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吴兢《贞观政要·公平》魏征上疏。
疵(cī):毛病,缺点。这两句大意是:小的善举不能移掩饰众多劣迹,小的毛病也不能妨碍人的高尚品德。
人是复杂的,恶人也可能有某些善举,好人也可能干些蠢事。那么怎么评价一个人呢?应该看其主流。主流是坏的,即使他干些好事,也掩饰不了其邪恶的本质;主流是好的,即使干了些蠢事,也仍然是个好人。可以此二句说明看人应从本质上看,不应看其一时一事,而应看其全部的表现。
下一句: 板荡识诚臣。
唐·吴兢《贞观政要·忠义》。板荡:《板》、《荡》是《诗经·大雅》中的两篇。讥刺周厉王无道,败坏了国家。后以“板荡”代指政局变乱,社会动荡。诚臣:真诚为国的臣子。本句大意是:只有在臣家动荡变乱的危难时刻,才能识别出谁是真诚为国的忠臣。表述在危难时刻才能识别人的时候,可借用此句。后人还常用“天下板荡”来形容国事动荡,战乱不息。
《贞观政要·忠义》唐·吴兢《贞观政要·任贤》王诖语。激:冲去。浊:脏水。清:清水。激浊扬清:比喻除去坏人.奖励好人。这两句大意是:除去坏人.奖励好人;憎恨坏事,好施善行。现在常以“激浊扬清”比喻发扬一切好的,清除一切坏的,敢于抵制邪恶,勇于匡扶正义。嫉恶好善,即韩愈所说的“嫉恶如仇雠,见善若饥渴”的意思。
《贞观政要·任贤》唐·吴兢《贞观政要·纳谏》载魏征语。备豫:事先防备。不虞:意外。为:治。这两句大意是:事先防备意外之事,是治理国家的常道。一个国家要想常治久安,就必须在平日时时预防着意外事变的发生,以免遇到灾害、战乱时无法应付,危及国家民族。这两句可用于治国,也可单用前句泛指一般事务。
《贞观政要·纳谏》唐·吴兢《贞观政要·慎终》魏徽上书。染:习染。这两句大意是:能否作出一番成就,在于从小养成的习惯爱好。俗话说:“从小看大,三岁知老”,就是说看人的一生能否育成就,能否作出一番事业,只要看他从小有何习惯,爱好即可得知。此话虽嫌绝对,未必科学,但自小养成的习惯、嗜好,对人一生的思维方法、世界观,工作态度等等均有重大影响则是可信的。可以此说明对儿童应及早加教育,养成良好习惯,切不可掉咀轻心。
《贞观政要·慎终》唐·柳宗元《为裴令公举裴冕表》。本句大意是:善良与邪恶如同水火,不可以和平共处。作者认为:“忠邪不可以并立,~”,表现出作者耿直公正嫉恶如仇的性格。在柳宗元看来,善恶是两股道上跑的车,从原则上讲,不是东风压倒西风,就是西风压倒东风,决不能和平共处。可以此二句说明善恶的对立。
唐朝文学家 柳宗元 《为裴令公举裴冕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