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汉·戴圣《礼记·檀弓下》。
苛政:烦苛的政令,繁重的赋税。本句大意是:苛酷的政令,繁重的赋税比老虎还要凶猛可怕。
《札记·檀弓下》:“孔子过泰山侧,有妇人哭于墓者而哀。夫子式而听之,使于路问之,曰:‘子之哭也,壹似重有忧者!’而日:‘然,昔者吾舅死于虎,吾夫又死焉,今吾子又死焉!’夫子曰:‘何为不去也?’曰:‘无苛政。’夫子日:‘小子识之:~也。’”本句以生动的比喻说明人祸比虎患更为残酷,形象而深刻地揭示出苛政吃人的本质,语浅深,已成脍炙人口的成语,两千年来传酒衰。
下一句: 欲影正者端其表,欲下廉者先之身。
西汉·戴圣《礼记·大学》。胖(pán盘):安详舒坦。本句大意是:胸襟开阔,身体自然安适舒坦。胸襟开阔,诸事提得起,放得下,不斤斤计较,不自寻烦恼,思想无郁结,新陈代谢顺畅,自然会精神舒泰,身体安适。后也指心情开朗或无所用心,则身体肥胖、壮实。也有说“心宽体胖”或“心广体自宽”的,与此义同。
《礼记·大学》西汉·戴圣《礼记·中庸》。征:证验,证明。本句大意是:没有经过验证的说法,都不能相信。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事实胜于雄辩。只有经过验证的理论,才是真理。因此,不管你说得如何好,说得如何动听,未经过验证的理论和事实,我不能给予全信,表明了作者重视实践的观点。
《礼记·中庸》西汉·戴圣《礼记·学记》。本句大意是:教育者与被教育者的关系是互相增益、互相促进的关系。本名句阐述“教”与“学”这两个教育过程中的重要范畴的辩证关系。名句没有把“教”凌驾于“学”之上,而是把它们相提并论,从一个新颖的角度阐发了深刻的道理,道出了二者关系的实质,具有极强的哲理性,故而成为从古至今信奉不疑的教育原则。
《礼记·学记》西汉·戴圣《礼记·中庸》真诚是没有止境的。永远以真诚自勉。
《礼记·中庸》西汉·戴圣《礼记》至诚:极其真诚诚恳。指精神所至,可以推知事物的发展变化,如同神仙一样。
《礼记》西汉·戴圣《礼记·檀弓下》引孔子语苛统治者的苛刻统治比吃人的老虎还要凶恶暴虐。政,指统治阶级对人民进行残酷压迫剥削的统治,包括政令、赋税等。
春秋时期思想家和教育家,儒家学派创始人 孔子 《礼记·檀弓下》《国语·周语上》。不堪:忍受不了。命:政令。本句大意是:人民以经忍受不了(你的)暴虐的政令了。这句是周厉王的卿士邵穆公(名虎)向周厉王反映民情时说的话。周厉王暴虐无道,为政苛酷,人民不堪其苦,怨声载道。邵穆公面谏厉王,直言相告:“~。”独夫民贼周厉王闻过则怒,不但不知悔悟,反而召来卫匪监视国人,杀死敢于议论他的人,搞得“国人莫敢言,道路以目”,人民忍无可忍,终于在公元前八四一年起义。把周厉王赶跑到彘(今山西霍县)。“民不堪命”言简意赅,已成为形容政令苛虐,人民无法忍受的千古名句。
中国最早的一部国别史著作 《国语》 《国语·周语上》汉·司马迁《史记·张耳陈余列传》。头会(kuài侩):按每家人头数收谷。箕敛;像簸箕一样收敛,极言收敛民财之多。这两句大意是:按每家人头教收谷,像簸箕棒聚敛民财,穷授搜刮以供军费之需。秦末,陈涉起义抗秦,为壮大起义军势力,陈涉部下武臣等到河北诸县号召当地豪杰起兵这两句是武臣等到河北游说时揭露秦朝苛政的话,“秦为乱政虐刑以贼天下数十年矣。北有长城之役,南有五岭之戍,外内骚动,百姓罢敝,~,财匮力尽,民不聊生。”后人就以“头会箕敛”(《淮南子·汜论训》作“头会箕赋”)形容为政苛酷,收敛赋税苛重繁多。
西汉史学家,思想家,文学家 司马迁 《史记·张耳陈余列传》唐·柳宗元《捕蛇者说》。赋敛:聚敛贼税。甚,超过。是:这个。这两句大意是:横征暴敛的毒害竟有比过毒蛇更厉害的啊!《捕蛇者说》写一蒋氏人家以捕蛇为业,祖孙三代惨遭毒蛇残害,但因捕蛇可以抵偿租税,仍甘冒生命危险而不愿改业。作者在作品中说。孔子曰:“苛政猛于虎也。吾尝疑乎是。今以蒋氏观之,犹信。呜呼!孰知~!”文章发出了对人民的深沉感叹,表现了作者对人民的深厚同情。这两句与孔子的名句“苛政猛于虎”有异曲同工之妙。
唐朝文学家 柳宗元 《捕蛇者说》唐·白居易《杜陵叟》。帛:丝织物,此指衣。这两句大意是:剥击了我身上穿的衣服,夺走了我口中的粮食。《杜陵叟》:“~。虐人害物即豺狼,何必钩爪锯牙食人肉。”作者“杜睦叟的口吻,愤怒地揖露封建统治者像豺狼一样凶恶地掠夺民脂民膏。诗句明白如话,痛快淋漓,可用来揭露苛政害民,痛斥封建统治者残酷盘剥人民以自肥。
唐代诗人 白居易 《杜陵叟》