他对朋友和志同道合之人的渴念。此外,还可以借鉴、学习这种借代的修辞手法。
我国第一部诗歌总集 《诗经》 《诗经·于衿》《诗经·采葛》。三秋:三季,即九个月,这里“秋”是作为季节单位来运用的,也可解作三年。这两句大意是:一天看不见,就像隔了三秋一样啊!这两句运用夸张的手法描写心理活动,把相思之情渲染得不仅非常强烈,而且富有诙谐的情趣,十分耐人寻味。这个名句使用频率极高,有时还演化成“一日不见,如隔三秋”,或简化为“一日三秋”,不仅可用来形容情侣间深长的相思,也可用于形容同学、朋友、亲人间离别后殷切的思念。此外,这种夸张手法也值得吸取、借鉴。
我国第一部诗歌总集 《诗经》 《诗经·采葛》《诗经·伯兮》。愿:思念殷切的样子。言(yan焉):语助词,无实义。首疾头痛。遣两句大意是:苦苦地思念着丈夫,即使想得头痛也心甘情愿。这两句中,“甘心首疾”形象、具体地表现了思妇对丈夫的深情怀念,可供引用描写、形容女子对丈夫、情侣的相思之情,也可学习、借鉴这种运用反村手法强化感情表达的艺术手段。
我国第一部诗歌总集 《诗经》 《诗经·伯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